裳(汉语汉字)

裳是一个汉字,读作cháng/shang,本义是指(夫君、君长穿着的)裙。引申义是指男女穿着的下衣。通常指代“衣服”,《楚辞·离骚》有记载。

字源演变

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裳,常或从衣。”“帬(裙)”下云“下裳也”。常、裙二字互训,说明裳就是裙。《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郑笺:“裳,昼日衣也。”又《豳风·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释名》:“裙,下裳也。裙,群也,联接群幅也。”怎样联接群幅呢?《仪礼·丧服》郑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古代布帛幅窄,只有二尺二寸。七幅,计十五尺四寸。古代尺短,即使如此,折合成今尺也有四米多了。

“常”与“裳”做下裙讲时为异体字,可互通用。但从造字法来看,裳应是形声字,从衣尚声。

裳或曰帬,汉以前称裳,汉以后则多称帬。按帬,《说文》曰:下裳,《玉篇》注:裳也,《唐韵》引作下裳也,皆作裳解,唯《方言》曰:“绕衿谓之帬”,段玉裁注说文据此,谓“然则绕领者,围绕于领,今男子妇人之披肩,其遗意”。以为系披于肩上之帔子,殊误。

上衣下裳之玄端为朝服,君臣皆着之,已见于前,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平民之着裳,当系实情,《文献通考》卷一百一十三《王礼考·君臣冠冕服章》引《传授经》云:“老子去周,左慈在魏,并葛巾单裙(同帬),不着褐,则是直着短衫,而以裙束其上……晋王献之,书羊欣练裙,朱公叔绝交论,谓西华之子,冬月葛衣练裙,盖古人不徒衣裤,必以裙袭之,是正上衣下裳之制也。”

且不独平时着之,战时亦然。《国语》记邲之战,屈荡逐赵旃,得其甲裳,可为例证。此风明清尤甚,清查继佐《罪唯录》志卷四《冠服志》谓:“(明宪宗)成化中,马尾裙盛行。

此制始于朝鲜国,流入京师,京师人亦渐习为之,阁臣万安,冬夏不脱。宗伯周洪谟,重服二件……”至于妇女,仅护下体,更非着裙不可,唐诗多咏石榴裙,今人所谓“拜倒石榴裙下”,恐由此而来。明清且定今为妇女礼服遂有所谓蛱蝶裙、九霞裙、柳丝裙、百褶裙等,五花八门,多不胜举。(参考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裳裳”为“堂堂”的假借(古代的错别字),故而“裳裳”一词的本字为“堂堂”

而“裳”又为“常”的异体字,“裳裳”也作“常常”,所以裳裳才有了changchang这个读音。

综上所述,除古诗文学习研究外,现代汉语使用时应以“裳”为shang,去chang音。读chang音者改用正字“常”,而“裳裳”原为“堂堂”之假借,应与“堂堂”同音,或改用“堂堂”。

现代释义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裳cháng(ㄔㄤˊ)

〔裳裳〕光明。

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

其他字义

裳shang(˙ㄕㄤ)

〔衣裳〕衣服。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裳cháng

〈名〉

(1)(形声。从衣,尚声。本义:下衣)

(2)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 [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

裳下饰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裳元吉。——《易·坤》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楚辞·离骚》

整顿衣裳起敛容。——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又如:裳衣(裳与衣。泛指衣服);裳服(衣服);裳裾(衣襟)

(4)泛指衣服[dress]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乐府诗集·木兰诗》

(5)又如:裳袂(衣袖);裳裙(衣襟)

(6)另见shɑng

基本词义

裳shɑng

(1)——用于“衣裳”

(2)另见cháng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裳【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正韻》陳羊切,音常。《說文》下帬也。《釋名》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詩·邶風》綠衣黃裳。《禮·曲禮》暑無褰裳。《揚子·方言》惜乎衣未成而轉爲裳也。《集韻》本作常。

该文章由作者:【唐能通】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