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赛女郎(弗兰斯·哈尔斯的代表性作品)

《吉普赛女郎》是荷兰画家弗兰斯·哈尔斯于17世纪20年代末创作的一幅布面油彩画作品,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吉普赛女郎》描绘了一位吉普赛姑娘,她具有典型的荷兰民族形象特征,带着单纯开朗的微笑,袒露着丰满的胸襟,秀发蓬松,身姿微倾,似乎在与画外人会心地交流,透现出青春少女活泼奔放、充满生命活力、无忧无虑、不好华饰的自然美。

吉普赛女郎(弗兰斯·哈尔斯的代表性作品)

作品简介

《吉普赛女郎》

作者:弗兰斯·哈尔斯

高:0.58米宽:0.52米

著名的标题下容易(捐助),但不是很明确,因为它实际上是一个妓女。琐碎的代表性的性别和挑战,在哈尔斯极为罕见。1626年至今,并在短周期utrechto卡拉瓦乔明显的趋势下,一般Honthorst的影响艺术家,令人钦佩。

创作背景

《吉普赛女郎》画家以半身特写,描绘了一位吉普赛姑娘,她具有典型的荷兰民族形象特征,带着单纯开朗的微笑,袒露着丰满的胸襟,秀发蓬松,身姿微倾,似乎在与画外人会心地交流,透现出青春少女活泼奔放、充满生命活力、无忧无虑、不好华饰的自然美。这是一个从中世纪禁锢中走出来的青春少女,是自由开放气息和时代精神在这位少女形象上的反映。画家使用细腻多情的笔触,描绘了少女的面孔和胸部,而以流动的小笔触描绘富有动感的秀发,又用饱含激情奔放的大笔触表现衣裙,形成笔触语言的对比与和谐。画面色彩以暖色排列形成热情豪放美感。红色的裙子和发辫上的红色发带上下呼应,使整个画面充溢着永恒的生命气息和乐观自尊自信的精神气质。

作品理解

茨冈人,人种名。茨冈人一说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英国人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法国人称他们为波希米亚人,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人称他们为茨冈人,阿尔巴尼亚人称他们为埃弗吉特人,希腊人称他们为阿金加诺人,伊朗人称他们为罗里人,斯里兰卡人称他们为艾昆塔卡人……而吉卜赛人则自称为多姆人(Rom),在吉卜赛人的语言中,“多姆”的原意是“人”。

作品延伸

茨冈人的足迹遍及欧洲、亚洲、美洲、北非和大洋洲各国,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尔干成为全世界茨冈人最为集中的地区。在巴尔干各国的大小城市,茨冈人无所不在,在南斯拉夫,甚至有“没有茨冈人就不能称作城镇”的谚语。

据最新的考证,茨冈人的祖先是祖居印度旁遮普一带的部落,大约公元10世纪以后,迫于战乱和饥荒,茨冈人开始离开印度向外迁徙,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而是以大篷车为家和交通工具,以卖艺为生,在一个个城市间游荡,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流浪民族。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今天的南斯拉夫,那种典型的茨冈人大篷车已经很难一见,大多数茨冈人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但他们多数没有稳定的工作,主要靠给人擦车、算卦看手相和偷卖走私香烟以及买卖外汇过活。

作品赏析

在这幅画上,描写的是一个披散着黑发、穿着也比较随便的穷苦的吉普赛姑娘。她敞着领口,脸上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好像什么都不在乎,无拘无束。画家采用了明快的大笔触,以加强形象的表现力。在这里,哈尔斯有意给这个女郎的脸上增加了一点红晕。看来她是刚喝了几口酒,呈现出一种兴奋的情绪,正在朝一个画外的人物调笑。这正是这幅具有风俗性的肖像画的特点。此外,形象尽管被描绘得很俏皮,但仍能显出女郎的豪爽性格。她是一个自由的、富有热情的吉普赛少女的典型。她没有思想的束缚,也不带有宫廷妇女的矫揉造作,相反,姑娘那种民间气质被画家以圆熟的技巧、热烈的色调准确地刻画出来了。

作者介绍

哈尔斯(1581~1666年),出生于米海连,一生都没有什么社会荣誉和地位,也从未加入过艺术家团体。他性格豪爽不羁,生活上放浪形骸,不过却是个相当出色并富有艺术个性的肖像画家。他一生的艺术创作主要是画肖像。他的观察力十分敏锐,极善于捕捉人物脸上一瞬间的情绪,表现手法也相当豪放。看他的肖像画,总觉得人物神采飞扬、栩栩如生。这幅《吉普赛女郎》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肖像杰作。主要作品有《微笑的军官》、《吉普赛女郎》、《哈姆勒女巫》、《弹曼陀铃的小丑》、《哈姆勒养老院的女主持》等

