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教育部、宝钢集团有限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首钢集团、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钢集团公司"省部"共建地方高水平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00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员,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优秀高校,湖北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种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更为现名。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青山、黄家湖和洪山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1.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3.63万平方米;有20个二级学院,开设78个本科专业;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工260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24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000余人。
办学历史
前身溯源
武汉钢铁学院
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成立。
1907年,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
1913年,更名为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
1922年,更名为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
1927年,先后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湖北省立第三中学。
1935年,更名为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更名为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1953年,更名为中南钢铁工业学校。
1954年,更名为武昌钢铁工业学校。
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
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1954年,武昌建筑工业学校建立。
1958年,更名为湖北冶金工业专科学校。
1963年,更名为武汉钢铁学校。
1979年,更名为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二技术学校。
1983年,更名为武汉冶金建筑专科学校。
1993年,更名为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 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60年,武钢医学院建立。
1963年,更名为武汉冶金卫生学校。
1965年,更名为武汉冶金医学专科学校。
1993年,更名为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合并发展
1995年,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
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2013年11月1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宝钢集团有限公司、鞍钢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首钢总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钢集团公司共建武汉科技大学。
2016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7年,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百强高校”。
2018年,入选全国首批30所《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单位。
2019年,入选为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和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020年10月16日,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5月,武汉科技大学设有20个教学学院、77个本科专业(76个本科招生专业);建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和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二级学院 | 本科专业 |
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化学、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 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 |
武汉科技大学恒大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业管理 |
武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 |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 | 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
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 |
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材料物理、工程力学 |
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 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工程 |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德语、翻译 |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 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社会工作、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 |
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 |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 | 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卫生检验与检疫 |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绘画 |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学 |
武汉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 生物技术 |
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机械工程 |
武汉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 |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武汉科技大学临床学院 | —– |
武汉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 |
学科建设
博士后
截至2019年10月,武汉科技大学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
学位点
截至2020年4月,武汉科技大学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建筑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国际商务、社会工作、翻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艺术
重点学科
截至2019年10月,武汉科技大学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3个省级“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材料学
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生物学、外国语言文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现代冶金及先进材料”学科群、“绿色钢铁智能装备与系统”学科群
省级“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
学科评估
截至2020年11月,武汉科技大学的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武汉科技大学有20个一级学科参评,其中,评估结果为B类的学科有6个,评估结果为C类的学科有9个。
评估结果 | 学科 | |
B类 | B档 |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
B-档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
C类 | C+档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公共管理 |
