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是外交部设立的新闻发言人,是以外交部的身份发言,并向记者宣传情况、回答提问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现设有三位发言人,分别为华春莹、赵立坚、汪文斌。。
历史
1983年3月1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作为新中国第一位正式的新闻发言人站在中外记者面前:“中国外交部从即日起建立发言人制度。”
现任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 (新闻司司长)、赵立坚(新闻司副司长)、汪文斌(新闻司副司长)。
新闻司主要职责
承担发布中国重要外交活动信息、阐述中国对外政策工作;承担国家重要外事活动有关新闻工作;指导驻外外交机构新闻工作;承担在华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事务;组织开展公共外交;收集分析重要信息等。
制度
1983年下半年,中央提出建立全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国家统计局、外经贸部、国台办等部门发言人先后走上前台。1988年,中央进一步明确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从此,我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进入了制度化建设阶段。
现如今,我国政府发言人制度不断发展,国台办、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商务部、国防部,等部委,解放军各大军种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建立了发言人制度,就主管领域的问题发布信息。据了解,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已经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壮大成为一支数千人的队伍。
有人说:“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有不少学者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变化与发展给予高度评价:“新闻发言人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外到对内,权力机关从过去的‘不说话’到主动‘说话’,这一转变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上世纪80年代前,中国还没有定型的发言人制度。到今天,中国政府各个部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发言人制度。从过去发言人‘空名空衔’到今天的‘实名实衔’;从发布会上发言人只发布不答问,到今天既发布又答记者问;从过去偶尔发布,到定期、频繁地发布,发言人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同步的。
制度变化
(1)细心人会发现,外交部发言人的答问方式,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了从“坐答”到“站答”的悄然变化。
(2)从新中国成立至1982年以前,外交部曾举行过多次记者招待会,开展新闻发布工作,只是一直没有形成制度。1982年制度创立之初,每周只举行一次记者会,仅发布消息,不回答提问。从1983年9月起,改为每月第一次记者会回答提问。从1988年起,每场记者会都回答提问。1995年至2011年,记者会改为每周两次,周二、周四下午各一次,除暑期和国家法定假日外,风雨无阻。1997年把现场交叉传译改为幕后同声传译。不仅如此,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还取消了对记者提问次数和发布时间的限制。2011年8月至今,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从每周2次增至每周5次。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3时在外交部南楼蓝厅举行。
(3)外交部每年举行80多场例行记者会,每场记者会有数十家媒体的近百名中外记者参加。2008年因为举办奥运会,全年举行的例行记者会近百场。2009年1月至8月,共举行例行记者会53场,主动发布消息166条,受理记者电话提问2060多个。
(4)为了方便记者提问,外交部新闻司2000年还设立了发言人移动值班电话。每天24小时包括周末和节假日,都受理记者提问和回答记者提问。此做法一出台,就受到外国媒体的好评,认为“这是中国走向更加开放透明的一个举措”。
(5)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外交部还视情举行专场记者会,迅速、主动发布消息。
现任
司长:华春莹
副司长:汪文斌、赵立坚
揭秘
级别
发言人的级别有高有低,各国做法也不一样。在中国,一般来讲,其级别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领导。如外交部发言人是新闻司正副司长兼任。
出处
外交学院是外交部唯一直属的高等院校,承接国内外外交官的进修与培训工作,外交部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外交官均来自外交学院。可以说,世界上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就有外交学院学子的身影,2012年9月,外交学院新校区启用,得到了时任温家宝总理“中国外交官的摇篮”的题字。此外,部分外交部发言人也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有的是大学毕业后在北外进修和学习。可以说,北外也可算是外交部发言人的摇篮。
发言人就任前供职何处?