生平

弗朗斯·哈尔斯(约1581—1666)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也是17世纪荷兰杰出的肖像画家。1581年至1585年之间诞生于安特卫普一个毛纺工人家庭,大约1585年之后,随父母迁居荷兰,定居于哈勒姆终其一生。他年少时便拜在名画师门下,曾参加过反对西班牙帝国统治的荷兰独立战争,战争造就了他倔强孤傲且好酒恃才的性格,据说古怪的脾气使他在人前口碑很不好,曾经因为虐待第一任妻子被告上法庭,妻子也因为郁郁寡欢而早逝。哈尔斯终生都生活在社会下层,八十多岁时还因为生活所迫而接受美术家协会的补助,他和第二任妻子寄居在养老院中。但画家的毅力又是惊人的,一生在艺术的道路上勤勉不辍,创作了作品二百五十余幅。今天10荷兰盾钞票上的头像就是他。

绘画特点

哈尔斯在风俗肖像画上的突出特色在于两点:一是丰富的现实阅历给予他深刻地刻画人物的深厚功力,极为善于抓住人物内心表现人物。他在1616年所画的《圣安德里昂射击手公会》(射击手公会类似今天的警察局,在荷兰刚刚独立的时候也承担起保卫城市的任务),表现了一群保卫城市归来的战士,充满胜利的自豪在“胡吃海塞”,融入了画家对独立的祖国的信心。其二是用笔粗犷却不失真,大面积的横向运笔,彰显了人物特有的个性。著名的《吉普塞女郎》(据说她就是“叶塞尼娅”的原型)、《家族》、《弹琴的小伙子》,《男孩》《诗人》画面好像是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一种人民大众的豪气感应运而生。

哈尔斯是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命运也决定了他不可能与古典主义有丝毫的连带。在多年的肖像创作上,尤其对微笑的捕捉一道别有心得,他总是摄入瞬间的表情,这是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军官》《伊莎贝拉》,但人物的下一个表情一定是开怀大笑。从“吉普塞女郎”低回的眉目间,从小伙子撇动的嘴角间,从伊莎贝拉流动的明眸间,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这种传神的魅力。

酗酒带给哈尔斯的是个人情感的充分放纵,却没有打消他对生活的热情,他追逐着笑的瞬间并把他们永远地留在了画板上。然而,这位捕捉欢乐的大师不仅自己饱尝了生活的辛酸,在死后成就还被埋没达三百年之久,直到印象派绘画的兴起,经玛奈、莫奈等人的发掘,哈尔斯才得到他在历史上应得的尊崇。

贡献

哈尔斯是17世纪的荷兰的艺术大师。他出生于安特卫普一个服装工人的家庭,幼年时随父迁居荷这时,荷兰已摆脱西班牙统治而独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纺织业和海上运输业十分发达,沿海港口城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哈尔斯一家便定居于阿姆斯特丹西部的海港城市哈勒姆。这个水手、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城市,为哈尔斯的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哈尔斯绘画艺术的引路人是哈勒姆的画家兼诗人卡略尔·凡·曼德。他捐资建立了哈勒姆绘画学校,哈尔斯是这所学校里天才卓灼的优秀学生。1610年,哈尔斯独立开业,并加入当地的圣路加公会。这个时期,一方面由于在安特卫普接受过佛兰德斯画派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卡略尔的绘画学校以效法佛兰德斯画风为方针,因此形成哈尔斯早期作品中与佛兰德斯画家约尔丹斯颇相类似的气质,流露出世俗的欢乐和对生活的满足。1616年所作《愉快的伙伴》,是他传世的最早作品。其后,如《快乐的酒徒》(1628)、《玛雷·巴贝》(1630)、《弹琴的军官》等作品都显示出哈尔斯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眼光。

作为荷兰社会的特征,艺术作品此时已摆脱隶从于宫廷或教会的封建关系,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通过画店标价出售。首都阿姆斯特丹的画市,大约集中了20—30多家画店,画家们还常常直接为雇主完成订货。哈尔斯在哈勒姆还完成了一系列出色的群像如《哈勒姆市圣乔治市民卫队军官们的宴会》(1627)、《圣哈德里安骑士团理事们的肖像》、《哈勒姆市敬老院董事会嬷嬷们的肖像》(1664)等。这些群像作品构图上均采取了十分独特的手法,使人物似乎都处在一种散漫的、各存心思的精神状态之中。这反映出哈尔斯对待构图的自由态度。

该文章由作者:【陈思卉】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