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拼音:sù)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产生时间可能更早。素的本义指未经加工的细密的本色丝织品,后引申指白色,又引申指颜色不艳丽、素雅,再引申为不加修饰,还引申指本性、本质,并由此引申指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带根本性质的部分,也引申指一向、向来。素又用于饮食,和荤相对,指蔬菜、瓜果等。
字源演变
素,甲骨文作图1,金文作图2。字形下半部是“糸(mì)”字,像一束丝的形状,表示丝织品;上部一说像下垂的样子。质地柔软,富有光泽,拿着呈下垂状态,是丝织品的特点。其中没有染色的叫做素,表示细白光泽的丝织品,也就是白色或本色的生绢。也有人认为,“素”字上半部像织布器械。战国文字和小篆与金文基本一致,隶书发生了较大变化:笔画变得平直,上部构件写成三横一竖,字遂作“素”。
“素”是本色的丝,由此派生出“素”的第一个引申意义:白色、本色。古代的“素服”就是白色服装。“白色”的“白”本是形容词,但也兼做副词,“素”也有这一意义和用法,如《诗经·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素餐”是“白吃”的意思,诗句大意是讽刺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
白色很单纯,不鲜艳,所以“素”又有颜色单纯淡雅之义。在食品方面,蔬菜瓜果比鸡鸭鱼肉等较为简单朴素,因此把前一类菜叫“素菜”。
“素”由“本色”的意思又引申出了事物性质方面“本来的”“原有的”的意思。比如“素质”本义指事物本来的性质。“素”做名词性语素时,指构成某一事物的最单纯的、最根本的物质或物质单位。如“色素”“叶绿素”“语素”等。“素”做副词,也有“本来”的意思。“素不相识”意思是本来就互不认识。
详细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sù | 名词 | 古代指未染的生绢。 |
古人用绢帛书写,故亦以为书籍或信件的代称。 | ||
原始;根本;本质。 | ||
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或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 | ||
指平日的行为、修养及志向、愿望。 | ||
老交情;往日的情谊。 | ||
常法;成法。 | ||
蔬食(与“荤”相对)。 | ||
诚心,真情。后作“愫”。 | ||
通“嗉”。禽鸟喉下盛食物的囊。 | ||
(Sù)姓氏用字。 | ||
形容词 | 白色;本色。 | |
质朴;不加装饰。 | ||
本来的;原有的。 | ||
动词 | 通“塑”。塑造。 | |
副词 | 表示历来如此,相当于“向来”。 | |
相当于“空”“白白地”。 | ||
预先。 | ||
参考资料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上】【素部】桑故切(sù)
白致缯也。从糸、?,取其泽也。凡素之属皆从素。
说文解字注
白致缯也。缯之白而细者也。致者,今之致字。汉人作注不作致,近人改为致,又於糸部增致篆,皆非也。郑注《襍记》曰:“素,生帛也。”然则生帛曰素,对湅缯曰练而言。以其色白也,故为凡白之偁。以白受采也,。故凡物之质曰素,如㱿下“一曰素也”是也。以质未有文也,故曰素食,曰素王。《伐檀》毛传曰:“素,空也。”
从糸?,取其泽也。泽者,光润也。毛润则易下?,故从糸?会意。桑故切,五部。
广韵
桑故切,去暮心 ‖ 素声鱼部(sù)
素,《列子》曰:“太素者,质之始也。”又空也,故也,帛也。《说文》作?,白致缯也。又虏复姓,二氏。《后赵录》有宜阳公素和明。又《后魏书》云:“素黎氏后改为黎氏。”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字部】素·康熙笔画:10;部外笔画:4
《广韵》桑故切。《集韵》《韵会》《正韵》苏故切,并音诉。《说文》:作?,白致缯也。从糸?,取其泽也。《九经字㨾》:隷省作素。《小尔雅》:缟之麤者曰素。《释名》:素,朴素也。已织则供用,不复加巧饰也。《急就篇》注:素谓缉之精白者。《礼·杂记》:纯以素。注:素,生帛也。
又《易·履卦》:素履往旡咎。疏:处履之始而用质素。
又《诗·齐风》:充耳以素乎而。传:素,象瑱。
又《诗·魏风》:不素餐兮。传:素,空也。
又《礼·檀弓》:有哀素之心也。注:凡物无饰曰素。又《礼器》:或素或青。注:素,尚白。
又《左传·僖二十八年》:其众素饱。疏:素训为直。
又《楚语》:夫谋必素。注:素,犹豫也。
又《博雅》:素,本也。
又姓。《姓氏急就篇》:后魏并州刺史素延。
又《礼·中庸》:素隐行怪。注:素读为傃,犹乡也。○按,《朱子·中庸章句》素,按《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
又与傃通。《战国策》:竭智能,示情素。注:素、傃通,诚也。
又与嗉通。《史记·天官书》:张素为㕑,主觞客。注:索隐曰:素,嗉也。
又《韵补》叶孙租切。《古诗》: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馀。○按,《说文》:?自为部,今并入。
字形书法
【规范提示】“小”第二笔楷体是点。
【写法】“龶”宽、扁,“糸”窄、长。“龶”,居上居中;竖在竖中线;长横在横中线上侧。“糸”,主体居下半格;“幺”略窄;首个㇜(撇折)起笔竖中线,折点在横中线下侧;亅(竖钩)在竖中线。
音韵集成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s | o | |
王力系统 | 鱼 | s | a | |
董同龢系统 | 鱼 | s | ɑɡ | |
周法高系统 | 鱼 | s | aɣ | |
李方桂系统 | 鱼 | s | agh | |
西汉 | 鱼 | |||
东汉 | 鱼 | |||
魏 | 鱼 | o | ||
晋 | 鱼 | o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鱼虞模 | o | |
北魏后期北齐 | 鱼虞模 | o | ||
齐梁陈北周隋 | 虞模 | u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s | uo | |
拟音/王力系统 | s | u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s | uo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s | uo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s | uo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s | u |
韵书名称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广韵 | 素 | 诉 | 遇 | 去声 | 十一暮 | 心 | 合口呼 | 一等 | 全清 | 桑故切 | suo | |
集韵 | 素 | 遇 | 去声 | 十一莫 | 心 | 合口呼 | 一等 | 次清 | 苏故切 | so | ||
礼部韵略 | 去声 | 暮 | 苏故切 | |||||||||
增韵 | 去声 | 暮 | 苏故切 | |||||||||
中原音韵 | 素 | 去声 | 鱼模 | 心 | 合口呼 | 全清 | su | |||||
中州音韵 | 去声 | 鱼模 | 桑故切 | |||||||||
洪武正韵 | 素 | 去声 | 五暮 | 心 | 苏 | 全清 | 苏故切 | su | ||||
分韵撮要 | 素 | 阴去 | 第十二孤古故 | 心 |
该文章由作者:【胡桃泽】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