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应用化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化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发展历程

近现代专业开设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政府法令的形式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制,格致科(即理科)设有化学门(相当于后来的化学系),工科设有应用化学门,化学门也设有应用化学课程。当时的应用化学相当于化学工艺,应用化学门大致相当于化学工程系。     

同年(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成立的北洋工艺学堂,在本科设有应用化学专业(当时称“化学制料科”),由此,应用化学作为一个专业正式出现在中国高等教育舞台。     

1927年,浙江大学首建化学工程系,此后大学基本只设化学系和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专业陆续转入化学系或化学工程系。     

1952年,中国学习前苏联的学制进行了院系调整,应用化学不再作为一个专业。但当时并无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少数院校仍保留或开办了应用化学专业。     

截止于1976年,全国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开设应用化学专业的学校仅为8所。     

1970-1980年,一些多科性的工学院,尤其是一些重点工科院校,面对着科学技术整体化的趋势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国际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感到缺乏理科局限了学校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纷纷开设了应用化学专业。     

教育部专业设置

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设应用化学专业,注明“是在高等工业学校中设置的理科专业”。     

1986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中,分别设置理科与工科应用化学,专业代码分别为理科0302和工科2104。     

1993年7月,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1993年7月颁布)》中,将应用化学(理科0302)、放射化学(理科0305)、食品化学(理科0306)、辐射化学(理科另06)、农业化学(农科0105)、应用化学(医学·药学)(医药0905)、应用化学(工科2104)合并为应用化学,专业代码为070302,属化学类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1998年颁布)》,将原应用化学(专业代码070302)与海洋化学(部分)(专业代码071003)合并为应用化学专业,专业代码为070302,可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属化学类专业。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应用化学专业为理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70302,属化学类专业,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学制为四年。     

培养目标

专业类培养目标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教学等工作的人才。     

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应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结合本校学科特色,在对行业和区域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并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各高校还应对人才培养目标与科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吻合度进行定期评估,建立适时调整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     

理科与工科差别

应用化学专业(理科)

属于理科专业。学生在较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应强化化学工程基础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化工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研和技术开发等工作。

应用化学专业(工科)

属于工科专业。学生在较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应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工程、化工实践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研发和设计能力,能够在化学、化工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指导工业生产等工作。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或学时:总学分以140~160学分为宜,包含课堂教学及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和德育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业务知识与能力

.

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

.

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

.

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

.

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和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内容。

.

.

初步掌握化学研究或化学品设计、开发、检验、生产等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化学及相关学科问题的初步能力。

.

.

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

.

掌握必要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能够获取、处理和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信息。

.

此外,应初步掌握1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学习、表达、交流、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步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体育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构建原则

理论课程要求

应用化学专业理论课程以700-900学时为宜,其中选修课程原则上不少于160学时。除讲授基本内容的课程外,各高校还应设置能够体现学科、地域或者行业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具体名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相应的学时、学分等,由各高校自主确定。

实践类课程要求

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低于25%。化学实验教学不少于432学时。

构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学时不低于总实验学时的20%。除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外,各高校还可增加特色实验内容。应加强化学实验室安全和防护教育,实验项目设计应绿色环保,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应用化学专业应当提高实习(实训)的教学要求,加强工程训练。

核心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理论与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也可根据需要增加本校特色内容)组合成核心课程,再将这些核心课程根据学科内在逻辑和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编排,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名称、学分、学时和教学要求以及课程顺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确定。     

理论课程

通识类知识

在完成国家规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各高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的教学内容。     

学科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数学和物理学(含实验),其教学内容应不低于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和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巩固学生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     

专业知识

理论教学基本内容:

原子结构、化学键、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物质的构效关系与性质变化规律。

化学热力学基本原理、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催化化学基本原理、电化学基本原理、胶体和表面化学基本原理、光化学基本原理。

元素周期律,s区、p区、d区、ds区及稀土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反应与变化规律,酸与碱,配位化合物,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

烃、醇、醚、胺、醛、酮、羧酸、芳香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杂环化合物等有机物的结构、性质与鉴定,基本有机反应,重要有机反应机理,有机化合物合成方法。

误差与数据处理、分析质量保证与控制、样品采集与制备、容量分析、重量分析、电化学分析、原子光谱、分子光谱、色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

化学工程基础。

化学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表达。

应用化学专业可以选择的内容:量子力学基础、统计热力学基础、元素及金属有机化合物、生物有机化合物、重要金属酶、原子簇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

