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亚洲的东北部地区)

亚洲东部有广义的和狭义的划分范围,最广义的亚洲东部泛指除西亚外的亚洲部分,最狭义的亚洲东部专指东亚,亚洲东部一般包括东亚、东南亚和东北亚,东亚和东北亚有重叠部分。即是整个环亚太平洋地区。广义的陆地面积有1600多万平方公里,占亚洲总面积的40%以上,,有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五国全境和俄罗斯远东沿海。

政治格局

东北亚是一个地理概念,即亚洲东北部地区,为亚洲、东亚所属的次区域。根据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定义,东北亚包括日本、朝鲜半岛(朝鲜、韩国);广义也包含中国的东北地区、内蒙古;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东北亚地区彼此文化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多数地区亦为汉字文化圈。

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力量交汇、冲突之地,特别是冷战之后,苏联解体,中国崛起,日本走向“正常国家”的努力,再加上在该地区有着广泛利益的美国,使东北亚地区的大国关系变得愈加复杂,难以把握。这里有广泛的地缘利益,激起了大国的觊觎和争夺,今后东北亚局势的演变,将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结构性的影响。

历史

东北亚地区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中国的汉文化对这个地区的影响深远,日本、朝鲜半岛都深受它的影响。在近代以前,中国在这个地区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经济文化

东北亚地区的居民组成以东亚蒙古人种为主,主要集中在东北亚的沿海平原区域。以语言分民族,主要有人数最多的中国汉族,满族,以及日本族(大和族),朝鲜族(也称韩族),通古斯族,蒙古族等及数量很少的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的远东俄罗斯族等。

东北亚地区是亚洲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和欧盟,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一起并列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三大区域。

其中的日本属于世界一流发达国家,韩国和俄罗斯属于一般发达国家,中国、朝鲜和蒙古是发展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东北亚的沿海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为良好,亚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远东的北起白令海,堪察加半岛,南到库页岛(萨哈林岛)中俄边境的图们江出海口一带,及日本列岛大部及朝鲜半岛的东海岸和中国的辽东半岛的辽阔海域。主要包括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和渤海这3大海域。这些地方的气候比西欧,北欧的冬季都要寒冷。因为靠近西伯利亚,所以较同纬度区域相比冬泠夏凉气候特点。

具体介绍

美日同盟

目前来看,日本通过一系列条约将自己的安全与美国利益捆绑到了一起,美日同盟在冷战结束后其基本战略价值并未消除,而是通过新的美日安全保障条约与安全合作防卫指针得以强化和充实,其功能是保障美国在东北亚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及日本的政治安全,同时借以遏制来自东北亚的潜在竞争对手的战略性挑战。中、俄关系是除美日关系外较为稳定的一对,苏联解体后,困扰中国北部安全的大患消除,中、俄之间的经济互补强于任何时候。

不过,中、俄之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结盟,两国也不可能联合起来形成所谓的"反霸同盟",而失去与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科技水平最高的国家的友好关系;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东北亚较稳定局势可能被打破,中国的"反介入"战略也引起了美国等国的重视,为了遏制中国,同时也避免在未来被边缘化,美国开始了重返亚太战略。当然美、日同盟也并非铁板一块,经济上的竞争,以及日本要求成为"正常国家"、要求美国撤军的呼声,也使两国关系出现了裂缝。但是考虑到两国的战略利益,两国都在努力的调整经济和安全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美日关系处于一种调整的平衡状态。

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扮演隔岸平衡手的角色,一方面把日本拉入其同盟体系,为美国战略利益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把日本力量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利用日本遏制中、俄,同时又利用中、俄维持在日本的军事存在。

美国在处理同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方面采取的是一种接触政策,接触的本意是指用非武力的手段来消融崛起大国行为中的扩张性因素,在使中、俄两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也是美国的影响力介入到两国的内部事务中,维持现存的东北亚政治、安全格局。

日本崛起

如果日本继续维持经济增长而不是衰退,那么将增加日本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的愿望,借以摆脱自二战以来的战败国地位,那时日本可能要求美国撤军,而日本也将诉求将自卫军改为成为军队,这势必造成东北亚甚至整个亚洲东部的反弹,尤其是中国、俄罗斯这样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必然会极力打压,以避免"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战国"时代重新到来。

