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学名:Pelodiscus sinensis)是鳖科、鳖属动物。成体背盘长192.0-345.0毫米,宽138.8-256.0毫米。头中等大,前端瘦削。吻长,形成肉质吻突,鼻孔位于吻突端。眼小,瞳孔圆形。吻突长于或等于眼间距,等于或略短于眼径。耳孔不显。背盘卵圆形,后缘圆,其上无角质盾片,而被覆柔软的革质皮肤。背盘前缘向后翻褶。盘面有小瘰粒组成的纵棱,每侧7-10余条,近脊部略与体轴平行。腹甲平坦光滑,可具7块胼胝,分别在上腹板、内腹板、舌腹板与下腹板联体及剑板上。腹甲后叶短小。四肢较扁。第五指、趾外侧缘膜发达。体背青灰色、黄橄榄色或橄榄色。腹乳白色或灰白色,有灰黑色排列规则的斑块。幼体裙边有黑色具浅色镶边的圆斑,腹部有对称的淡灰色斑点。颚与头侧有青白间杂的虫样饰纹。
鳖生活于江河、湖沼、池塘、水库等水流平缓、鱼虾繁生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没于大山溪中。在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的水岸边活动较频繁。喜晒太阳或乘凉风。在27-28℃的气温条件下,生长速度最快。气温在18℃时,就少进食,或基本停食。气温低于15℃时,鳖就完全停止进食,钻入泥中冬眠。原产于中国、朝鲜、俄罗斯(远东)、日本、越南、东帝汶、菲律宾(班乃宿雾)。
动物学史
养殖史
中国鳖类动物的养殖以中国台湾省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台湾省已开始养殖鳖,养殖户主要集中在台湾省南部,年产近千吨,大陆几乎没有鳖类动物养殖。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鳖类动物的来源以野外捕捉为主,当时因缺乏保护动物和持续利用意识,人们捕捞到何种类就食用和药用之。从文献记载和传媒报道来看,人们捕捞的种类有山瑞鳖、鼋和鳖3种,数量以鳖居多。20世纪70年代末,由刘筠院士牵头,在湖南省汉寿县开展鳖人工繁殖研究并取得成功,从此拉开了中国大陆鳖类养殖的序幕。回顾中国鳖类动物养殖历程,其发展过程历经3个转型阶段,即从“捕捞型”到“养殖型”(1970-1990年);从“养殖型”到“数量型”(1990-1995年);从“数量型”到“质量型”(1996年-)。
形态特征
成体背盘长192.0-345.0毫米,宽138.8-256.0毫米。头中等大,前端瘦削。吻长,形成肉质吻突,鼻孔位于吻突端。眼小,瞳孔圆形。吻突长于或等于眼间距,等于或略短于眼径。耳孔不显。两颚有肉质唇及宽厚的唇褶,唇褶分别朝上下翻褶。颈长,颈背有横行皱褶而无显著瘰粒。
背盘卵圆形,后缘圆,其上无角质盾片,而被覆柔软的革质皮肤。背盘前缘向后翻褶,光滑而有断痕,呈一列扁平疣状。正对颈项中线,骈列二枚平瘰粒。背盘中央有棱脊,脊侧略凹,呈浅沟状。盘面有小瘰粒组成的纵棱,每侧7-10余条,近脊部略与体轴平行,近外侧者呈弧形,与盘缘走向一致。骨质背板后的软甲部分有大而扁平的棘状疣,疣之末端尖出,游离。
腹甲平坦光滑,可具7块胼胝,分别在上腹板、内腹板、舌腹板与下腹板联体及剑板上。腹甲后叶短小。
四肢较扁。第五指、趾外侧缘膜发达,向上伸展至肘、膝部,形成一侧游离的肤褶。其宽可达10毫米。前臂前缘有4条横向扩大的扁长条角质肤褶,宽约10-22毫米,排列略呈品字形。胫跗后缘亦有一横向扩大的角质肤褶。指、趾均具3爪,满蹼。
体背青灰色、黄橄榄色或橄榄色。腹乳白色或灰白色,有灰黑色排列规则的斑块。幼体裙边有黑色具浅色镶边的圆斑,腹部有对称的淡灰色斑点。颚与头侧有青白间杂的虫样饰纹。
幼体背部隆起较高,脊棱明显。
雌鳖尾较短,不能自然伸出裙边,体形较厚。雄鳖尾长,尾基粗,能自然伸出裙边,体形较薄。
生活习性
