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的意思
人的学问知识能力成就,就象骨象玉石这些材质的加工方法一样,需要精心的切磋琢磨。
语出《诗.衞风.淇奥》。
切、磋、琢、磨分别为骨、牙、玉、石的加工方式。
一治骨曰切,治象曰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四字分指平列,谓非加切磋琢磨之功,则四者皆不能成器,盖言学问之功。又一释,治牙骨者,切了还得磋,使益平滑。治玉石者,琢了还得磨,使益细腻。此言精益求精。求之古训,前说为当。
切、磋、琢、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均指文采好,有修养
语出《诗.衞风.淇奥》。
切、磋、琢、磨分别为骨、牙、玉、石的加工方式。
切、磋、琢、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均指文采好,有修养。切磋,本义是加工玉石骨器,引申为讨论研究学问;琢磨,本义是玉石骨器的精细加工,引申为学问道德上钻研深究。
琢玉的关于琢玉的起源
《说文》琢,治玉也。从玉豖声。显然治玉与豖有关,清代段玉裁对此注说:“如鸟之啄物。左思赋水鸟曰。雕琢蔓藻,是其意。从王。豖声。”以致今人多以为琢玉就似鸟啄玉石。
豖、豕二字是很古老的字,在金文甲骨文中都有。《说文》豖,绊足行豖豖。从豕系二足。意猪被绊足,清代段玉裁注说“此从豕而象形也”。豕即猪,《说文》豕,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这里可见豖、豕二字相像而含义不同了。
治玉与豖、豕有什么关系呢?上面讲过古代砣机,由于砣机可能会是木质结构的,年代久远,尚无出土实物。但从出土的似石碾的器物就能看出端倪,如图:
此石碾显著特征有四个矮脚,当古代砣机也有四个矮脚还带有其它东西时,它的样子就会类似猪的外形,则与豖和琢就直接相关了。这个推论至少比较段玉裁举例西晋左思的鸟啄之说要靠谱。考古发现证明,古代琢玉至少在八千年前就已出现,那时连文字尚未出现,琢的含义应比想象中还要久远的多。
琢的主要工具是砣机,而砣机的砣轮带动加水的解玉砂才可以切割打磨玉石,这种运动结构中二者夹着游离状解玉砂才能完成的加工操作,古代称作碾,其操作技法称作碾法。碾不见于《说文》,史籍上见于唐代,北宋时说制砚已多用。南宋已有“碾玉沙”一说,如无名氏《百宝总珍集》,宋史金史亦有。碾法是琢玉工艺中的核心技法,《玉作图说》的一、捣沙图说就很明确:“攻玉器具虽多,大都不能施其器本性之能力,不过助石沙之能力耳。”琢玉技法(碾法)的本质就是如何有效的操作砣轮带动解玉砂加工玉石。这种方法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早期中国古人的独特创造,是在漫长的石器时代中探索发明的一项重要的技艺。砣机,这种人工驱动的原始旋转机械无疑影响和带动了以后的所有手工业的发展;如编制、制陶、制铜业。古代改进的砣机和碾法制玉一直流传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被现代电动机械金刚工具所取代。
读《琢玉图》有感
中国人对玉,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说文解字》中提到:「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玉那温润的质地和光泽,致密而透明的纹理,清扬悠远的声音,宁折不屈、洁净平和的特性,都与君子的德行相应。古代的读书人把玉作为修养和品德的标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贞观政要》中说:「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无别。」的确,一块未经精心雕琢的璞玉,和碎石瓦砾堆在一起,是看不出什么差别的。《三字经》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块美玉,如果不去雕琢它,只不过是一块璞玉,从表面看,
和普通的石头一样。只有经过了能工巧匠的琢磨,去瑕存瑜,才能成为一件有用的美器,显现本有的美质;而一个人,不管天资如何聪明,不经过良师的教诲和自身的努力学习,也难以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古代的《琢玉图》,展示出玉器的雕琢过程,要经过审玉、开玉、磨碢、上花、打钻、打眼等十几道工序。在切、磋、琢、磨之前,雕玉工匠还要反复地观察玉石,努力发现其中蕴藏的天然美感,然后才能开始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因为玉料一旦切开就不能重来,所以要慎之又慎。
玉的纹理非常细润,治玉时需要加倍的细心。顺着玉石的纹理去琢磨、雕刻,就不会破坏它天然的质地。如果逆着它的纹理,玉石就会被损坏。常言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琢玉不能用刀刻,而是用水和金刚砂,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序,最后再细致地把它磨光,才能得到一件光彩夺目的艺术品。由此可见,琢玉,是匠心独运而又十分谨严的技艺。
