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区(江苏省苏州市辖区)

姑苏区,隶属江苏省苏州市,是苏州的政治、教育、文化、旅游中心,也是苏州历史最为悠久、人文积淀最为深厚的中心城区。地处苏州市中部,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苏州工业园区,南接吴中区,西望虎丘区,北连相城区。介于北纬31°15'25"~31°22'51,东经120°31'29"~120°39’03"之间。全区地势低平,由西向东南微微倾斜,海拔2~4米。姑苏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截至2020年6月,姑苏区下辖8个街道,总面积83.4平方千米,包含姑苏古城14.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73.5万,常住人口95.8万。

2020年,姑苏区地区生产总值802亿元,增长0.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8亿元,增长0.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7亿元,增长0.1%。

姑苏区(江苏省苏州市辖区)

建制沿革

前十一世纪西周泰伯、仲雍南来,号勾吴。

春秋,属吴国。战国,先后属越、楚。

秦,属会稽郡吴县。

汉永建四年(129年),属吴郡吴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属苏州吴县。

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割吴县地置长洲县,今境分属吴县、长洲县。

宋政和三年(1113年),以苏州为帝节镇升为平江府,今境分属平江府吴县、长洲县。

元,属平江路,境域属县不变。明,属苏州府,境域属县不变。

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长洲县置元和县,县治在十郎巷(今元和路),今境分属苏州府元和、长洲、吴县三县。宣统三年(1911年)11月,裁撤苏州府和元和、长洲、吴县3县,设苏州,属苏州。

民国元年(1912年),撤苏州府,设吴县,属吴县。民国17年(1912年),析吴县城厢设苏州市,属苏州市。民国19年(1930年),撤苏州市,并入吴县,复属吴县。民国38年(1949年),吴县解放,划吴县城区及近郊为苏州市。

1951年,苏州城区建立东、南、西、北、中5个区。

1955年,东区改称平江区,南区改称沧浪区,西区改称金阊区,北区改称北塔区,中区改称观前区。

1956年,撤销观前区,分别并入平江、金阊、沧浪等区。

1958年7月,撤销北塔区、郊区,分属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和吴县。11月,成立沧浪区、平江区和金阊区3个公社。

1960年,析沧浪区公社设胥江区公社,析平江区公社设北塔区公社,析金阊区公社设桃坞区公社。

1963年,北塔区并入平江区,胥江区并入沧浪区,桃坞区并入金阊区。

1966年,平江区更名为东风区,沧浪区更名为红旗区,金阊区更名为延安区。

1979年,三区复名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

2012年,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合并,设立苏州市姑苏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12年12月,平江路街道更名为平江街道,南门街道更名为沧浪街道,彩香街道更名为金阊街道。 

2017年3月24日,撤销胥江街道、沧浪街道,合并设立沧浪街道。撤销吴门桥街道、友新街道,合并设立吴门桥街道。撤销葑门街道、双塔街道,合并设立双塔街道。撤销观前街道、平江街道、娄门街道,合并设立平江街道。

撤销苏锦街道、城北街道,合并设立苏锦街道。撤销桃花坞街道、石路街道、金阊街道,合并设立金阊街道。撤销留园街道、虎丘街道,合并设立虎丘街道。

2018年10月,虎丘街道和泰社区、虎池苑社区划归白洋湾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姑苏区下辖8个街道:白洋湾街道、平江街道、金阊街道、沧浪街道、双塔街道、虎丘街道、苏锦街道、吴门桥街道,共169个社区、4个行政村。姑苏区人民政府驻苏锦街道平川路510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姑苏区地处苏州市中部,东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接,南与吴中区相邻,西与虎丘区隔京杭大运河相望,北与相城区相连。介于北纬31°15'25"~31°22'51,东经120°31'29"~120°39’03"之间。东西长11.5千米,南北宽13千米,总面积83.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姑苏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地势低平,由西向东南微微倾斜,微向东倾,地面标高海拔 2~4米。境内最高点虎丘山(位于虎丘街道),海拔 34.3米。

气候

姑苏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夏季温暖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寒冷。无霜期年平均220~24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6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22~133天。