鳖是变温动物,为水陆两栖,用肺呼吸,所以在养鳖池的周围或中心要有足够面积的陆地沙滩以便它进行陆上活动。鳖的生活习性可归纳为“三喜三怕”,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鳖对周围环境的声响反应灵敏,只要周围稍有动静,鳖即可迅速潜入水底淤泥中,所以养鳖场或养鳖池的环境一定要保持安静。鳖如果经常受到惊吓,对其生长繁殖都是很不利的。
食性特点
鳖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主要食物为小鱼、小虾、螺、蚌、水生昆虫、蚯蚓、动物内脏等,同时也兼食蔬菜、草类、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时,同类可互相残食,所以在饲养时一定要大小分类,切不可将不同规格的鳖混养在同一池中,以免互相残杀,造成损失。鳖既贪食又耐饿,一次时食后很长时间不吃东西,也不会死亡。当然,这是靠它自身积蓄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在人工养殖时一定要供给它充足的食物,以加快它的生长。
生长环境
鳖是一种变温动物,对周围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外界温度降至15℃以下时,鳖便开始停食,潜伏在水底泥沙中冬眠(一般为10月至翌年4月),冬眠期长达半年之久。因此,在自然条件下养鳖,生长缓慢,一般一年只长100克左右。为了加快鳖的生长速度,在人工养殖中常采用加温措施,打破鳖的冬眠习性,加快生长速度。
繁殖习性
在自然温度条件下,鳖生长4~5龄时才可达到性成熟;水温达到20℃以上时,开始发情交配。一次交配,多次产卵。北方一年产卵2~3次,南方4~5次。5~8月为产卵期,6~7月为产卵高峰期。产卵时间一般在下半夜(0~6点),这与鳖喜欢安静的环境有关。鳖的产卵方式为掘洞产卵,产后用沙土埋上,因此在池周要设沙土质的产卵场。
种群分布
原产于中国、朝鲜、俄罗斯(远东)、日本、越南、东帝汶、菲律宾(班乃岛)。在中国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外,其余各省(市、区)均有分布。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美国、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地有引种。
斑鳖
斑鳖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极其珍贵,是比中华鲟更濒危的“水中大熊猫”。”WCS两栖爬行类物种项目协调员吕顺清介绍,斑鳖是龟类中最濒危物种,全球已知存活的斑鳖只有4只,其中苏州动物园与越南河内的厚恩金姆湖(还剑湖)各2只。
中华鳖
中华鳖在中国广泛分布,除新疆、西藏和青海外,其它各省均产,尤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产量较高。伍惠生报道在湖北省发现红色鳖和白色鳖,是中华鳖的变异型。中华鳖化石发现于中国的上新世地层中。
珍珠鳖
分布于主要分部在美国中、南部,引入中国的广东、广西等地养殖比较成功。
山瑞鳖
云南、贵州、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广西全境均有分布。以1978年的收购数为例,南宁百色地区占全境的67.7%,河池、柳州地区占27.1%,桂林及玉林、梧州地区少。国外分布于越南。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0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类)——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当鳖体重达250克时,性腺开始成熟。