教育和琢玉是非常相似的过程。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都是待琢的璞玉。在琢玉之初,要非常小心谨慎地审玉,开玉。以免破坏玉体,保留它天成的润洁美丽。教育之初,也是如此。真正贤明的父母和老师,在孩子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孩子受到不正确思维言论和行为的影响,免得他们幼小的心灵被染污。给予他们的应是长养善心、善念、善行的教育。
老师怀着开琢美玉的心境,用无比的爱心和耐心,来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之能展现出天性中的真善美慧。教诲他们,待人处事以仁爱存心,培养温良敦厚的性情。
引导他们,透彻地学习实践义理,言行一致,如玉般不虚伪,不矫饰,表里如一。
教孩子学习玉一般纯洁温厚的品格,则在与任何人相处时,都能做出值得人们称颂效仿的事,形成「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的广远智慧。
以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英雄事迹感染孩子。成就他们宁损身命,终不为劣的玉般的勇气。
观察玉的断面,虽有棱角但不伤人。教孩子要像玉一般做人做事有原则,但不会伤害他人,内方外圆,善修己行。
同时,一个好老师在施教的时候,也要如同审玉一般,静心观察每一个学生,长养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帮助克服他们自身的瑕疵,孔老夫子就是这样因材施教的典范。在《论语》中记载,子路问孔子:「请问夫子,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可以听了就做呢?」可当冉求也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的答复是:「听了马上就去做,不必请示父亲和兄长。」子路、冉求的问题相同,孔子的回答却不同,引起了另一个学生公西华的疑惑,他就向老师请教为什么。孔子对公西华说:「冉求的性格比较抑退,所以要对他加以引导推进。而子路性格比较急躁,一办事就想兼办两人的事,所以要抑退他。」
因此,父母师长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特点。例如敏锐的学生反应快,却往往流于轻率,要教他们持重含蓄;对迟钝些的’学生,要启发他的自信,补上他的不足;懦弱的,多鼓励他尝试,使他勇敢起来;刚强好胜的,拓展他成人之美、与人为善的心量。《礼记·学记》中还提出:教育的艺术,在于老师的态度温和,对学生引导而不牵强,使学生容易亲近;勉励而不压制,使学生全面发展;启发而不径直表达,给学生以思考和体悟的空间。
在琢玉的时候,用的是水和金刚砂。这二者正是为师者的很好写照。水就像老师的心,善利所有的学生。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曾说过:「有二种人不会嫉妒你的成就,他们就是父母和老师」。金刚砂比玉要坚密,就意味着为师者应有更高的「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的德能,用自己的身教,真正感动启发带动好学生,所以说老师要不断深入经典、义理,在人品上扎扎实实地落实,在道德修养上提升自己,才能达到正己化人的教学成效。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上所施,下所效」的教之真意。
因此,教学相长对师生来说都是难得的提升机会。教,就像雕琢精美的玉器一样,工夫越做越细,需要锲而不舍的爱心和毅力。学,就在经受一步步的琢磨之间,让德行才能日益的光洁圆润。「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后生们,就在老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教学中,成就了。这是家国的幸事。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块玉,让我们在日常人事环境的大课堂中,经过不断地琢磨光洁自己,让内在的仁善、智慧、义勇和方正显露出来。
引之琢玉是什么意思
引它山之石,解我琢玉之需
意思是别座山上的石头,可以取来制作治玉的磨石;也可以用来制成美好珍宝。意思可引申为”借助外力,改己缺失。还有一种说法是:它山的石头本身不是玉,而是一种砺石,可以拿来琢我的玉。对这句《贤文》现代人普遍作后一种意思理解。即通过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
璞玉好还是琢玉好?我糊涂了璞玉好还是琢玉好?我糊涂了。
是璞玉好,还是琢玉好,那要看给谁,一般的人都会认为琢玉好;对于雕刻大师来说当然是璞玉好,他能把它塑造成最完美的艺术品.璞玉对他来说已经没大用途,甚至是好的璞玉已经被糟蹋了
本人认为中国的学生都很聪明,也非常刻苦认学,奥林匹克金牌绝大部分都由中国的中学生获得,可是大学毕业以后,为什么能力……?诺贝尔奖与我们无缘呢?出国留学的多半是下等生,可是就在他们中间出了很多世界级的尖端人才.国内的都是优等生,为什么造就不出尖端人才?是不是我们的琢玉方法有问题,还是我们的社会只要琢玉,不要璞玉?即使优质的璞玉,也要把它变成劣质的琢玉
该文章由作者:【乙二胺】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