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分道而行。《魏书·拓跋志传》:“﹝拓跋志﹞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吃了一顿中饭之后,各人穿各人的长衫,和秦王二人分道扬鑣。”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九回:“除唐督留守外,第一军总司令蔡锷,先向四川进发,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亦向广西进发,分道扬镳,为国效力去了。”
详细解释
亦作“分路扬鑣”。/n1、才力相当,各有千秋。《南史·裴子野传》:“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鑣。”明沉德符《野获编·兵部·武臣好文》:“时汪太函、王弇州,并称其文彩,遂儼然以风雅自命。幕客郭造卿辈,尊之为元敬词宗先生,几与縉绅分道扬鑣。”清王士禛《古诗笺·凡例》:“明远篇体惊奇,在延年之上。谢之与鲍,可谓分路扬鑣。”/n2、犹独树一帜,各行其是。《北史·文苑传序》:“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鑣。”顾笑言等《李宗仁归来》第三章:“这一夜,李宗仁一直没有合眼。他先是在屋中踱步,回忆着与蒋介石勾心斗角,屡屡遭到暗算的往事,一个与其分道扬镳的腹案,渐渐形成。”
成语典故
南北朝时代的北魏,国都原在平城,魏孝文帝时迁都洛阳。据《北史》载,“洛阳令”即“京兆尹”元志,曾同“御史中尉”李彪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争路纠纷。
据说元志仗着自己有些才能,相当骄傲,对于某些学问不高的大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有一天,他坐着车子正在街上走着,恰巧遇见李彪的车子迎面过来。那时,官员出门总是前呼后拥的,官职越高,随行人马就越多,威风气派也就越大。老百姓在街上遇见他们,老远就得回避。官职低的官,也得让官职高的官先走。如遇官职相仿,客气些的也就让道。元志论官职是应该让李彪的,可是他瞧不起李彪,偏不相让。李彪很生气,当场训斥元志。元志不服,两人就争吵起来。
元志和李彪到孝文帝面前去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了,不愿意评判他们谁是谁非,便笑道:“洛阳是寡人的京城,应该分路扬镳。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得了吗!”
该文章由作者:【象鼻宝宝】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