C档 | 马克思主义理论、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 |
C-档 | 土木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6月,武汉科技大学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00余人。拥有全职及双聘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和部委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16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3人、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30人、湖北省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210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湖北名师工作室4个、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4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9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78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3人。
类别 | 名单 |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 | 谭建荣、刘玠、苏义脑、毛新平、谢先启 |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吴开明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柴利、刘义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孔建益 |
全国优秀教师 | 方康玲、陈奎生、李锐锋、吴怀宇、邓泽宏 |
全国模范教师 | 李友荣、张瑞 |
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 刘涛、李光强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 朱伯铨、许梦国、孔建益、毕学工、戴方钦、陈奎生、吴开明、张一敏、顾杰、李光强、王光辉、丁文红、李亚伟、廖汉元、刘义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控制理论与应用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跨学科教学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控制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 |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孔建益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 | 倪红卫、李亚伟、赵雷 |
湖北省教学名师 | 廖汉元、陈奎生 |
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 | 陈奎生、孔建益、李轩科 |
湖北省教学团队 | 机械基础教学团队、控制理论与应用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工商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面向冶金行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群跨学科教学团队、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基础医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矿物资源开采与加工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冶金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大学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预防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12月,武汉科技大学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10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多门。
截至2020年5月,学校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截至2020年11月,共有8门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2021年武汉科技大学新增17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教学成果
截至2019年10月,武汉科技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人 | 获奖级别 |
面向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改革与实践 | 陈奎生、孔建益、傅连春、吴怀宇、陈涛、程光文、丁宇、薛正良、曾良才 | 一等奖 |
全解析法机械原理矩阵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孔建益、廖汉元、杨金堂、李佳、侯宇 | 二等奖 |
电气控制类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吴怀宇、方康玲、熊凌、刘钊、程磊、刘振兴、陈琳 | 二等奖 |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 赵作斌、郑鹏飞、李继宗、翟润虹、罗建国 | 二等奖 |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截至2020年5月13日,武汉科技大学建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新型智库、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科技国际合作基地、1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普培育基地、2个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 |
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 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
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 | 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冶金装备及其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冶金自动化与工程技术教育部研究中心 |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煤转化与新型炭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冶金工业过程系统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高温陶瓷与耐火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
智能信息处理与实时工业系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钢铁冶金新工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
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机械传动与制造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
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湖北产业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 | 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 |
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 | ||
省级新型智库 | 湖北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院 | |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 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 |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工业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冶金二次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页岩钒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智能爆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北省先进钢铁材料短流程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海洋工程材料及服役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省级科技国际合作基地 | 湖北省钒铁资源高效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湖北省耐火材料与冶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先进钢铁材料及其制造工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5月,武汉科技大学自“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2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100余项,教职工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CPCI-S等检索收录4000余篇。2007年以来获得18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
