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文学刊物)

月刊,由鲁迅和茅盾发起,旧刊为29期,汇聚了当时最有名的作家译者,1937年6月停刊。新刊2008年6月停刊,亦名品层出。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纯文学期刊纷纷遭遇停刊或转型:严肃文学期刊《湖南文学》“变脸”为时尚杂志《母语》,但仍然难逃停刊的命运;海南的《天涯》改变发行策略,走进书店销售;我省的《延河》文学月刊更遭遇了从月发行13万册到现今月发行仅千余册的“大逆转”。

刊物历史

1934年的9月,杂志发起者是鲁迅和茅盾,最初三期为鲁迅编辑,后由黄源接编,上海生活书店发行,1935年9月出至第十三期时曾停刊;1936年3月复刊,改由上海杂志公司发行,1937年6月再次停刊。

灌溉之力,当然不免私心以为可惜的。然而竟也得了勇气和慰安:这是许多读者用了笔和舌,对于《译文》的凭吊。我们知道感谢,我们知道自勉。我们也不断地希望复刊……”

相关信息

2001年,全名是《外国文艺·译文》杂志复刊,汇集了一大批海内外中青年名流学者和翻译家,董鼎山、陆谷孙、罗新璋、钱满素、陈良廷……这些人都强调翻译的严谨和行文的优雅。为了完善自己的翻译宗旨,《译文》还连续举办了几届翻译竞赛,遗憾的是,比赛办了四年,一等奖却年年空缺。

虽然早在六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就创办了一本同名的刊物。如今我们出版的这本《译文》,虽然同样注重于给读者提供“一点乐趣、一点益处”,但它看起来更年轻化、时尚化,一切热爱生活、读书、思想、时尚的人都是我们的读者。

2008年12月,《外国文艺·译文》悄然停刊。如果一定要说2008年第六期的《译文》杂志在内容或者风格上和之前的有什么不同的话,用杂志副主编黄昱宁的话说:“无非就是为了处理掉一些存稿,排得有些满。我们尽量做得和以前的杂志一样,没有特别的安排。”

评价

自2001年创刊以来,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反响,《译文》也充分考虑到这个群体休闲阅读及文化充电的需要,在视野的选择上也是十分驳杂的,杂志定位在城市文化、城市文学方面,涵盖广泛,对各国文化现象及音乐、影视、旅游、美术等各类文化现象都有所涉及。它汇集了海内外一大批中青年名流学者和翻译家,如董鼎山、陆谷孙、罗新璋、钱满素、陈良廷等,特别强调翻译的严谨及行文的优雅,为读者提供更新颖、更全面的文化信息。

新版的《译文》除了“译”,还有“文”,不论是“译”的选择,还是“文”的点评,都体现了刊物“关注人文思想,追求格调人生”的办刊宗旨。我们的刊物宗旨是“优美而有情趣的译文与述,关注人文思想,追求格调人生,开拓心智的视野。”我们迫切地想把国外当代的、城市的文学、文化介绍给国内的读者,因此我们竭诚欢迎同样有志于此的志士同仁,尤其是年轻学者源源赐稿。

停刊

2008年11月16日,上海的《译文》杂志副主编黄昱宁对外宣布:《译文》已经走到了尽头。而作为国内知名的纯文学期刊,《译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纯文学期刊纷纷遭遇停刊或转型:严肃文学期刊《湖南文学》“变脸”为时尚杂志《母语》,但仍然难逃停刊的命运;海南的《天涯》改变发行策略,走进书店销售;我省的《延河》文学月刊更遭遇了从月发行13万册到现今月发行仅千余册的“大逆转”。纯文学期刊,究竟怎么了?

普遍惨淡经营

《延河》副主编姚逸仙在听到《译文》停刊的消息后,第一句话便是“纯文学期刊停刊现在已经太普遍了,谁停刊都不足为奇。”他甚至用“兔死狐悲”来形容自己此刻的心情。“中国纯文学期刊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延河》则在上世纪60年代就在全国拥有相当知名度,曾被称为‘小《人民文学》’,在文学火热的上世纪80年代更达到超过13万册的月发行量。那时的《延河》售价很低,但利润能达到20%。可是现在呢?只能说惨淡经营!眼下,全国只有《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十月》《当代》《收获》这几本期刊可以做到月发行量超过5万册。”

而据记者了解,5万册的发行量只是一条“及格线”,在这条“及格线”以上的纯文学期刊基本能够保证“造血功能”,在这条线以下的就只能等待别人“献血”了。

不仅发行量大为降低,《延河》的投稿量也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上世纪80年代,我们每天要从传达室往编辑部抬两箩筐的投稿信。现在有了电子邮箱,投稿途径拓宽了,但稿子却少了。”姚逸仙说。他认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初的“全民文学”已经被现在的“全民网络”所代替,“在上世纪90年代,纯文学期刊曾受到电视的冲击;而当网络在21世纪进入家庭后,更加速了纯文学期刊受冲击的程度。网络的信息量丰富、方便阅读,适应了人们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曾担任《小说评论》主编的著名评论家李星同样认为,在劳动力、稿费、纸张都涨价的大背景下,纯文学期刊却不如其他时尚杂志、影视杂志那么容易吸引广告,经营惨淡是必然。“纯文学期刊正在当前的市场化经济大潮中被‘边缘化’‘乞丐化’。博取一些企业或经济情况较好的文化单位的同情,勉强度日,正成为越来越多的纯文学期刊所走的路。”李星无奈地说。

李星认为,造成纯文学期刊被读者冷落的原因在于,真正钻研纯文学的人很少去读文学期刊,而是选择经典名着,“读纯文学期刊的一般都是爱好文学的青年,但对于他们而言,售价10元左右的纯文学期刊太贵了。”再加上现今接触文学作品的渠道很多,读纯文学期刊早已不再是唯一的途径,因此它被读者冷落是有理由的。”

在姚逸仙眼中,虽然当前纯文学期刊遭遇停刊不足为奇,但这一现象背后仍有令他感到迷惘之处:“经济发展了,我们还需要不需要文学?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文学所处的地位和它所应该发挥的功能远远不相称,这该如何解释?”他认为,当代文学形式还在与经济社会做着磨合,“并没有找到完美的契合点。”

姚逸仙认为,杂志社因为具有企业化的性质,很难把严肃文学作为事业去做,如果刊物不挣钱,那就不能继续办下去。而《延河》之所以还能“活下去”,在于<延河>杂志社事业单位的属性,可以依靠政府拨款来维持生存,尽管拨款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当前纯文学期刊市场的不景气,《延河》在内容、形式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力争为文学爱好者保留一块纯文学的阵地。

该文章由作者:【海贼王 百科】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