应用化学专业特别是应用化学专业(工科)应当强化的内容:传递过程基本原理、化工单元操作、化学反应工程原理、工程制图。     

各高校在完成基本内容教学的前提下,应当注重传授学科的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介绍重要的化学史知识,引入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新进展,并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选择性介绍化学工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药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相关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技能,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构建更加合理和多样化的知识结构。     

实践教学

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实习、实训、创新与创业训练体系,确定相关内容和要求,建设逐层推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实践教育课程群,多途径、多形式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

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创新与创业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和工程训练等,应当满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需要。

实验课程

实验教学内容应覆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化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的全部内容,并达到实验教学的学时要求。

基础化学实验1人1组,综合性实验和仪器实验每组不超过6人,且每位学生能够完成整个实验操作过程。

实验教学基本内容:

实验室安全与环保。

物质的合成与分离等相关基本操作与方法。

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表征技术。

基本物理量与物理化学参数的测定。

规定仪器的使用。

应用化学专业特别是应用化学专业(工科)应当强化的内容:经典化工单元设备与操作。

注:此处只简要列出化学教学基本内容,详细内容参见《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     

课程设计

应用化学专业(工科)应设置必要的化学工程设计与化工产品开发等教学环节。     

实习

应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完成必要的生产实践环节。应用化学专业(工科)还应进行必要的工程技术训练。     

创新与创业训练

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毕业论文(设计)

须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选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应有一定比例的应用性选题。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新开办专业准入要求)

各高校应用化学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须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此处仅计算应用化学专业专任教师)不高于20:1。

应用化学专业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10人。当应用化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20人时,每增加20名学生,至少增加1名专任教师。兼职教师人数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25%。每1.5万实验教学人时数至少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

教师队伍中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者专业带头人。35 岁以下专任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所有专任教师必须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或者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资质。主讲教师必须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硕士、博士学位。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化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实验教学中每位教师同时指导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20人。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人数原则上每届不超过6人。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

具有化学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开展课程教学。

.

.

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关心学生成长,能够对学生的学业与生涯规划提供必要指导。

.

.

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注重教学效果;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因材施教。

.

.

能够指导学生课外学术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

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

.

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化学及相关学科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最新进展,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更新教学内容,用科研促进教学。     

.

教师发展环境

.

具有基层教学组织,能够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活动。

.

.

具有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助教制度和任课教师试讲制度。

.

.

具有教师发展机制,能够开展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培训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

设备资源

教学设施要求(新开办专业准入要求)

基本办学条件

应用化学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执行。     

专业教学实验室

.

实验台间距不小于1.3米。实验时生均使用面积不小于2.5平方米。

.

.

照明、通风设施良好,水、电、气等管网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实验台耐化学腐蚀,并具有防水和阻燃性能。

.

.

实验室消防安全符合国家标准。配备防护眼罩,装配喷淋器和洗眼器,备有急救药箱和常规药品,具有应急处置预案。

.

.

具有三废收集和处理措施,符合环保要求。实验室噪声低于55分贝;具有通风设备的实验室,噪声低于70分贝。

.

.

各类化学品的购置、存放和管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

专业教学实验仪器设备

.

常用仪器设备:玻璃仪器、小型仪器设备。

.

.

必备中型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原子发射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化学工作站。

.

.

可选配的大中型仪器(至少3种):荧光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圆二色光谱仪、凝胶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质谱仪、色谱-质谱联用仪、元素分析仪、热分析仪、比表面测定仪、X射线衍射仪、电子显微镜。

.

.

台套数要求:基础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满足实验时每人1套;综合实验、仪器实验的台套数满足每组实验不超过6人。     

.