外交部发言人担任发言人前大多是外交部机关或驻外使领馆的参赞。例如,钱其琛曾任中国驻几内亚大使,沈国放曾任外交部办公厅秘书室秘书。
离任
外交部发言人卸任后,根据工作需要,有的在国内担任部领导职务,如钱其琛、李肇星、陈建等,有的被外派出国担任大使、公使、总领事等职。
2020年6月,耿爽卸任外交部发言人。
历任
男:钱其琛、齐怀远、俞志忠、王振宇、马毓真、李肇星、金桂华、段津、吴建民、李建英、沈国放、陈健、崔天凯、唐国强、朱邦造、孙玉玺、孔泉、刘建超、秦刚、马朝旭、洪磊、刘为民、陆慷、耿爽、赵立坚、汪文斌
女:李金华、范慧娟、章启月、姜瑜、华春莹
妙答
刘建超妙答“鞋袭”事件
人物资料:刘建超,曾任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一秘、外交部新闻司参赞。2006年至2009年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
2008年12月16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问:日前美国总统布什访问伊拉克时,一名伊拉克记者在布什举行记者会时向他扔鞋子,你对此有何评论?我们采访了一些北京民众,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件事情很正常,因为美国太强势了,你怎么理解这种情绪?
答:北京一些民众怎么看这件事是个人的事,但是我认为对一个国家领导人应该有起码的尊重。这件事也提醒我在这里观察谁要举手提问题的时候,同时还要注意谁在解鞋带。
秦刚回应“枪炮玫瑰”发新专辑
人物资料:秦刚,2005年至2010年8月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
2008年11月25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问:美国一个乐队“枪与玫瑰”发行了一张名为《中国民主》的新专辑,中方对此有何反应?
答:据我了解,很多人不喜欢这类音乐,因为它太嘈杂,噪音太大。我想你应该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了吧?
孔泉妙答伊核问题
人物资料:孔泉,2001年至2006年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2006年起任外交部欧洲司司长。
2006年春节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问:关于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核问题的决议,五个国家投了弃权票。中国最后投了赞成票而非弃权票,背后有什么考虑?
答:我们在背后和在前方的考虑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秘不可宣之处。
日常生活趣事
一位发言人一次骑车回家途中,被另一骑车人撞倒。起来后,本想与对方理论一番,但不曾想惊动了路人。看到有人竟敢把外交部发言人撞到在地,他们感到非常气愤,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纷纷指责肇事者。这位发言人感到很难堪,从围观的人群中悄悄溜走了。一次,一位发言人每天坐地铁回家,每次在地铁上,都要忍受众多乘客好奇的目光。有一次一位乘客终于忍不住了,谨慎地问这位发言人,您是某某发言人吗?这位发言人不愧为外交部发言人,把对付记者的模糊答问技巧用到了这里,他幽默地回答:“大家都这么说。”
花絮
12月25日是西方圣诞节,由于许多外国记者忙着欢度节日,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来说,也难得“轻松”一下。
秦刚下午主持例行记者会,在一名巴基斯坦记者提出唯一一个问题后,稀稀落落的记者席里没有任何记者发问。面对“空前”境况,秦刚笑着“反问”说:“圣诞节吗?”
接着,他又说:“那我数三下,3、2、1,没问题了,谢谢大家”。在场记者笑声顿起,鼓掌结束这场记者会。
外交部记者会是中国政府对外信息交流的重要场合之一,平日里记者提问可谓包罗万象,争前恐后,不料圣诞节意外出现“冷场”插曲,令人莞尔。
各国情况
美国白宫发言人:吉布斯、卡尼(美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美国白宫设有白宫办公厅和发言人,就相当于总统的秘书处和新闻发言人。各部官员也有助理和相关的发言人。联邦行政机构、包括军方和警察系统的新闻发言人是常见的,白宫记者会一般都是发言人出面。)
利比亚政府发言人:穆萨·易卜拉欣(穆萨·易卜拉欣出生于1974年,与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同属于卡扎法部落。自利比亚局势发生动荡以来,政府发言人穆萨·易卜拉欣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不仅是因为其稳重严谨的举止、光鲜整齐的西服和清晰流畅的英语,他对卡扎菲政权始终不离不弃的忠诚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泰国政府发言人:帕尼坦
哈萨克斯坦外交部发言人:阿斯卡尔·阿布德拉赫曼诺夫
该文章由作者:【王子恒】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