卵生。每年4-8月为繁殖期。此时气温在20℃以上。雌雄鳖在水中经发情追逐后,大多在夜里上岸交配。5-8月产卵。盛期为6-7月。产卵多在前半夜进行。雌鳖选择泥沙松软、背风向阳有遮蔽的地方,以后肢挖一个口小底大,深约10厘米的坑穴,产卵其中。产毕,用泥沙覆盖。甚至还在产卵坑穴旁另挖一两个小坑,以惑敌害。产卵数依鳖体大小而异。通常首次产卵仅4-6枚。体重在500克以上的雌鳖可产卵24-30枚。最多一次可产近40枚。老年鳖的产卵数则明显减少。雌鳖在繁殖季节一般可产卵3-4次。卵球形,乳白色,卵径15-20毫米,重8-9克。卵在自然温度下约经二个月孵化。刚孵化的稚鳖背甲长约3厘米。
人工繁殖
亲鳖选择
亲鳖的个体大小、年龄差异、健康水平与产蛋数量和质量有密切关系。优质种鳖,每年可产蛋和5批,每批产蛋20个以上,蛋重平均在6克左右,其受精率和孵化率较高,而且稚鳖生长发育也快。选择亲鳖,应先正确识别雌雄,然后选择符合上述要求的优质种鳖。凡是性成熟的鳖,雌鳖的尾部较短。不能自然伸出裙边外,反之雄鳖尾较尖,能自然伸出裙边外。亲鳖选定放养时,雌雄搭配比例一般以3:1为宜。此外,有的鳖不宜人工养殖,应注意选择。
性成熟年龄
依各地气候不同,鳖的性成熟年龄也不同。在温带、亚热带地区鳖需要冬眠,全年只有几个月或半年多的生长发育期。在热带地区,鳖可全年生长发育,如果全年生长期较长,其达到性成熟年龄则较短,反之性成熟年龄就较长。鳖性成熟的年龄,在华北地区需5-6年,长江流域需4-5年,华南热带地区需3-4年,台湾只需2-3年。关于亲鳖的适宜年龄,国内外看法不一致。有人提出最佳年龄为15-20年之间,这样的亲鳖每批可产出50个优质的蛋,年产蛋可达200个以上。根据中国的情况,认为一般在6年左右为宜,此时其个体有500克左右即可达到性成熟,体重为3-5千克的鳖繁殖能力最强。
亲鳖的饲养
亲鳖放养前,要放干培育池中的水。每亩用75千克生石灰溶成浆后,泼洒全池消毒,池底要多泼一些。泼洒后将淤泥和石灰混合一遍,15天后再进水放养。亲鳖放养在池中如果发现池水浅,第2天可用万分之一浓度的福尔马林将池水消毒1次,以使鳖不易得病。每亩可放养300-400只,换水条件好或1千克以下个体占多数的可多放。鳖放养最佳水温为15-17℃。放养后,鳖往往头几天吃食不多,甚至不吃,此时可停食数天后,用鳖最喜吃的蛙肉、蚌肉等引食,直到正常吃食为止。亲鳖饵料以小鱼、小虾、蚯蚓、蝇蛆、动物内脏、熟动物血、蚕蛹、螺肉、蚌肉等为主,鳖尤其爱吃蛙肉、鼠肉、蛇肉。它也能吃熟麦粒、饼类、瓜类、蔬菜。鱼粉和非亲鳗用的配音饲料也可用来饲养亲鳖。每日投饲量,鲜饲料为池中鳖总重量的7-20%。水温适宜,天气好,水质清爽,鳖较活跃,可多投,反之则少投。
在鳖的日常管理中,要注意保持饲养环境的安静,扬水落水时尽可能不要有水流声,尤其在鳖的交配期,因水流声会造成鳖之间的咬斗;要注意水质清爽,绝不能让水发臭,必要时要更换新水;要经常检查防逃设备有无损坏,发现损坏立即修好。如有鼠、蛇等进入伤害鳖或吃其所产的蛋,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亲鳖在水温15℃以下时开始钻入土中冬眠,此时可停止投饲,并在晴天将池水放浅,待鳖全部钻入土中后,即将池水加满保温,以防止鳖冬眠期被冻坏。
产蛋
鳖产蛋是从半夜到天亮期间,有时可延迟至11:00。鳖产蛋的方法与海龟相同,用后肢的蹼爪挖掘成直径约7厘米、深12-15厘米的洞穴,将蛋产于内,产完蛋即用砂土盖上。而后返回水中,产蛋时间.在常温池中鳖的产蛋是从6月上旬至8月下旬。一般在该期间产蛋3-4次。若在加温池中采取长光照处理,可全年产蛋。
孵化
改进的恒温器孵化:根据鳖蛋孵化的要求把恒温器加以改造,里面隔上格子保持30℃的温度,即可进行孵化。也可利用深度为6-7厘米的搪瓷盘作孵化盆。在盆中铺上2-3厘米厚的小粒(0.5毫米)沙子,把蛋放在上面(动物极向上),并加以固定。然后,再盖上3-4厘米厚的沙子,放入孵化器中,器内宜保持30℃,为防止沙子干燥,要经常用喷壶洒水。
