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汉语汉字)

忠,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zhōng,此字最早见于战国,形声,从心,中声,本义为尽心竭力,引申为忠厚。依照“声中有义”、“因声求义”学说,“忠”字可以认为是“中心不二”、“心”意集“中”,心无旁骛。

忠(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心,中声。把心放在中间,不偏不倚就是忠,本义为尽心竭力。《书·仲虺之诰》:“佐贤辅德,显忠遂良。”(帮助贤能之人,辅佐仁德之人,表彰忠诚之人,起用善良之人)中山王壶:“余智(知)其忠信也。”在封建社会里特指为君主尽心尽责。引申为忠厚。战国文字上部为古形“中”旁,下为“心”旁;小篆以后从“心”、“中”声相沿至今。自汉代以迄晚清,文字、音韵、训诂学家特别讲究汉字形音义的融会贯通,主张“声中有义”、“因声求义”。依此学说,可以认为“忠”字是“中心不二”、“心”意集“中”,心无旁骛。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忠zhōngㄓㄨㄥˉ

诚心尽力:~心。~诚。~实。~告。~于。~魂。~义。~贞。效~。赤胆~心。~言逆耳。

详细释义

忠[zhōng]

〈形〉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同本义

不可谓忠。——《墨子·公输》

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左传·庄公十年》

为忠善者。——诸葛亮《出师表》

志虑忠纯。

君子以为忠。——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又如:忠贞廉士(忠诚坚贞廉洁的人);忠孝带(清代官员系的一种短而阔的带子,用于保驾或皇帝赐死时自尽);忠敬(忠诚恭敬)

忠厚

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又如:忠嘉(忠厚善良);忠笃(忠厚笃实)

〈动〉

尽忠。特指事上忠诚

忠陛下之职分。——诸葛亮《出师表》

忠而被谤。

求忠以自为。

忠孝如古人某。——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忠功(尽忠建功);忠效(尽忠效力);忠益(尽忠报效的益处);忠孝(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忠略(忠于君国的谋略);忠情(忠于君国的感情)

〈名〉

忠臣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通“中”。中间,适中

忠人之和。——《管子·禁藏》

则有仇讐之忠。——《韩非子·五蠹》。高亨云:“忠,借为中。”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心部】陟弓切

敬也。从心,中声。

说文解字注

敬也。

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此与愼训谨同义。

尽心曰忠。

各本无此四字,今依孝经疏补。孝经疏,唐元行冲所为。唐本有此。

从心中声。

陟弓切。九部。

康熙字典

《唐韵》陟弓切。《集韵》《韵会》《正韵》陟隆切。?音中。《说文》:敬也。《玉篇》:直也。《增韵》:内尽其心而不欺也。《周礼·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

又《六书精蕴》:竭诚也。《书·伊训》:为下克忠。传:事上竭诚也。

又不贰也。《诗·邶风·北风》笺:诗人事君无二志,勤身以事君,忠也。

又《广韵》:无私也。《左传·成九年》:无私,忠也。《后汉·任延传》:延曰:私臣不忠,忠臣不私。

又厚也。《周语》:忠非亲礼。注:厚也。

又《諡法》:危身奉上,险不辞难,曰忠。

又州名。古巴东郡,唐置忠州。

又渊名。《山海经》:忠极之渊。

又叶陟良切,音张。《汉溧阳长潘乾?》:彬文烈武,扶弱抑强。龕刈骾雄,流恶显忠。

该文章由作者:【爪哇犀牛】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