尤其引起世人恐慌的是日本至今拒绝在任何限制核力量的协议上签字,一旦日本"正常化"势必会获得核武器,到时将没有任何国际条约限制日本使用核力量,那将对世界安定造成威胁,也可能引发全球性核竞赛。

俄罗斯复苏

自苏联解体以来,各独联体国家都经历了不同"苦难"时光,俄罗斯也不例外,经过23年的不断发展,尤其21世纪以来这十几年的发展,俄罗斯重返世界中心舞台。俄罗斯一直渴望重振其大国雄风,但是形同残废的国体不那么轻松,为了应对西方威胁,也为了在未来不再腹背受敌,俄罗斯选择了联合中国,也由此造就了东北亚相对稳定的局势。然而随着中国的复兴,俄罗斯开始感觉到曾经依赖俄技术的中国已经开始超越俄罗斯,这也引发了俄罗斯的担忧,进而引起了中国的警觉,使得俄罗斯复兴之路更加艰难。

蒙古国发展

蒙古国是游牧民族国家,是世界游牧文明的中心。虽然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中间,随时受到两个大国的威胁,但是正是这种均衡的局面造就了蒙古国的政权稳定和两个大国的拉拢。由于历史上蒙古就和中原就交流甚广,并且长期处于中国的统治之下,所以中国人对蒙古国带有特殊情感,这也使得中国不愿限制蒙古国发展,并一直希望两国能重新统一为一个国家。而随着蒙古国的发展,以美国、日本为首的一些国家开始以"第三邻国"的方式与蒙古国交往,这加开了蒙古的发展,也使东北亚局势更为不稳定。

中国复兴

中国的复兴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只要不发生战争,数年之内中国就将成为现代世界上唯一不靠战争复兴的国家。当然中国内部发展也极不平衡,这是中国唯一需要面对的难题。在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的情况下,中国的发展必然打破东北亚地区的多强均势格局,中国崛起的军事力量也有可能引发新的军备竞赛。

中国的发展可能使东北亚成为世界中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必然加入进来以避免被边缘化。那时整个东北亚地区局势将进入更复杂的局面。那时中美、中日、美俄、俄日爆发冲突的可能性都将加大。我们当然希望和平崛起,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新兴经济的发展,必然造成老发达国家的反弹,当然这也是平衡格局被打破的必然结果,我们寄希望于和平的崛起,但是不能排除战争的可能性。

区域安全

美国的控制战略

对东北亚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扰动因素首先是美国对东北亚地区的控制战略。美国为了控制东北亚地区构筑了美日、美韩军事同盟体系,以此为基点遏制中、俄、日。美国控制东北亚区域的战略确保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霸权地位。

1.保持朝鲜半岛分裂现状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图谋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朝鲜半岛的分裂都是美一手造成的。半岛从分裂那天起,在有关朝鲜半岛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有美国的参与。美国虽然在一切公开场合都声称支持朝鲜半岛和平统一,但事实上美国可能并非乐见其统一而是竭力控制南北和解进程的速度。这是因为如果统一的朝鲜半岛

走独立自主、和平中立的外交路线,美国则将失去继续在东北亚驻军的理由,这将意味着美国失去其介入东北亚事务的支柱。事实上,美国介入朝鲜半岛事务,其战略目标并不在于朝鲜半岛,而在于利用朝鲜半岛一定程度不安定的政治结构介入东北亚地区事务,遏制中国的崛起和俄罗斯这个昔日的竞争对手,从而保持超级大国地位,进而领导全世界。

2.朝核问题等使半岛保持适度紧张,符合美国的利益

朝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尤其是核问题,是冷战后关系朝鲜半岛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虽在国际社会尤其是中国的外交努力下,美朝及有关国家举行了三方会谈和四轮六方会谈,为和平解决朝核问题打下了基础。但迄今为止朝核问题仍未得到最终解决。

事实上,美国一方面在一切公开场合宣称将和平解决朝核危机,另一方面却不愿做出任何实质性让步,致使朝核问题长期化。两次朝核危机表明,美国并不急于彻底解决朝核问题。它利用朝核问题造成朝鲜半岛适度紧张,既可以加强美韩、美日同盟关系,又可以在解决朝核问题过程中,鼓励半岛周边大国参与解决朝核问题,从而建立起美国主导的东北亚安全机制。

3.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并推动美日同盟关系发展

台湾问题属中国内政问题,美国本无权干涉,但是美国从其东北亚区域战略考虑,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从没有放弃对中国统一问题的干预。事实上,从1950年起,美国就承担