项目名称 | 主要获奖人 | 获奖级别 |
含铁渣尘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 | 张一敏、陈铁军、刘涛、孔建益、陈奎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武钢取向硅钢制造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
祝洪喜、孔建益、李楠、邓承继、陈奎生、朱伯铨、李亚伟、白晨、顾华志、李友荣、韩兵强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焦化过程主要污染物控制关键技术的应用 | 王光华、何选明、梁玉河、欧阳曙光、王光辉、陈奎生、程明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陈建勋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吴开明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
含钒页岩高效提取在线循环资源化新技术及工业应用 | 张一敏、刘涛、孔建益、陈铁军、陈奎生、黄晶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毕学工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大跨度铁路桥梁钢成套制造与应用技术创新 | —-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李友荣、高全杰、王志刚、田中捷、汪朝晖、肖涵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李楠、顾华志、柯昌明、王周福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建(构)筑物拆除定向爆破关键控制技术 | 钟东望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李楠、李亚伟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
冶金高频液压控制伺服元件关键技术及应用 | 陈奎生、陈新元、傅连东、曾良才、湛从昌、张济民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冶金功能耐火材料关键服役性能协同提升技术及在精炼连铸中的应用 | 李红霞、杨彬、刘国齐、张厚兴、李亚伟、徐跃庆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基于页岩钒行业全过程污染防治的短流程清洁生产关键技术 | 张一敏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10月,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有馆藏纸质图书259.83万册,电子图书350.64万册。
学术期刊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是由武汉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75年;主要刊载冶金工程、冶金材料科学、冶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信息科学与控制、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建筑工程、环境工程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是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武汉科技大学主办的社科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99年;主要刊载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并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维普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全文数据库。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校徽以字母“Y”为主体构成帆船的形象,“Y”是冶金的“冶”字拼音第一个字母,有武汉三所冶金院校合一的意思,也体现了学校的冶金特色。由Y变形组成的这一动感极强、搏击风浪的帆船形象,象征着学校的事业乘风破浪,一帆风顺。帆船以淡蓝色为背景,如海天一色,象征博大,外圈的绿色象征生命,圆形校徽上半部分的孤形排列的汉字“武汉科技大学”为鲁迅手写体,和下面的英文“武汉科技大学”组成的圆形,像征着团结一心。整个校徽的含义为团结、奋进。
校旗
学校旗设计方案分别以白、红、蓝、绿、浅蓝五种色彩作为底色,尺寸规格共有5种:1号旗帜(2880毫米*1920毫米)、2号旗帜(2400毫米*1600毫米)、3号旗帜(1920毫米*1280毫米)、4号旗帜(1440毫米*960毫米)、5号旗帜(960毫米*640毫米)。五种颜色分别设有横版、竖版、二级单位版三种类型,共计75个样式。旗面标准色:白色(C:0,M:0,Y:0;K:0);红色(C:0,M:100,Y:100;K:0);蓝色(C:100,M:65,Y:0;K:0);绿色(C:91,M:44,Y:87;K:9);浅蓝色(C:34,M:5,Y:11;K:0)。
旗面还为二级学院设计院旗、院标预留既有统一范式又可体现各自特征的空间。校旗按横挂式、竖挂式及桌式设计,长宽比例为1.5:1。校徽、校名、学校标准色等采用《武汉科技大学视觉识别系统(VI)》标准。
精神文化
校训
厚德博学、崇实去浮
“厚德”二字,出自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即优待、推崇、重视;“德”,即道德、品行、政治品质;“厚德”,即重视道德修养,注重德育。“博”,即多、广、丰富;“学”,即学习、模仿、学问;“博学”,即多学勤问、学问渊博。“崇”,即重视;“实”,即实在、实际;“去”,即除掉、除去;“浮”,即浮漂、浮躁、浮华;“崇实去浮”,即崇尚扎实,去除漂浮;推崇实在,除掉浮躁;注重实践,严禁浮夸;提倡立足实际,反对华而不实;倡导真才实学,不要虚假作风;追求实用实效,切勿徒有虚名。
校歌
词:师生集体创作;曲:陈国权
扬子江边黄家湖畔
荡漾着我们青春的笑脸
春风化雨桃李满园
立德树人谱写壮丽的诗篇
百年薪火代代相传
科技人文和谐发展
厚德博学崇实去浮
钢铁品质引领我们
勇往直前勇往直前
追求卓越放飞梦想
铸造共和国钢铁脊梁
开拓进取共创未来
武科大的明天更加辉煌
武科大的明天更加辉煌
三风
校风:求真务实
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求真与务实的统一,是科学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炼,也是武汉科技大学办学一百多年来学校风气的积淀。
教风:为人师表、敬业奉献
“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出自《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为人师表”,言教身教并举,经师人师同求,是训练学生的规矩,培养学生的目标。“敬业”,从业忠诚不移,工作勤勉毋懈,是对教育事业的神圣感和责任心。“奉献”,无私无我,热爱教育对象,是师德的核心。“为人师表、敬业奉献”是武汉科技大学办学百年来教风的集中体现。
学风:沉静好学、知行合一
“沉静好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摒除杂念、专心致志、脚踏实地、学以致用,以达到“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用致用”的目的,强调的是一种认真专致的学习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培养的人才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书本知识外,还要尽可能多地在社会实践中汲取广博的知识,需具备高尚的品德素质修养,即品德高尚、专业扎实,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做到“知行合一”。
现任领导
职位 | 姓名 |
党委书记 | 徐雁冰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倪红卫 |
党委副书记 | 盛建龙、孙国胜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 窦先萍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刘静、沈季伟、吴怀宇、何小明 |
知名校友
截至2019年10月,武汉科技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20余万人。
政界 | 张昌平 | 史济春 |
黄楚平 | 刘捷 | 李贵基 |
黄郎辉 | 王中丙 | 王子亮 |
学界 | 刘玠 | 苏义脑 |
宋少先 | 李楠 | 谢先启 |
李晓刚 | ||
商界 | 许家印 | 刘本仁 |
王子亮 | 余子权 | 刘百宽 |
薄钧 | 曾大凡 | 刘水洋 |
夏琳 | 李玉田 | |
文体界 | 苗立杰 | 任蕾 |
获奖荣誉
2020年11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关于表彰2017至2019年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表彰武汉科技大学审计处为“2017至2019年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
该文章由作者:【田老师】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