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犬(汉语词语)

鹰犬,是田猎逐猎物的鹰和犬,喻供驱使奔走的人,多指权贵豪门的爪牙鹰犬指走狗。出自《后汉书·杨赐传》、《明史》。

释义

田猎逐猎物的鹰和犬,喻供驱使奔走的人,多指权贵豪门的爪牙,鹰犬指走狗。

出处

观鹰犬之势,极鎜游之荒。——《后汉书·杨赐传》

康乃甘心鹰犬。——清·张廷玉《明史》

详细解释

1.打猎时追捕禽兽的鹰和狗。

《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太后临朝,上林鹰犬悉斥放之。”

晋·葛洪《抱朴子·任能》:“寻飞逐走,未若假伎乎鹰犬。”

元·龚开《自题中山出游图》诗:“谓为小猎无鹰犬,以为意行有家室。”

《东周列国志》第一回:“鹰犬借势而猖狂,狐兔畏威而乱窜。”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狂:豪情。左牵黄:左手牵黄狗。右擎苍:右臂举着苍鹰。古人打猎时用狗和鹰来捕捉猎物。

2.比喻受驱使而奔走效劳的人。

《后汉书·陈龟传》:“臣龟蒙恩累世,驰骋边垂,虽展鹰犬之用,顿毙胡虏之庭。”

又《袁绍传》:“以臣颇有一介之节,可责以鹰犬之功。”后多含贬义,比喻受指使而纵威逞虐的人。犹走狗、帮凶。

宋·苏轼《渔樵闲话录》卷下:“巧诈百端,甘为人之鹰犬以备指呼,驰奸走伪,惟恐后于他人。”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七:“奸党尚存,阴谋变幻,或乘机会以伤善类,或借鹰犬以快私雠。”

鲁迅《伪自由书·文章与题目》:“鹰犬塞途,干儿当道,魏忠贤不是活着就配享了孔庙么?”

3.借指田猎。

《新唐书·元结传》:“我承王公馀烈,鹰犬声乐是习,吾当以儒学易之。”

《明史·周玺传》:“陛下即位以来,鹰犬之好,糜费日甚。”

4.一种神兽。

何谓鹰犬?

鹰犬即是——

鹰首,犬身,四足,狮尾,龙鸣。

拥有放飞梦想的炎之翼;

掌握科技力量的钢之腕;

永远不被蒙蔽的清澈之瞳。

它是权势、力量、智慧的象征。

它亦正亦邪,它是命运的爪牙,它是希望与梦想的羁绊。

“鹰犬,你为什么这么做?”

“吾之使命与职责便是蹂躏苍生!”

“你有什么打算,鹰犬?”

“我会奋战到底,为拯救苍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即使是神灵也会畏惧的命运之爪牙。

其名定为“鹰犬”。

5.唐贞观年间,朝廷初建六部。为彻底解决隋末农民起义的残余势力和各地绿林豪强,刑部建立“六扇门”秘密训练基地,训练新锐少年,名为“鹰犬”。

该文章由作者:【猫不会微笑】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