了台湾的防卫义务,并将台湾视为“一艘不沉的航母”。阻挠中国统一,不仅可以使美国从政治、经济、安全方面牵制中国,有效地遏制中国的国际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阻挠中国统一,可以使美国加强与其盟友日本的关系。此外,美国干预台湾问题,还可以作为使中国与之合作或支持其外交政策的筹码。

朝鲜半岛的分裂

1.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在统一问题上的分歧依然没有彻底消除

双方的第一个分歧表现在:尽管双方都宣布接受和平统一的主张,而且双方公布的和平统一方案也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分歧,但双方都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方案实现统一。朝鲜方面曾提出过联邦制统一方案,韩国方面也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邦联制统一方案,双方都不反对对方的方案,并就统一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对话,但双方间政治、经济、文化差距的存在使南北统一之路不会那么平坦。

双方的第二个分歧表现为:谁更能在国际社会中代表朝鲜民族。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向来在名称上就存在着分歧,韩国称半岛为“韩半岛”,称自己的国家为“韩国”,半岛上的民族为“大韩民族”;朝鲜称半岛为“朝鲜半岛”,称自己的国家为“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半岛上的民族为“朝鲜族”。这种不统一的称呼将直接影响到统一后的半岛怎样命名的问题,如果双方都不作出让步,将是统一进程中的一大障碍。

2.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双方军事上的对抗仍十分激烈

朝鲜半岛一直是东北亚乃至全球的一个热点地区。冷战时期,由于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紧张对峙,不仅加剧了南北分裂的痛苦,而且也造成了半岛局势的动荡和东北亚地区局势的紧张。

冷战结束后,笼罩在朝鲜半岛上空的冷战阴云仍然迟迟不散,朝鲜半岛也由此被称为冷战的“活化石”,成为冷战结束后最后一道难以消融的冰川。

由于双方各自抱着冷战思维来处理双方存在的分歧和争端,从而使得朝鲜半岛的统一进程不可能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三八线”的消失更不会像“柏林墙”那样在一夜之间倒塌,半个多世纪的分裂所造成的分歧和互不信任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完全消除。

2000年2月,就在朝韩两国首脑举行峰会并签署《南北共同宣言》半年之后,韩国国防部发表年度《国防白皮书》依然将朝鲜列为其“主敌”,指责朝鲜对韩国的“军事威胁”。朝鲜方面强烈要求韩国撤销“主敌”论,而韩国方面没有做出相应的回应。有关“主敌”论的争论的实质是冷战思维的必然结果,对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对话、合作与交流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3.国际社会对朝鲜半岛政策的走向将使半岛局势日益复杂化

由于朝鲜半岛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各大国都十分看重本国在半岛地区的利益。尽管由于冷战的结束而使这些利益冲突显得不那么明显,但却变得错综复杂,相互交错。朝鲜半岛上除了南北对峙这一因素外,美、日、俄在这一地区的角逐也将使朝鲜半岛的局势日益复杂化。

和谐区域的构建

尽管东北亚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代的政治对立,区域的组织化程度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但是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局限而且日益活跃的经济关系,则显示了这里正在缓慢地向区域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已经成为东北亚各国的共识。

东北亚区域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已经为构建和谐的东北亚区域积累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以政治与安全领域为例,东北亚地区围绕共同关心的区域安全与合作问题所进行的双边与多边的政治对话及协商机制正在逐步形成。鉴于各种层次的安全对话机制的逐步形成,尤其是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为东北亚政治与安全环境建设提供的新契机和可能性,我们有理由相信旧有的以意识形态划分国家阵营的冷战思维正在逐步向以中国所倡导的新安全观、新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观的方向迈进。

开放而平等的政治对话与合作机制的逐步形成为东北亚地区和谐稳定的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中国在和平发展和促进区域安全稳定方面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则为构建稳定和谐的东北亚政治与安全新秩序提供了坚定的信心和必要的条件。

意义

东北亚和谐区域的构建和区域合作的发展、地区政治互信与依赖关系的建立不仅取决于各国政府的相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各国人民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如何深化,能否做到“增信释疑”。认真对待历史问题、消除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是促进各国政治对话与合作、发展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只有在国民层面上的相互认识和理解达到新的高度,才有可能推动各国政府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合作关系,在构建东北亚和谐区域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及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

该文章由作者:【褪墨】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