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汉语汉字)

亚,汉语常用字,读作yà,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正视的族徽和俯视的祭坛形,后来引申为仅次一等。《说文解字》认为是“丑陋”。

亚(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亚,象形字,像古代聚族而居的建筑群平面图。在甲骨文(图A)和商代金文(图B、图1)里,“亚”字的形体便是“十”字轮廓的双钩线,有表示“祭祀之地”(祭坛)的形意。周代早期的金文(图C、图3,见“父辛簋”。簋,guǐ,读鬼。古代盛食物的圆口两耳的食器),“亚”的形体开始讹变,“十”字四边的端线突出来了,里面转角的地方也变圆了。这个象形字,发展到秦代小篆(图D、图8)阶段,讹变更大。于是,汉代隶书相沿小篆发展为图(E),以后又楷化为图(F)。隋唐时代,出现了“亚”的草书(图G)。因为“亚”字的笔画繁多(十画),笔道弯弯曲曲,书写很不便捷;所以便用草书楷化法把“亚”简化为今天的简体字“亚”(图H),只有六画,书写也方便得多。但再也看不出原来是“十”字形的轮廓了。本义是正视的族徽和俯视的祭坛形。《说文解字》:“亚,丑也。象人局背之形。贾侍中说:以为次弟也。”“亚”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多作族名或表示位次,而无“丑陋”之义,据此则《说文》之说不确,然“丑”在典籍中多表示“俦类”的意思,与所引贾侍中之说暗合,又与甲骨文中的用法相近。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亚  yàㄧㄚˋ古字:亞yà

较差:他的体力不~于你。

次一等:~军。~圣。

原子价较低的,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一个氢原子或氧原子的:硫酸~铁。

指「亚细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简称「亚洲」):东~。

详细释义

词性

释义

例句

动词

垂;低垂。

韦庄《对雪献薛常侍》:松装粉穗临窗亚,水结冰锤簇溜悬。

俯;偃俯。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压;低压。

欧阳修《渔家傲》:叶重如将青玉亚,花轻疑是红绡挂。

掩;闭。

蔡伸《丑奴儿慢》:花笼淡月,重门深亚。

名词

亚细亚洲的简称。

姓。

形容词

丑。

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亚。

次;次于。表示时间或空间的先后。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低于;低。表示等级的高低。

《左传・襄公十九年》:圭妫之班,亚宋子而相亲也。

流亚,同类。

黄宗羲《安丘张母李孺人墓志铭》:固慧业文人之亚也。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第十四下】【亚部】

丑也。象人局背之形。贾侍中说:以为次弟也。凡亚之属皆从亚。衣驾切。

【卷十四】【亚部】

丑也。

注:此“亚”之本义。“亚”与“恶”音义皆同。故《诅楚文》“亚駞”,《礼记》作“恶池”。《史记》卢绾孙他之封“恶谷”,《汉书》作“亚谷”。宋时玉印曰“周恶夫印”,刘原甫以为即条矦亚父。

象人局背之形。

注:像丑恶之状也。

衣驾切。

注:古音在五部。

贾侍中说:以为次弟也。

注:别一义。《易・上系》(《易・系辞上》):“言天下之至啧而不可恶也。”荀爽“恶”作“亚”,云:次也。《尚书大传》:“王升舟入水,鼓钟恶,观台恶,将舟恶。”郑注:“恶,读为‘亚’。亚,次也。”皆与贾说合。

凡亚之属皆从亚。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二部】

康熙字典注

《唐韵》、《集韵》并衣驾切,鸦去声。《说文》:丑也。象人局背之形。

又《尔雅・释言》:亚,次也。《蜀志》:诸葛亮管萧之亚。

又來《垍增韵頭樤》:少也。《广韵》:就也。

又姻亚,壻之父曰姻,两壻相谓曰亚。《诗・小雅》:琐琐姻亚,则无膴仕。别作“娅”。

又《集韵》、《正韵》并于加切,音鸦。《前汉・东方朔传》:伊优亚者,辞未定也。

又赵古则曰:物之岐者曰亚。俗作“丫”、“桠”。

又《正韵》:乌落切。《正讹》:与“垩”同,涂饰墙也。

又与恶同。《史记・卢绾传》:绾孙他人封亚谷侯。《汉书》作“恶谷”。《语林》:宋人有获玉印,文曰“周恶夫印”。刘原父曰:汉条侯印,古“亚”、“恶”二字通用。

又与“滹”通,滹沱。《礼・礼器》作“恶池”。《秦・诅楚文》作“亚驼”。

又与“稏”通,稻也。《韵会》“䆉稏”通作“罢亚”。

又《郝敬读书通》“压”通作“亚”。杜甫“上巳宴集诗”(《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花蕊亚枝红。又“入宅诗”(《入宅三首》):花亚欲移竹。并与“压”同。

《字汇》正讹云:“亚”本涂饰字,余皆借义,既为借义所夺,小篆遂从土作“垩”字,又从心作“恶”字以别之。亚、垩、恶本一字,《秦・诅楚文》以“亚驼”代“滹沱”,则因声借用明矣。◎按:《字汇》说是,但俗既习用借义已久,姑载本义于后,以备一字原委云。

该文章由作者:【下水道女孩】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