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全日制普通本科学院)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简称“广西民师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崇左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由南宁师范大学对口支援。

学校前身是1939年创办的广西省立崇善师范学校,历经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广西省龙州师范学校、南宁专区龙州师范学校、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南宁师范专科学校、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占地总面积114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43.6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22万册;设13个二级学院,44个本科专业、15个高职高专专业;有教职工1073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人,全日制在校生近18000人。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全日制普通本科学院)

历史沿革

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1939-1949)

历史沿革

1938年8月,广西省政府颁布《广西国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方案》,将全省分为7个师范区,计划分区分期设置省立师范学校。

1939年,广西省政府要求平桂、百色、天保、龙州4个师范区各设1所省立师范学校。同年4月1日,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成立,校址设在崇善县(今崇左市江州区)。

1939年11月至1940年11月,日军第一次入侵广西期间,学校所有校舍校具全部被毁,被迫西迁至今大新县下雷乡,与省立龙州初中合并,改为战地师范。

1941年1月,学校返回崇善县城原址复课。

1944年春至1945年8月,日军第二次侵桂期间.学校再次被迫搬迁到养利县(今大新县)办学。

抗日战争后,学校从养利回迁崇善。

1949年,学校因财力紧缺而难以维持,遂停止招生。

广西省龙州师范学校(1950-1958)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

1950年,广西省文教厅决定,中等师范学校每专区设1所,将广西省立养利简易师范学校、隆安简易师范学校与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合并,并改名为广西省龙州师范学校,迁址龙州。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专区龙州师范学校(1958-1969)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学校随之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专区龙州师范学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大批教师被调离,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散失严重。

1968年12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上级有关部门根据学校已没有在校生的情况,于1969年1月指示学校暂时停办,学校的教职员工并入龙州县革委会“斗批改学习班”。

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1972-1978)

1972年4月,经上级批准,学校正式复办。同年11月,学校更名为“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直属南宁地区领导,以培养初中师资为目标。

从1972年开始至1976年,学校面向南宁、钦州两地区招收了6届工农兵学员共932人,先后开设了语英、数理、农化、文史、英地、中文、数学、化学等专业。

1977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学校从全国统一高考中录取大专班新生,设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6个专业,学制三年。

1978年8月,经共青团南宁地委批准,学校团委建立。

南宁师范专科学校、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78-2009)

花海校园

1978年12月,国务院批准以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为基础,创建南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归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核定设置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史地、文艺、体育9个专业,办学规模为900一1200人,面向全区招生。由此,学校正式开启了举办高等教育的新里程。

1994年3月11日,原国家教委调整学校名称,将“南宁师范专科学校”调整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7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南宁地区第二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学校,组建新的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2月,原南宁地区第二民族师范学校挂牌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崇左校区”。  

2007年3月,学校崇左校区扩建工程(一期)开工建设。   同年6月,学校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

2008年12月,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到崇左市实地考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申办情况。

2009年1月15日,在海南三亚召开的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大会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升本获得高票通过。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2009年3月26日,国家教育部下文,批准设立本科层次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2013年4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整体搬迁至崇左校区,原龙州校区移交地方。  

201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  

2019年,在中国电视综合频道和CCTV高清频道主办的文艺演出展播讲评活动评选中,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选送的《2019中国壮族三月三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节目》获优秀节目奖。  

2021年9月,学校获批广西壮族自治区2021-2025年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硕士B类)。  

学校大门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1073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64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29人。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有广西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人,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团队1个。  

广西教学名师:谭群瑛   、易其顺  

自治区优秀教师:苏洁梅  

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团队:边境地区物理教师培养教学团队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5月,学校设13个二级学院,44个本科专业、15个高职高专专业,学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医学等十大学科门类。  

院系

本科专业

专科专业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秘书学、新闻学

语文教育(师范类)、小学教育(壮汉双语)

外国语学院

英语(师范类)、商务英语、翻译、越南语、泰语

英语教育(师范类)

数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计算科学、网络工程、物理学(师范类)、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

应用电子技术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化学(师范类)、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

药物分析、生物科学(师范类)、食品科学与工程

应用化工技术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行政管理、城市管理

经济与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

市场营销

艺术学院

音乐学(师范类)、舞蹈学(师范类)、舞蹈表演、

美术学(师范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美术教育(师范类)、音乐教育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师范类)

体育教育(师范类)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师范类)、小学教育(师范类)、

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

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高中起点)、

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初中起点)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学(师范类)、地理科学(师范类)、旅游管理、

酒店管理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9月,学校有10个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立项建设专业,4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2门自治区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立项建设专业:旅游管理、环境设计、制药工程、越南语、化学工程与工艺、物理学、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小学教育、跨境商贸与物流专业群  

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制药工程、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  

自治区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大学生的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食品安全学》  

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训》  

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制药工程、物理学、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成果