车床式孵蛋器孵化:利用有设置保温房和加温设施的饲养池的孵化方法。把池水放浅至30-40厘米,使水温保持在30℃。把深约20厘米的玻璃容器作为孵化盆利用,在盆中放入7厘米厚的小粒沙子把蛋同定后,在蛋上覆盖5厘米厚的沙子,之后把容器放入温度为30℃的饲养池中,不要让水浸入容器内。使沙子温度维持在30℃,但沙子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使用该方法孵她的稚鳖可以自然地进入饲养池。这种饲养池较方便给稚鳖喂食。
常温孵化设施的孵化:在一定地段挖一个长1米、宽3米、深60厘米的孵化场,混凝土铺底,与排水口连接在一起易于排水。在场内填入30-40厘米厚的沙子,把蛋埋入沙内12-15厘米深处,表面沙子干燥后。要用喷壶洒水。孵化场上方如盖上屋顶,可防止雨水浸入。夏季沙子温度易上升,因此,白天要打开屋顶,晚上要关闭,尽可能使沙子温度维持在30℃。
养殖技术
人工繁殖
(一)亲鳖选择
由于各地气温及培育方式的不同,鳖的成熟年龄也不相同。一般的成熟年龄,北方是5~6龄,长江流域是4~5龄,珠江流域是3~4龄。鳖性成熟后,雌雄也较易分辨,雌鳖尾部较短,不能自然伸出裙边外,选择亲鳖时搭配的比例一般雌雄为3∶1或4∶1。在选择亲鳖时应注意选择鳖体健壮丰满,雌体为1公斤,雄体为1.5公斤以上的,最好是野生鳖种,市场上出售带伤的不能入选。
(二)亲鳖培育
在放养亲鳖前,必须提早对亲鳖池进行检查,围墙有无破洞,产卵场的细沙是否柔软,并彻底放干池水,用生石灰全池消毒。放养量一般为300~400只/亩,最好在水温15~17℃时放养。为了提早鳖的产卵期,可在鳖池上架放塑料大棚提高水温,或在亲鳖池中直接加入热水(如发电厂的冷却水、温泉水等)。为了防止热水中有害物质的污染,可采用热水管加温的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可兴建人工调温的工厂化亲鳖培育车间,可使产卵期提早2个月。
培育亲鳖的技术关键是要供给质优量足的饲料。鳖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主要以小鱼虾、蚯蚓、动物内脏、蝇蛆、螺蚌肉、鼠肉为食,也摄食一些瓜菜、麦粒等植物性食物。投饲量一般为亲鳖重量的15%~20%。为了保持食物的新鲜,并便于掌握鳖的摄食情况,在池边搭建稍低于水面的带边框饲料台或将饲料串在铁丝上挂入水中。为了解决天然饲料的不足,各地都研制出一些鳖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基本配方与鳗鱼饲料相似,主要是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应在40%以上(一般为60%左右),以利于鳖的性腺发育和产卵。特别是在春季产卵前,应进行强化培育,增强亲鳖的体质,提高产卵率。亲鳖培育中要加强管理,捞除残渣,注意水质。如发现病鳖、死鳖,应及时捞出处理掉。
(三)产卵与孵化
鳖的产卵期为5~8月,具体产卵时间一般在半夜到天亮,平均每尾雌鳖年产卵50个左右(3~4窝)。卵产出8~30小时后,动物极(卵上的小白点)明显时才可收卵。收卵时间在每天早晨,挖出卵后将沙窝填平,以便雌鳖再产。区别鳖卵是否受精的方法是受精卵卵壳上有不透明、呈乳白色的小圆点。48小时后仍无小白点的为未受精卵,此卵要与受精卵分开放置,并及时除去。鳖卵孵化最好在恒温室进行,以保证孵化时的条件。
(1)温度沙土的温度保持在30℃,45天可孵出稚鳖。
(2)湿度25%左右,手握沙可成团,放手后松散。
(3)沙土厚度10~13厘米,在孵化期间3~5天洒水一次。盛卵的器具可用木盘或搪瓷盘均可,可用架式多层孵化装置,以充分利用空间。
