傅连暲(1894—1968),原名傅日新。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人,医学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创始人之一。他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位医疗将军,开国中将。
生平概况
傅连暲,1916年毕业于福建汀州亚盛医科学校,任汀州红十字协会主任医师。1920年转到亚盛医校任教,并兼汀州福音医院医生。1925年任汀州福音医院院长。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任中央红色医院院长兼红色医务学校校长,中华苏维埃国家医院院长。
1934年随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长征到达延安后,任陕北中央苏维埃医院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兼中央医院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卫生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曾兼任中华医学会会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大事年表
傅连暲,1894年9月生于长汀县河田乡伯公岭村。傅连暲因父母流落到汀州城谋生,从小随父母加入了基督教会并
入读教会学校。
1911年中学毕业后者入汀州福音医院附设的“亚盛顿医馆”。
1915年冬“医馆”毕业,被聘为订州八县旅行医生、汀州红十字会主任医师、福音医院医生和“亚盛顿医馆”教员兼汀州省立七中与汀州女子师范学校校医。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签名通电反对英、日帝国主义,被推举为福音医院院长。
1927年9月南昌起义军途经汀州时,发动汀州所有医务人员成立“合组医院”,无偿医治徐特立、陈庆等300多名伤病员。此后,以其社会职业作掩护,积极从事革命工作。
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解放汀州城后,领导福音医院大量收治红军伤病员。
1931年后,在订州先后创办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并任校长,为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培训了一大批医护人员。
1933年初参加红军,将原福音医院迁至瑞金改建为中央红色医院,任院长。此后,兼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医院院长。
1934年10月带病参加长征。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为红军伤病员服务,为女红军接生,还为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中央领导治病保健。过草地时,还举办了一个医疗培训班。到达陕北后,于1937年1月奉命在延安组建中央苏维埃医院,任院长。
1937年红军整编后,任陕甘宁边区医院院长。
1938年9月,经毛泽东和陈云介绍参加了中央党训班,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担任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兼中央医院院长。
1945年5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任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副部长,并继续负责中央领导的保健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卫生部副部长,中央军委总后卫生部第一副部长。
1950年8月,当选并连任三届中华医学会理事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第二、第三届常务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1968年3月29日含恨死于秦城监狱。
1973年11月,经毛泽东批示,并经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1975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恢复名誉。9月,解放军总后勤部为他举行了安灵仪文。
1978年11月22日,经党中央批准,总后勤部在首都体育馆召开万人大会,公开为傅连暲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抗战结识白求恩
被毛泽东称为“国际主义战士”的白求恩,是较早来延安的外国友人,也是傅连暲领导的边区医院的第一位外国医生。白求恩转了大半个中国才来到延安,古老破旧的延安,还是给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在古老的建筑当中,街道是清洁的,街上一片蓬勃景象,来来往往的人们好像都知道自己是到哪儿去的。这里没有下水道,可是显然有一个有组织的处置污水的办法。白求恩当然无从知道,延安的整洁环境,也有傅连暲的一份功劳。
在边区医院,傅连暲与白求恩见面了。得知站在面前的院长当年也曾是基督教徒时,白求恩显得惊异且兴奋:“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能够碰上信教的同行,真是高兴。”他像个熟人般地哈哈大笑起来,“我也是基督的子孙,我的父亲就是牧师,可是我却追随祖父当了外科医生。”
见面是愉快的,但是接下来就有点难堪了。白求恩对延安的医疗条件之差感到震惊,这是他怎么也想像不到的,什么像样的设备也没有,更不要说药品的缺乏。就是延安一流的医院,他也感到是在开玩笑:“这叫我怎么干?我没有办法干。”他不禁有些怪话。他看到边区医院护士的白衣服不太干净,医生不常剪指甲,医用夹板太厚,镊子有锈斑等,都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No,no,这不行。”他像个威严的检察官,挑出了许多不被看重的毛病。当他听说这个正规医院只分内外两科时,脸上更是没有表情,语气严肃地说:“这简直是对病人不负责任。”陪同的傅连暲虚心地接受着白求恩的批评,连连点头称是。但有些医生和护士却吃不消了,等白求恩一走,气话就接二连三地跑出来:“他也太挑剔了,傅院长怎么也不反驳一下?”
傅连暲耐心地做解释工作:“人家千里迢迢来帮助我们抗日,我们要诚心诚意欢迎他才对。他的话都是对的,挑毛病也是为我们好,我们应不折不扣地接受他的意见,现在做不到的,也要尽量朝他指出的方向努力,把我们的医院办得更好。”一番入情入理的话语,使大家平静下来。此后,傅连暲和白求恩又有多次接触。一次与白求恩长谈时,傅连暲讲了红军医院的建立、长征的艰苦以及延安地区的困难。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边区医院。现在只有三个医生,只相当于一个门诊室的规模,这怎么能细分科呢?你提的意见都对,但现在难以做到,我相信以后我们一定会有这样的医院。”傅连暲满怀信心地说。白求恩听了这些推心置腹的话,深受感动,更为中国人的精神所折服:“傅,你说得对,看来我对于医院过分苛求了。”就在这些交往中,傅连暲与白求恩成为了真挚的好朋友。
白求恩在延安只住了短短的三个星期,就在他即将到晋察冀边区去的前夕,他知道傅连暲患有严重的痔疮,提出要为傅连暲动手术。于是他为傅连暲开了刀,在傅连暲身上留下了特有的“纪念”。
1938年9月7日,傅连暲光荣地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曾经写道:我获得了最宝贵的政治生命!那年我已经44岁了,就好像重新获得了青春一样,全身充满了年轻人的热情和兴趣。我感到,跟着党走,活到一百岁也是年轻的,我一点也不觉得年纪大。在我的面前,摆开了一条广阔的光明大道,目标就是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我要朝这个目标,年复一年地向前跑,永不停止。
已到晋绥根据地的白求恩得知入党这一消息后,发自内心地说:“教徒成了共产党,真有意思!我还以为傅医生早已是共产党了。”
该文章由作者:【宁狮狮】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