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RSV)简称合胞病毒肺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间质性肺炎,多发生于婴幼儿。由于母传抗体不能预防感染的发生,因而出生不久的小婴儿即可发病,有报道新生儿病毒性肺炎中RSV占10%~15%,国外偶有院内感染导致产科医院新生儿病房暴发流行的报道。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简称合胞病毒,属副黏病毒科,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RSV在电镜下所见与副流感病毒类似,病毒颗粒大小约为150nm,较副流感病毒稍小,为RNA病毒,对乙醚敏感,无血细胞凝集性,在人上皮组织培养形成特有的合胞(syncytium),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可见胞浆内包涵体,合胞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最近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有2个亚型,A和B。
(二)发病机制
合胞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2~8天(多为4~6天),合胞病毒肺炎的典型所见是单核细胞的间质浸润,主要表现为肺泡间隔增宽和以单核细胞为主的间质渗出,其中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此外肺泡腔充满水肿液,并可见肺透明膜形成。
在一些病例,亦可见细支气管壁的淋巴细胞浸润,在肺实质出现伴有坏死区的水肿,导致肺泡填塞,实变和萎陷,少数病例在肺泡腔内可见多核融合细胞,形态与麻疹巨细胞相仿,但找不到核内包涵体,Gardner(1970)解剖合胞病毒肺炎死亡病儿1例,用荧光抗体检查法检出大量合胞病毒,未见人球蛋白沉着,认为肺炎病变可能主要是合胞病毒对肺的直接侵害,并非变态反应所致。
症状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一般在2岁以内,尤以2~6个月婴儿多见。临床表现两种类型。
①喘憋性肺炎:起病急骤、喘憋明显,很快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及缺氧症状,肺部体征以喘鸣为主,可听到细湿啰音,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②毛细支气管炎:表现上述症状,但全身中毒症状不严重。肺部X线以肺间质病变为主,常伴有肺气肿和支气管周围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最常见的病毒性肺炎。
好发于秋冬交界。
中、重症者呼吸困难较明显,出现喘憋、口唇发绀、鼻扇及三凹症。发热可为低、中(<38.5℃)。
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在(5~15)×l09/L,多数在10×109/L以下,中性粒细胞多在70%以下。
2.病毒学及血清学检查本病诊断主要根据病毒学及血清学检查结果,近年来利用鼻咽分泌物脱落细胞及血清中IgM抗体的间接法免疫荧光技术,ELISA,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APAAP),生物素抗生物素ELISA法,辣根过氧化物酶-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法(PAP),单克隆抗体荧光法等都能进行合胞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X线检查:多数有小点片状阴影,大片状者极为罕见,约l/3(部分)病儿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
诊断鉴别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特征作出初步诊断,目前可用免疫荧光技术或免疫酶技术作早期快速诊断有助于确诊。
近十年来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占我国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第1位,其症状与副流感病毒肺炎,轻症流感病毒肺炎及轻症腺病毒肺炎临床上几乎无法区别,重症流感病毒肺炎及重症腺病毒肺炎则高热持续,中毒症状及呼吸道症状重,临床表现远较合胞病毒肺炎严重,合胞病毒肺炎其临床症状与一般支气管肺炎有相似之处,与轻症腺病毒肺炎亦较难区别,确诊需结合病毒检查结果考虑。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应与鼻炎、咽炎、喉炎、细支气管炎相鉴别。
并发症
重者可并发心力衰竭,呼吸功能衰竭。
治疗
(一)医治
1.一般治疗,要特别重视一般治疗,注意隔离,努力防止继发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如无继发细菌感染,只用中医治疗即可。一般治疗参见支气管肺炎,其他可参见腺病毒肺炎,由于本病较轻,用不着那么多的对症疗法及支持疗法。超声雾化、拍背吸痰是简单易行的呼吸治疗手段。
不仅有助于气道湿化和炎性分泌物的清除,而且由于梗阻解除和通气改善,使重症病例的呼吸性酸中毒乃至Ⅱ型呼吸衰竭较迅速被纠正,避免误用、滥用碱性药物。国内研究证明,对RSV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中药双黄连雾化吸入效果明显。
2.抗病毒治疗,关于抗病毒化学药物,较重者可用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雾化治疗,最近国外有人用短期大剂量雾化治疗合胞病毒感染有效。此外,上海新华医院用乳清液(初乳稀释液)雾化治疗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温州医学院从初乳提取SIgA雾化吸入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可以应用。
3.免疫球蛋白
(1)RSV-IGIV的使用方法:
①预防:RSV-IGIV在高危儿中用于预防的方法为:在RSV流行的季节(美国将之定于每年11月至次年的4月),每个月经静脉注射大剂量RSV-IGIV 750mg/(kg·d)[即15ml/(kg·d)],约3~5次。
②治疗:RSV-IGIV应用于治疗:在选定的高危病人中予RSV-IGIV 1500mg/kg,1次,静脉滴注;另有1种吸入疗法,在住院第1天予RSV-IGIV吸入两次,0.05g/(kg·d)[即1ml/(kg·d)],每次约20min,间歇期30~60min。
(2)RSV单克隆抗体(Palivizumab):是一种人类单克隆IgG抗体,特异性抑制RSV的F蛋白A抗原位点上的抗原决定簇,它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并直接中和病毒而发挥作用。用法是每月肌注一次,每次15mg/kg,用于整个RSV季节,在RSV感染开始的季节提前应用则效果更佳。目前,人们普遍认同在高危儿中应用被动免疫药物RSV-IGIV和Palivizumab防治RSV感染,尤以后者为佳。
对RSV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和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免疫缺陷、新生儿、早产儿或伴其他严重疾病的高危儿应用RSV免疫球蛋白,有很好的耐受性和保护作用。
(二)预后
本病一般较轻,单纯病例6~10天临床恢复,X线阴影多在2~3周消失。如隔离措施不力,易有继发感染,可再度发热。
该文章由作者:【城市病】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