在正常情况下孵化的鳖卵,约经过36000温度。时积温(1.5~2个月),鳖就会出壳。快出壳时,将孵化箱悬置于大盆上,盆内放少量清水,底铺2厘米厚的细沙,稚鳖出壳后,即爬入水中。也可在判断鳖卵已成熟、将要出壳时,将卵直接放在盆中,注入清水淹没鳖卵,几分钟后鳖就可出壳。24小时后开食开口饲料,以猪肝打磨成浆,将稚鳖放入,30分钟后捞出,4天后即可转入正常的稚鳖培育阶段。同一组收的卵要编号记时间。
稚鳖培育
稚鳖培育一般用较小的水泥地(面积为10~20平方米),底铺细沙,密度根据各地的水温及饵料情况灵活掌握。一般为30~50只/平方米。稚鳖饵料的要求做到四个字——精、细、软、嫩,要易消化,如水蚤、丝蚯蚓,打磨成浆的肝脏、蛋黄、鱼肉等。5天后可掺配投喂含蛋白质较高的鳗鱼配合饲料,每天投喂量为鳖总体重的5%左右。
稚鳖期鳖体幼嫩,活动力不强,加之不久将进入越冬期,很容易在越冬期中大量死亡,因此是较难养的阶段。但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可提高稚鳖的成活率。
1.稚鳖池的水必须3~5天更换一次,并清除剩饵残渣,保持水质清新。
夏季气温高,要做好防暑工作,水温在33℃以上时,应加深水位,并在池周加遮荫设备或放养浮萍遮荫,使稚鳖有安全感。
2.大小稚鳖要分池饲养。因鳖的繁殖期长,前期和后期孵化的鳖相隔几个月,大小不齐,影响摄食及生长,故前、中、后期孵出的稚鳖要依大小分池饲养。
3.为了提高越冬稚鳖的成活率,可以采用缩短产卵季节和孵化的经历时间的办法。增加当年鳖的养殖时间,使大部分稚鳖当年达到10克以上。为了使稚鳖在越冬期间继续生长,在气温降至15℃以下时,要将稚鳖移至室内(可利用养鳗池或家鱼孵化环道等),保持室温在25℃左右。
鳖种(幼鳖)培育
当年底达到50克左右的稚鳖,经过加温越冬培育后,翌年5月可达到200克左右,即成为供成鳖养殖的鳖种,常温下则需3年。
幼鳖养殖池的面积一般为50~100平方米,水深40厘米,防逃墙高35厘米,放养数量为5~10只/平方米。池中需建休息台,约为池面积的1/10,在水面下0.1米处设饲料台,将破碎的螺蚌肉等投入。
养鳖场地
选择和建造养鳖场地是进行鳖的人工繁殖和养殖的第一步,也是打好基础的关键的一步。养鳖场地的规模有大有小,可随着养鳖者的资金等来确定,可以是一口池塘,也可以是数十口池塘组成的养鳖场;可以是露天的,也可加盖塑料大棚或建造温室。不论场地大小,在选择时都应遵循下述原则:
1.养鳖池应建造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之处,避免受到惊吓,有利于鳖的生长。
2.养鳖池的土质应为粘土或壤土,有利于保水,如用易渗漏的沙质土地,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
3.水源水质必须良好、洁净,没有受到工业、农田农药污水的污染。河、湖、水库的水最好,井水要通过晒水池提高水温,如使用已污染的水养鳖,必将前功尽弃。
4.鳖场应靠近饲料源,如附近有肉类、鱼类加工厂或水生动物资源(螺蚌等)丰富的地方等,可利用其内赃等废弃物及鲜活天然饵料养鳖,降低成本。在设计养鳖池时,应根据养殖对象(亲鳖、稚鳖、幼鳖、成鳖)的不同而分别设计。
(1)亲鳖池
亲鳖池应建造在最僻静的地方。一般面积为1亩左右,水深1.5米上下。在向阳边的池埂上设置产卵场,上铺沙土。在产卵场周围最好有树或高秆作物遮荫。鳖是爬行动物,养鳖池周围都应具有围墙,即防逃墙。建造养鳖池防逃墙的一般要求是高出池埂50~80厘米,如同时兼有防盗功能,则要高达2米以上。墙顶端要向水面出檐15~25厘米。在围墙与水面之间的池埂,应留出空地,以便鳖的活动和繁殖。
(2)稚鳖池
因稚鳖需保温,最好将稚鳖池修建在室内。一般以水泥池为好,面积25~30平方米,水深0.5米,底铺5~10厘米厚的粉沙。也可利用家鱼的孵化环道,底铺粉沙。环道的进水管和出苗孔可用作进、排水管。
(3)幼鳖池
面积为150平方米左右,水深0.8米,底铺粉沙。也可利用家鱼亲鱼产卵池铺沙,池周加修30厘米高的防逃墙,进出水口均要加修防逃设施。
(4)成鳖池