水文

姑苏区境内河道属太湖流域,主要有京杭大运河苏州段、胥江、十字洋河、上塘河、山塘河、葑门塘、相门塘、娄江、外城河等。

自然资源

姑苏区境内自然资源多为湖水温泉,温泉以各类偏酸性硅温泉为主,温泉聚集于地壳内2700多米,出水点平均温度为52度,温泉面积有800多亩,地表处出水量平均每日为1200多立方米。分别有沙家浜的港中旅温泉、苏州太湖等。拥有各级河道2万多条,大小湖泊300多个。

人口

截至2020年,姑苏区户籍人口73.5万,常住人口95.8万。 

姑苏区主体民族为汉族。少数民族有回、满、土家、蒙古、壮族等48个,人口1万余人,其中户籍人口约6000人,流动人口约5000人。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姑苏区常住人口为924083人,占苏州市的7.25%;常住人口中男性456774人,占49.43%,女性467309人,占50.57%,性别比为97.74(以女性为100);常住人口中0~14岁占12.27%,15~59岁占62.55%,60岁及以上占25.17%。

政治

政治领导

区委书记

黄爱军

区长

沈志栋

经济

综述

2020年,姑苏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2亿元,同比增长0.1%;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8亿元,同比增长0.3%;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7亿元,同比增长0.1%。

2019年,姑苏区地区生产总值801亿元,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61亿元,同口径增长2.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6.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6.80亿元,同比增长5%。

2018年,姑苏区地区生产总值709.35亿元,比2017年增长6.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6.67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642.68亿元,增长6.6%,占比90.6%,比2017年同期提高1.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4223元,比2017年增长6.4%。

2018年,姑苏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3亿元,同比增长22.1%。其中,税收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23.7%,税收占比94.7%。税收收入中,增值税、所得税分别为24.71亿元、18.3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39.7%、29.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9.45亿元,同比增长3.5%。

2018年,姑苏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160.8元,同比增长7.9%;人均消费支出39487.5元,增幅6.7%。固定资产投资236.43亿元,比2017年同期增长0.9%,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09.1亿元,同比增长14.1%。

第一产业

2018年,姑苏区农业总面积410.56万亩。分为水稻110.56万亩、水产100万亩、高效园艺100万亩、林地100万亩,其中蔬菜面积50万亩。粮食总产21亿斤,蔬菜自给率提高2%,陆地森林覆盖率29%。冬季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共计投入资金150万元,放流优质花、白鲢鱼种各17.2万斤。可产出商品鱼约2000吨,消耗湖区藻类5.5万吨,净减少氮5吨、磷1.35吨,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7千公顷、高效设施农业面积4.1千公顷,高标准农田比重、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为65%和87%。新建域外粮食生产基地6.7千公顷。 

第二产业

2018年,姑苏区规上工业总产值42.03亿元,同比增长11.8%。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34.19亿元,同比增长11.8%,占规上比重81.3%。制造业占比7.8%,同比增长11.8%。

2018年,姑苏区建筑业总产值235.89亿元,同比增长18.5%,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00.91亿元,同比增长16.4%;安装工程产值34.71亿元,同比增长32.7%。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39.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8%。

2018年,姑苏区净增注册资金401.15亿元,净增企业9027家。新增注册资金591.52亿元,新增企业13933家,其中新增规模型企业(500万元以上)3110家,比2017年同期增长8.4%,注册资金412.08亿元,比2017年同期下降24.7%。

第三产业

2018年,姑苏区接待国内游客2675.22万人次,同比增长4.35%,全市占比20%;国内旅游收入477.45亿元,同比增长5.47%,全市占比18.66%;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4.31万人次,同比下降4.2%,全市占比8.21%;外汇收入17117.79万美元,同比增长0.86%,全市占比6.81%。旅游总收入490.15亿元,同比增长5.45%,全市占比17.82%。

2018年,姑苏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8.84亿元,同比增长6.5%,比2017年同期放缓2.9%。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总额880.06亿元,同比增长6.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88.78亿元,同比增长7.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797.19亿元,增长0.7%;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21.41亿元,增长0.4%。

2018年,姑苏区服务业增加值642.68亿元,增幅比地区生产总值高0.6%。服务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1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82.2%。规模以上其他服务业单位营业收入447.45亿元,同比增长11%,增幅高于2017年3.2%。