实践基地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与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联合,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满足实习和相关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信息资源要求

基本信息资源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基本信息,选课指导,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教学基本信息。     

教材及参考资料

2/3以上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应采用正式出版的教材;未采用正式出版教材的课程,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除教材和讲义之外,还应推荐必要的专业课程教学参考资料。     

图书与信息资源

提供必要的化学类、化工类及相关学科的图书资料(含电子类图书),生均专业图书量(含电子类图书)不少于50册,生均年专业图书进书量(含电子类图书)不少于2册。在校本科生数超过500人,当年进书量超过1000册即可。电子图书每种按1册计算,电子期刊每期按1册计算。

提供主要的数字化专业文献资源、数据库和相应的检索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

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提供必要的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经费

生均年教学运行费

教学经费能够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 200元,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新开办专业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

新开办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过去三年年均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已有设备总值的10%。凡已有设备总值超过500万元者,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万元。     

仪器设备维护费用

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不低于已有设备总值的1%或者5万元,能够保证本科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质量保障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应建立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室课等)的质量要求和质量监控机制,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价,并注重听取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信息,并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持续改进的主要依据。     

专业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应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加以解决,推进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培养模式

多举措加强思想引领

应用化学培养过程中坚持专业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生职业伦理道德、诚实守信、社会责任等人格品行的完善,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教育全过程,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成才意识,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

举办企业认知夏令营。

.

.

实施专业教育。

.

.

开展榜样教育。     

.

多方面健全制度保障

.

动态选拔及淘汰机制。

.

.

学业预警机制。

.

.

培养科研兴趣机制。

.

.

专业学科竞赛机制。     

.

多模块构建课程体系

实施基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以专业视野引领学风建设。通过构建有机融合和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践、项口类课程等各种教学环节综合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在学科背景下掌握深厚的工程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学会应用技术知识。     

多途径实施创新实践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如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生化实验技能大赛、材料创新大赛、英语口语竟赛等课外作品竞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营造学习氛围和追求卓越的品质,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     

多层次培养综合素养

加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致力于集体文化建设的探索,重点培养集体的凝聚力和集体意识,多层次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项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口标。

.

.

通过开展理论学习、学术研讨、读书报告、文化传承与传播实践、人文沙龙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应用化学培养具有坚实应用化学理论基础和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及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适应从事精细化工、有机合成、生物化学、生物化工、药物合成及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的产品研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并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宽口径高级专门人才。     

考研方向

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可报考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硕士专业。     

就业方向

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毕业人员从业方向包括化学实验室技术员/研究员、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化工工程师、销售代表、高中教师、科研人员、大学教师等岗位,从事化学分析、化学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开设院校    

地区

院校

北京

北京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天津

天津农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

上海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重庆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西南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大学

河北

衡水学院、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北方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廊坊师范学院、邢台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华北科技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沧州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河南

郑州大学、郑州师范学院、许昌学院、洛阳理工学院、黄淮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郑州轻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大学、南阳理工学院、安阳工学院、中原工学院

山东

临沂大学、齐鲁师范学院、济宁学院、枣庄学院、滨州学院、潍坊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齐鲁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农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济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大学、齐鲁理工学院、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

山西

吕梁学院、忻州师范学院、晋中学院、太原师范学院、运城学院、太原工业学院、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安徽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池州学院、蚌埠学院、滁州学院、皖西学院、黄山学院、宿州学院、巢湖学院、安徽科技学院、阜阳师范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

江西

九江学院、宜春学院、萍乡学院、井冈山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上饶师范学院、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南昌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南昌理工学院

江苏

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城市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泰州学院、常熟理工学院、苏州科技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常州大学、南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盐城工学院、南京财经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浙江

浙江外国语学院、丽水学院、宁波工程学院、中国计量大学、嘉兴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温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浙江树人学院

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科技学院、湖北理工学院、湖北民族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长江大学、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汉江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南

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工学院、湘南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工程学院、长沙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

广东

东莞理工学院、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汕头大学、中山大学、韶关学院、嘉应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惠州学院、广东药科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珠海科技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广西

贺州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河池学院、南宁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理工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昭通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曲靖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民族大学、遵义师范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

四川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内江师范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宜宾学院、绵阳师范学院

陕西

陕西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商洛学院、安康学院、西安文理学院、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理工大学、渭南师范学院、西京学院

青海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大学

宁夏

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大学、宁夏理工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黑河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东北石油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吉林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北华大学、白城师范学院、通化师范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化工学院、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科技学院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渤海大学、营口理工学院、鞍山师范学院、大连民族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辽宁工业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大连交通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大学、辽宁科技学院、沈阳工程学院、沈阳科技学院

西藏

西藏农牧学院

新疆

伊犁师范大学、喀什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昌吉学院

内蒙古

河套学院、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海南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

福建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宁德师范学院、闽江学院、莆田学院、龙岩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华侨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甘肃

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文理学院、河西学院、天水师范学院、陇东学院、甘肃农业大学

该文章由作者:【王道文】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