一般为露天长方形水泥地,面积100~400平方米,砖壁混凝土池底。池壁有防逃结构,T形,高80~100厘米,向内伸出檐15~20厘米。池深1.3米左右,水深0.9~1米,一边的饲料台,宽长为0.5米,高与水面相平,池底铺细沙,厚10~15厘米。较大的成鳖池在池中央需修一小岛,供鳖晒背及活动。
(5)孵化和越冬设备
小规模养鳖一般可用盆等作鳖卵的孵化盆,越冬池可用家鱼的孵化环道代替,或将鳖移至塑料桶、盆等小容器内,底上铺沙放在室内越冬。较大规模的养鳖场可修建具有调温设备的温室。有温泉的地方可利用温泉养鳖,使水温终年保持在27~30℃,饲养18个月,即可培育出体重1.5公斤的商品鳖。
饲养管理
鳖的日常管理主要是投喂高蛋白的饲料,饲料蛋白质的含量应在40%~60%。目前有甲鱼专用颗粒饲料,每日早、晚各投一次,每次投饵量为鳖体重的2%~5%。在鳖池内也可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一方面可遮荫,另一方面也可供鳖摄食。40~50天要将生长大小不一的鳖分开饲养,以避免互相残食。为了降低养鳖成本,各地可因地制宜地寻找解决饲料的途径:
(1)城镇附近养鳖,可利用屠宰场的动物内脏、罐头食品加工厂的下脚料等。
(2)渔区可利用水产加工厂的废鱼虾和内脏、死鱼虾等。
(3)靠近江河湖泊,可利用螺、蚌、蚬、蛤压碎投喂均可。
(4)用城市垃圾、瓜皮等废弃物可自己培养蚯蚓喂鳖。
根据各地养鳖的经验,一般用废鱼虾、内脏等养鳖的,6公斤饲料生产1公斤鳖;鳗鱼饲料2公斤生产1公斤鳖。如饲养管理良好,一般饲养5个月(6~11月),可使鳖种的重量翻一番,如放养200克/只的鳖种,5个月可长至400克;100克/只的可长至200克。要想在短时间内养成商品鳖,最好放大规格的鳖种。如在4月中旬每平方米水面放养7~8只200克的幼鳖,饲养6个月,在秋冬出水时350克以上。
病害防治
防敌害生物:在成鳖养殖过程中要认真做好防范,预防鸟、水蛇、老鼠等敌害生物的侵害。鸟害可以在鳖塘边燃放鞭炮驱赶,但是注意这种办法也会惊吓到鳖,可以用竹桩拉一些反光驱鸟带驱鸟。对于水蛇和老鼠,可以在鳖塘边上泼洒一些硫磺,其味可以驱赶水蛇和老鼠。同时,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的过滤网,防止由于过滤网破损让野杂鱼等有害生物进入鳖塘。
防治鳖病的方针是∶全面预防,积极治疗,防重于治。以生态预防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混养草鱼和鳙鱼调节水质。适时用氨基酸碘消毒池水、食台和投饵工具;适时加、换池水,保持鳖塘水质“肥、活、嫩、爽”;不投喂腐败变质饵料;一旦发现病鳖,马上隔离,并查明病因及时采取措施。7-8月高温季节是甲鱼发病的高峰期,做好这一阶段的防范是保证成活率的关键,一定要科学、合理投喂,将鳖鱼的日投喂量控制在平常日投喂量的80%左右,这样可以减轻鳖鱼肝脏的负担,有利于鳖鱼的健康生长,反之,会造成鳖在高温季节产生厌食,或因摄食过饱造成肝脏超负荷而发病。为此,在高温季节要适时投喂双黄连5-7毫升+保肝宁2-5克/千克拌料投喂,越冬前半个月也要进行一次,促进鳖鱼安全越冬。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在中国很早以前的记载中就有“鳖可补痨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滋补的营养保健品。鳖的营养价值受到世人公认,是水产品之珍品,高档酒宴之佳肴,是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食品,它不但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而且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滋补珍品。