交通运输

公路

北京—上海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苏福公路穿过姑苏区。

姑苏区有3个长途客运站:苏州北广场汽车客运站、苏州汽车客运北站、苏州南门汽车客运站。

铁路

京沪铁路、沪宁城际铁路穿过并设苏州站。

公共交通

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与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苏州轨道交通6号线(在建)在姑苏区内设置站点。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8年,姑苏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0%,3~5岁适龄幼儿入园率100%,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入学率100%,公办学校吸纳外来人口子女比例80.22%。

截至2018年,姑苏区共有小学47所(含 4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在校学生52241名。共有校龄超过50年的学校22所,其中百年老校17所;幼儿园63所(含附设幼儿园),其中公办园42所,民办园21所,在园幼儿共计20730名;1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64人;老年大学1所,社区学院1所,街道社区教育中心8个,社区市民学校164个,民办教育培训机构55个。另有教师发展中心、少年宫2家直属单位。

截至2018年,姑苏区公办小学(含特殊教育、发展中心、少年宫)在编教职工2859人,其中专任教师2840人。专技岗位本科及以上学历2445人;中级及以上职称2131人。公办园(含原委办园和原街道办园)在编教职工601人,其中专任教师590人。专技岗位本科及以上学历463人,中级及以上职称332人。

主要学校

著名高中

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江苏省苏州中学

著名初中

苏州市立达中学

苏州市振华中学

苏州市草桥实验中学

苏州市平江中学

苏州叶圣陶中学

苏州市景范中学

著名小学

苏州市实验小学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苏州市新苏师范附小

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

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

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

本科院校

院校

性质

主管部门

苏州大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江苏省

专科院校

院校

主管部门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书院巷校区)

江苏省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医疗卫生

2018年,姑苏区发证单位共1419家,其中公共场所1065家,放射诊疗79家,各类医疗机构274家;全区审批和校验的医疗机构有269家,其中疾控中心1家、妇保所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9家、门诊部26家、诊所(医务室)212家,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309.06万人次。

截至2018年,姑苏区共有医疗机构总数269家,其中,医院类30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224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9家,其他卫生机构6家。卫生人员总数2268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757人,其他技术人员1222人,管理人员1081人,工勤技能人员2621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6465人,注册护士8622人,药师877人,技师850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943人。

2018年,姑苏区医疗卫生机构诊疗1835万人次,其中,医院诊疗1298.6万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诊疗511.1万人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诊疗25.25万人次。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8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家,卫生服务站13家;人员880人,其中,工生技术人员833人,其他技术人员17人,工勤技能人员30人;

苏州市著名医疗单位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苏州市立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市儿童医院)

苏州口腔医院

苏州市中医医院

科学技术

截至2018年,姑苏区区级支出科技项目资金、配套资金及资质认定奖励873.9万元。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26家,苏州市库入选22家,比2017年增长57.14%;江苏省库入选20家,比2017年增长53.85%。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8家,比2017年增长35.7%;技术市场完成技术合同700余项,交易金额7.89亿元,完成率109%。落实企业研发费用50%税前加计扣除金额18776万元,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额7922.87万元。获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156个,争取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经费2300.03万元。

文化事业

2018年,姑苏区共有24个公共图书馆、1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1个文化方舱、6个24小时网投点、9个“书香姑苏驿站”图书流通点,姑苏区公共图书馆到馆读者158.5万人次,总借阅10.5万人次,外借图书74万册次。

国家一级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姑苏区图书馆。

体育事业

2018年,姑苏区共有注册登记的社会体育组织62个,其中,区级17个、街道45个,3A以上的3个。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再培训120人,晋升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9人,新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10人,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近4000人。 

社会保障

2018年,姑苏区开展创业培训班19个,共计682人,带动就业2058人;截至2018年,姑苏区共有共有参保单位27879家,参保职工223118人。社保扩面新增98152人。其中网上参保人数210070人,占全区参保人数94%。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45家,参保人员6902人,机关事业退休人员6586人。

历史文化

非遗

截至2018年,姑苏区共有7大类7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和省、市、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世界级1项(苏州端午习俗);国家级2项(“轧神仙”庙会和制扇技艺);省级8项:吴歌(白洋湾山歌)、苏绣(发绣)、苏州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苏派鸟笼制作技艺、闵氏伤科、宋氏耳针、灯会(古胥门元宵灯会);

市级17项;区级44项。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9人,其中国家级1人(制扇技艺徐义林)、省级3人(制扇技艺陈琴、制扇技艺王健、漳缎织造技艺王晨)、市级16人(其中3名已被评为市荣誉传承人)、区级49人。