2017年,学校共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2项(主持完成1项、合作完成1项)、二等奖3项(主持完成1项、合作完成2项)、三等奖5项(主持完成5项)。   

2018年,学校一项目获2017年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部分教学成果获奖项目

项目名称

奖项名称

获得年份

广西边境地区中小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创新与实践

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2018年 

“教-研-训-赛-评”五位一体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7年

竞赛驱动双向融通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合作)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7年

融科普教具开发和展演于一体的物理师范专业特色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7年

“双创”型科技教育师资培养创新实践(合作)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7年

网络文化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合作)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7年

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校岗交替-五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2017年

桂西南边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324”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2017年

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课外“四化”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2017年

民俗学课程教学校本资源建设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2017年

区域性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教育平台建设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2017年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9月,有2个广西重点培育学科、1个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5个广西民族院校特色学科、5个新增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  

广西重点培育学科:数学、旅游管理

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应用化学

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应用化学

自治区民族院校特色学科:少数民族体育、少数民族艺术、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壮汉双语教育

新增硕士授权点立项建设学科:民族学、教育、旅游管理、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  

校园一角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据2019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1个广西高等学校人文化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市级科学研究机构。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实验室(基地)、平台、科研机构一览表

序号

年份

级别

类型

科研机构

负责人

1

2012年

厅级

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边疆问题研究基地

韦国善

2

2014年

省级

广西高等学校

人文化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

左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韦永恒、谭群瑛

3

2014年

厅级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桂西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

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彭金云、张贞发

4

2014年

市级

科学研究机构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研究院

韦永恒、王晓军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9月,学校升本以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近60项,厅局级项目近400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

部分国家级科研项目一览表

序号

年度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负责人

1

2011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布傣布侬古壮字文献收集整理研究

何明智

2

2011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模糊偏好形成的主观发生机理研究

王志远

3

2012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中越跨界民族劳工的跨界流迁问题研究

韦福安

4

2013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提升中国文化在东盟的影响力研究

韦永恒

5

2013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中越边境地区近代教育发展研究

王晓军

6

2013

国家自科基金专项基金项目

应力调控无序边缘石墨烯纳米带物性的理论研究

房 慧

7

2014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中越边境多族群语言接触与交融研究

谭群瑛

8

2014

国家自科基金地区科学基金

金属酞菁共价键功能化石墨烯与光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彭金云

9

2015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中边境城市品牌传播研究

李庆春

10

2016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中国—东盟陆路边境地区构建“口岸文化”研究

黄健毅

11

2016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孙子学流变研究

李桂生

12

2016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提升中国对东盟意识形态影响力研究

罗家锋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9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10余万册,电子图书150余万册,电子期刊2万余册,期刊1300余种,报纸170余种,可供阅览座位1800多个,开通了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二十多种网络资源。

学术刊物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是由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期刊,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学报主要刊登民族民俗学、文学、语言学、艺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方向的研究性论文。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网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统计源期刊》收录。该学报为中国全国首届《CAJ—CD》执行优秀期刊,第五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广西高校学报优秀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9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已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圣伯纳迪诺分校、泰国庄甲盛皇家大学、泰国曼谷北部大学、泰国南邦皇家大学、越南海防大学、越南东都大学、越南东方大学、柬埔寨国家管理大学、菲律宾塔拉克农业大学等20多所(家)境外高校(企事业单位)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 

截至2019年9月,学校与华南师范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南宁师范大学等国内10多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帮扶协议,在教师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与崇左市市委宣传部、崇左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崇左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中信大锰崇左分公司、凭祥市电子商务商会、崇左高中等72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文化传统

校徽

学校徽志为圆形,由学校名称、符号和图案组成。学校名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文手写字体采自邓小平手稿集字。

校庆徽标

该徽标图形以主题数字“80”为主视觉,用铜鼓上的“翔鹭纹”为主要设计元素进行重构组合而成。8字由翔鹭的头部和翅膀构成,寓意着“民师院在各级领导带领下‘乘风破浪、展翅高飞’”。0字由翔鹭纹的尾部和壮锦结合构成,寓意着“一批又一批的民师学子‘继往开来,奋斗不息’”。

整个徽标由“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手写体校名和“1939——2019”发展历程纪念年号组成的基座稳稳托起,寓意80年既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整体色彩由校徽的赭红色、花山壁画的鲜红色以及代表辉煌和希望的金黄色构成。寓意学校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传承民族优秀传统,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创造辉煌业绩,憧憬美好未来。

校训

进德修业、崇学善成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梁远海

党委副书记、校长

武波

党委副书记

韦永恒

党委常委、副校长

农克良、李星华、韦友欢、农秀丽

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邹勇

党委常委、统战部长

韦茂斌

党委常委、组织部长

陆汉军

党委常委、宜传部长

杜向武

所获荣誉

2021年9月2日,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该文章由作者:【彼得大帝改革】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