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三大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文学哲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历史学部、经济学部、国际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等6大学部,40个研究院所,10个职能部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内的8个直属机构,2个直属公司,180余个非实体研究中心,主管全国性学术社团105个,并代管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全院有二三级学科近300个,其中国家重点学科120个。

基本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77年5月。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有31个研究所、3个研究中心以及出版社、杂志社、研究生院等科研辅助机构。还设有办公厅、科研局、人事教育局、外事局、机关事务管理局等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处理全院性的各项工作。

科研范围

主要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法学、哲学、考古、历史、文学、语言、民族和宗教等问题。

历史沿革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院是1928年(民国十七年)6月9日在上海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拉丁文译名Academia Sinica),是为“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直属于南京国民政府,首任院长为蔡元培。创办中研院的主要成员是中国科学社社员,因此,中央研究院成立后接收了中国科学社在国际上作为中国科学界官方代表的地位。

中研院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于一身的国家科学院。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研院设有物理、化学、工程、地质、社会、历史语言、动物、植物、心理、数学、医学、原子能(筹)等研究所,其中的社会研究所和历史语言研究所即属于“人文组”。这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早的渊源。

社会科学研究所于1927年11月筹设,1928年5月正式成立,下有法制组、民族组、经济组、社会组,前两组在南京,后两组在上海。1934年7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之北平社会调查所并入该所,1945年改称社会研究所。

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成立于1928年。是年初,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筹备委员傅斯年向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建议设置历史语言研究所。3月,中研院于广州中山大学筹设历史语言研究所,聘傅斯年、顾颉刚、杨振声三人为常务筹备员。7月,正式成立,由傅斯年代行所长职务。10月22日迁入广州柏园,始有独立所址,后经议定,以此日为所庆纪念日。

初在广州,分设史料、汉语、文籍考订、民间文艺、汉字、考古、人类学及民物学、敦煌材料研究等八组。1929年迁北平,将原设八组归并为三个学术组,一为历史学组,从事史学及文籍考订;二为语言学组,从事语言学及民间艺文;三为考古学组,从事考古学、人类学及民物学,并分别聘请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为一、二、三组主任。九一八事变(1931)后由北平迁上海。1934年,中研院在南京之建筑陆续竣工,史语所亦由上海迁至南京。

同年5月增设人类学组。中日战争期间,史语所先迁湖南长沙,继迁云南昆明,最后定居于四川南溪县李庄之板栗坳。1946年迁回南京,继续推动各项研究工作,并接收北平东方文化研究所及近代科学图书馆图书,成立“北平图书史料整理处”。

中央研究院于1948年3月召开年会,选举确定了81名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其中人文组院士28人,占到院士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在中央研究院1948年评选出的第一届81位院士中,人文组院士达28位,占到院士总数的三分之一。

组织机构

六大学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Academic Divisio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是院务会议领导下的学术指导、学术咨询和科研协调机构,其职能是:

(一)审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对学术研究、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等重要问题提出建议;

(二)组织协调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加强研究所及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

(三)审议研究所的中长期科研和学科建设规划,对重要研究领域的重大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

(四)受院委托,组织重要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活动,促进国内外学术团体交流与合作;

(五)受院委托,组织对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交办和委托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学术咨询和智力支持;

(六)分析研究国内外学术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学科发展战略和重大科学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七)组织学部委员对本学部内各研究单位学术评审中的学术争议和学术纠纷,进行仲裁;

(八)完成学部委员大会和学部主席团决定的各项任务和其他需要学部组织协调的工作。

学部委员大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其闭会期间的常设领导机构是学部主席团。主席团设主席,现任主席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王伟光教授。

职能部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职能部门设有:办公厅、科研局(学部工作局)、人事教育局、国际合作局、财务基建计划局、离退休干部工作局、监察局(直属机关纪委)、基建工作办公室、创新工程综合管理办公室(人才交流培训中心)、信息化管理办公室。

直属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着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首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主要编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文化界学者的中外文优秀成果,包括专着、资料、教科书、教参书、工具书和普及性读物;出版国外重要人文社会科学着作的中译本。

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术出版机构。依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丰厚的学术出版和专家学者两大资源,先后策划出版了著名的图书品牌和学术品牌“皮书”系列、“列国志”、“社科文献精品译库”、“全球化译丛”、“气候变化与人类发展译丛”、“近世中国”、“博源文库”等一大批既有学术影响又有市场价值的系列图书,形成了较强的学术出版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年发稿3.5亿字,年出版新书1200余种,承印发行中国社科院院属期刊近70种。

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报刊出版单位,1979年成立,编辑、翻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等六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并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报》、承办中国社会科学网。

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简称社科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10月11日,是中国第一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全国唯一一所以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教育的最高学府。

5.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情报研究室,成立于1957年;1963年改名为学术资料研究室;1977年以学术资料研究室为基础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1985年10月情报所与院图书资料中心筹备组合并组成文献情报中心;1992年10月改名为文献信息中心;1994年起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和文献信息中心为一个实体两个名称。

6.中国社会科学院服务中心

7.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

8.郭沫若纪念馆:郭沫若纪念馆位于什刹海旁边的前海西街18号,是一个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庭院式两进四合院。原为中医世家乐达仁堂私宅的一部分,始建于民国初年,1949年至1963年间先后作过蒙古驻华大使馆和宋庆龄寓所。1963年11月郭沫若由北京西四大院5号迁入,至1978年病故,在这里度过了他的晚年。1982年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科研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术着作、科学论文、调查研究报告、资料翻译和文献整理等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科研产品。建院以来,共出版学术着作4293本,科学论文54517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7268份,翻译着作2787本,翻译论文16108篇,以及相当数量的古籍整理、校勘、注释、各种工具书和普及读物。年平均出版学术着作300本、科学论文3890多种、研究报告510多篇。

这些科研成果阐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及政策咨询;为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施方案;整理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科学文化,推动学科建设。许多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文学评论》、《世界经济》等近90种学术刊物,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信息。以出版学术着作为宗旨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和经济管理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社会科学研究着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该文章由作者:【萨尔那加】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