因鳖的种类和生活地区的不同,其营养成分不尽完全一致。据分析,每百克鲜鳖肉含:水分73-83克,蛋白质15.3-17.3克,脂肪0.1-3.5克,碳水化合物1.6-1.49克,灰分0.9-1克,镁3.9毫克,钙1-107毫克,铁1.4-4.3毫克,磷0.54-430毫克,维生素A13-20国际单位,维生素B10.02毫克,维生素B20.037-0.047毫克,尼克酸3.7-7毫克,硫胺素0.62毫克,核黄素0.37毫克,热量288-744千焦耳。鳖的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75.43%,其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占32.4%,是牛肉的6.54倍,罗非鱼的2.54倍,铁等微量元素是其他食品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药用价值
鳖浑身都是宝,鳖的头、甲、骨、肉、卵、胆、脂肪均可入药。《名医别录》中称鳖肉有补中益气之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鳖肉有滋阴补肾,清热消淤,健脾健胃等多种功效,可治虚劳盗汗,阴虚阳亢,腰酸腿疼,久病泄泻,小儿惊痫,妇女闭经、难产等症。《日用本草》认为,鳖血外敷能治面神经,可除中风口渴,虚劳潮热,并可治疗骨结核。鳖血含有动物胶、角蛋白、碘和维生素D等成份,可滋补潜阳、补血、消肿、平肝火,能治疗肝硬化和肝脾肿大,治疗闭经、经漏和小儿尺癫等症。鳖胆可治痔漏。鳖卵可治久痢。鳖头焙干研末,黄酒冲服,可治脱肛。鳖的脂肪可滋阴养阳,治疗白发。现代科学认为,鳖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E、胶原蛋白和多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有养颜美容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以下人群不宜食用甲鱼
肝炎患者由于胃黏膜水肿,小肠绒毛变粗变短,胆汁分泌失调等因素,消化吸收机能大大减弱。而甲鱼含有很丰富的蛋白质,病人食后不仅难以吸收,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严重时肝细胞还会大量坏死,血清胆红素剧增,血浆浓度升高,诱发肝昏迷。
肠胃功能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应慎吃。尤其是患有肠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不宜食用。失眠、孕妇及产后泄泻也不宜食用。
食疗价值
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肉。中华鳖又称鳖、团鱼、圆鱼、甲鱼。分布于我国东北至海南岛,以及湖北、安徽、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地湖泊、河、溏。获得后,砍去鳖头致死,去内脏,取肉鲜用;或砍去鳖头后,将鳖身入沸水内煮1~2小时,至甲上硬皮脱落时,取出,剥下背甲及肠杂后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滋补肝肾,凉血。
[参考]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B1、B2和烟酸、钙、磷、铁等成分。
[用途]用于肝肾阴虚,劳热骨蒸,或虚劳咳嗽;冲任虚损,崩漏失血;久疟不止等。
[用法]蒸食,或炖汤等。
该文章由作者:【寡核苷酸】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