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1934年7月发表于《文学季刊》。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雷雨》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侍萍,单纯着爱与被爱的鲁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雷雨》中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话剧简介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于1996年去世。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创作背景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曹禺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主要角色
周朴园:55岁,是一位出生于封建大家庭的资本家,他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在家里他是一家之主,在社会上他是煤矿的董事长,是一个“体面”的人。年轻时曾有一位女仆情人梅侍萍,在家庭压力下抛弃她另娶。
蘩漪:35岁,周朴园之妻。出生于旧式家庭,但受过一点新式教育。她外表文弱沉静,内心却有一股按捺不住的热情和力量,具有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反抗精神。
鲁侍萍:47岁,女仆,原姓梅,周朴园的旧情人。三十多年前和周朴园私生了周萍和鲁大海(生周萍后的第二年),生下鲁大海三天后,被周家赶出门,跳河获救,嫁给周家的仆人鲁贵,生下女儿四凤。虽然处境艰难,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可以说,她是一个顽强的女性。
周萍:28岁,周朴园和侍萍的长子,周家少爷,与继母蘩漪、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私通。
鲁大海:27岁,周朴园和侍萍的次子,随母亲生活,矿业公司的工人,工运领袖。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
周冲:17岁,周朴园和蘩漪的独子,学生,暗恋四凤。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但他没有韧性,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这注定了他悲剧命运。
鲁四凤:18岁,鲁贵和侍萍的独女,也是周萍的同母异父妹妹,在周家当女仆,在不知情下与同母异父的哥哥周萍相恋并怀孕。
鲁贵:48岁,周家仆人,侍萍的丈夫,四凤的亲生父亲。鲁贵是资产阶级常见的小人物,他见钱眼开,巴望女儿找一个有钱人。
作品赏析
作品主题
《雷雨》是彻底的一个悲剧。它讲述了资产阶级周家和城市平民鲁家两个家庭纠结复杂的悲剧故事。一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二是以鲁妈为代表的城市平民不能把握自己命运、被别人所操控的悲惨境遇。而周、鲁两家复杂的血缘联系,更是突出、生动地反映了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之间的矛盾。
作者怀着被压抑的愤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着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艺术特色
人物塑造
周萍的虚伪、自私、怯懦;周冲的天真、单纯;鲁妈的坚忍、高尚;四凤的淳朴、善良;鲁大海的爱憎分明、立场坚定;鲁贵的猥琐、无耻,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结构安排
《雷雨》以一天的时间(从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把周鲁两家及其他的成员之间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条不紊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语言方面
《雷雨》的语言不仅凝练,富于动作性,而且很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雷雨》的人物对话,表面看起来普普通通、平淡无奇,但是随处都带着鲜明的性格特征,是真正个性化的语言。
作品评价
《美术教育研究》期刊在书评中指出:四幕话剧《雷雨》是著名戏剧家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剧作,得到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喜爱,焕发出永久的艺术魅力。笔者从当代视角,在强烈的戏剧氛围、激烈的戏剧冲突、深刻的主题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其艺术魅力。
作品影响
1934年7月,《雷雨》首次发表于由巴金任编委的《文学季刊》上。
1934年底由上虞春晖中学学生演出,是国内首演。
1935年4月,由中华话剧同好会(留日学生戏剧团体)在日本东京神田一桥讲堂首演三场。同年8月,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在学校大礼堂演出《雷雨》。之后,上海复旦剧社演出《雷雨》。与此同时,中国的第一个职业话剧团体“中国旅行剧团”先后在天津、上海、南京演出《雷雨》。
1936年,日本出版《雷雨》日文版。同年,姚辛农把《雷雨》译成英文,由《天下》月刊出版。
1938年,上海新华影业公司拍摄《雷雨》。
1944年,金光洲把《雷雨》译成朝鲜文,并在汉城连演70场。同年译成越南文,在越南公演。
1947年,台湾观众演出公司在台北演出《雷雨》。
1954年2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公演《雷雨》。同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雷雨》。
1956年,新加坡艺术剧场公演《雷雨》,导演林晨。
1957年,苏联共有9个剧院落演出了《雷雨》,共计两千余场。
1959年11月,新加坡艺联剧团公演《雷雨》。
1981年,上海芭蕾舞团将《雷雨》改编居芭蕾舞剧上演。
198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再次拍摄《雷雨》。
1988年2月,新加坡实践话剧团演出《雷雨》。
1997年10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落再次重排《雷雨》。
2004年,由著名主持人叶惠贤策划制作的明星版话剧《雷雨》。
2006年,导演张艺谋将《雷雨》改编成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搬上荧幕。
该文章由作者:【岩羊】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