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地区民间艺术风格,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方言

苏州姑苏区通行吴语,使用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苏州话。

宗教

姑苏区内有寒山寺、西园寺、石路清真寺、杨家桥天主堂、使徒堂、玄妙观、神仙庙等各类宗教场所22个,其中佛教9个、道教6个、基督教4个、天主教2个、伊斯兰教1个。区管宗教活动场所5个,配合服务市管宗教活动场所17个。宗教教职人员334人,有宗教信众11.5万余人,其中天主教5000余人、基督教3万余人、佛教5万余人、道教2万余人、伊斯兰教1万余人。每年有各重要宗教节庆活动10余项。

地方特产

苏扇

苏扇,起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最先流传的是绢宫扇,也称团扇,明代后折扇、檀香扇兴起。折扇、檀香扇的制作工艺较团扇更为复杂。团扇扇面灵活小巧,绘画将“寡中见众、内中见外、近中见远、物中见情”的构图艺术发挥到极致。檀香扇从折扇发展演变而来。以檀香木为原料,制作出玲珑精致的檀香扇。 [14] 

松鼠鳜鱼

松鼠鳜鱼,又名松鼠桂鱼,为苏帮菜中色香味兼具的代表之作。2018年9月,松鼠鳜鱼入选江苏十大经典名菜。

风景名胜

截至2020年,姑苏区共有平江路、山塘街等2条历史文化名街,沧浪亭、狮子林等8处园林和大运河5个核心点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74处,其中国家级24处、省级37处;控保建筑255处和古构筑物790处;现有松鹤楼等“中华老字号”30家,昆曲、苏绣、苏扇、玉雕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6项,其中世界级4项,国家级18项,省级17项。

平江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内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是我国最早开始保护的历史街区之一。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拥有现存世界文化遗产1处耦园(内设中国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控保建筑45处以及普查新发现文物点70处,还有众多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散落其中。 

2005年,街区获得联合国亚太地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苏州生肖邮票博物馆是世界第一座生肖邮票专题博物馆,为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专门性分馆。馆内藏有1950年以来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全部生肖邮票9575枚,生肖封片931枚,贺年生肖邮资封片538枚以及一批有关生肖邮票、生肖集邮方面的出版物。

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山塘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建筑面积66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550平方米。 [19] 

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属于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是国内保存完整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加上修葺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2017年11月,获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寒山、希迁创建寒山寺。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盘门景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占地24.86公顷,为国家4A级景区。景区内瑞光塔、水陆古城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门桥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盘门,是苏州古城的象征与城徽标志,也是我国现存最典型最完整的水陆并列的古城门。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分为东、中、西三部分,1961年3月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网师园,位于苏州市城区东南部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是苏州园林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清乾隆年间(约公元1770年),定园名为“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是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博物馆,最早位于拙政园住宅区域内,1992年秋天建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始建于2005年10月,建筑面积3390平方米。

苏州丝绸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北寿塔风景区内,是一座丝绸专业博物馆。1991年9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2013年10月1日起对公众免费开放。

苏州丝绸博物馆占地9500平方米,展陈面积4000平方米。苏州丝绸博物馆设有六大展区,其中历史馆包括古代厅、蚕桑居、织染坊、贡织院、民国街和非遗厅六部分。拥有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文物级藏品700余件,各类标本及资料藏品3000余件。2009年,苏州丝绸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并被授予可移动文物〔织绣类〕修复一级资质。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园内除沧浪亭本身外还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楼等建筑和景观。

沧浪亭于198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人物

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男,出生于广东广州,祖籍江苏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土木专家。

贝聿铭于20世纪30年代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曾获得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

荣誉称号

2014年2月,姑苏区入选2013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2014年11月,复查继续保留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

2018年9月,姑苏区荣获江苏省双拥模范区。

2018年12月,姑苏区被民政部确认为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2019年,姑苏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20年1月,姑苏区入选2020中国网购百强县、2020中国礼仪百佳县、2020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年6月16日,姑苏区荣获2019年苏州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专项工作优秀单位。

2020年6月29日,姑苏区入选江苏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1年1月,姑苏区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

2021年10月,姑苏区入选2021中国智慧城市百佳县。

该文章由作者:【羽化而登仙】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