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之乡(一个称号)

“中华恐龙之乡”称号是中国地质学界权威机构对云南禄丰、四川自贡,河源等的官方认可,许氏禄丰龙是最早出现的恐龙之一(2亿多年前生活在云南地区的侏罗纪早期),是原蜥脚下目恐龙的一个属,生存于侏罗纪早到中期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第一具装架的恐龙化石(1941年在重庆北碚装架展出),由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院士于1941年研究命名,被称为“中国第一龙”,是中国古动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河源恐龙蛋继成功申报“馆藏恐龙蛋化石数量世界第一”吉尼斯世界纪录之后再一次在国际视野中成功亮相。据了解,目前河源博物馆馆藏有“黄氏河源龙”化石和1万多枚恐龙蛋化石。从1996年恐龙蛋首度现身河源之后,伴随富有效率和力度的开发保护,河源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恐龙蛋化石主要出土地和馆藏地,也是世界罕见的同时发现恐龙蛋化石、恐龙化石、恐龙脚印化石的地方。

恐龙之乡(一个称号)

云南禄丰

从1938年开始,禄丰境内先后发掘出恐龙化石190多具和不同数量的腊玛古猿头骨化石及其他古生物化石,被学术界誉为“恐龙之乡”、“化石之仓”、“亚洲人类发祥地”和“天然的自然博物馆”。

来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境内,导游说这里大约占地约1平方公里,距省会昆明102公里,总面积约26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保护区面积约170平方公里,类型为古生物遗迹类,禄丰位于滇中高原盆地,海拔1600米,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在1.9亿年前,这里曾是世界上最大恐龙的诞生地之一,当时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湖沼密布,河流纵横,植被丰宣,生活着众多的恐龙,然而,在近两亿年的时间里,这一切都被淹没在厚厚的尘土之中。

恐龙博物馆位于禄丰县城内,占地3000平方米,共有八个展厅,里面陈列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恐龙化石,古猿化石以及明代瓷器,清代的铜佛像等,其中,有一亿多年前的恐龙化石,和八百多万年前古猿化石,禄丰因此而被誉为,恐龙和腊玛古猿之乡。

1995年,在川街乡老长箐发掘的恐龙化石资源丰富独特,据中外专家推测,在面积达10000平方米范围内,估计还有化石400余具,全部揭出将成为震惊世界的恐龙集中埋藏大墓地。恐龙谷已被中外专家评为巨大潜力的云南23个优选景区之一,以恐龙化石为主体的古生物旅游资源在这里埋藏丰富、种类繁多、风格独特,在全国旅游资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具有极强科考价值、科普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世界自然遗产。

2004年1月,被列为国家级地质公园,4月被列为云南省“六大旅游产业基地”和“八大旅游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也被列为楚雄州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发展的龙头项目。

许氏禄丰龙是最早出现的恐龙之一(2亿多年前生活在云南地区的侏罗纪早期),是原蜥脚下目恐龙的一个属,生存于侏罗纪早到中期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第一具装架的恐龙化石(1941年在重庆北碚装架展出),由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院士于1941年研究命名,被称为“中国第一龙”,是中国古动物馆的镇馆之宝。

禄丰龙是大陆发现最早的原蜥脚类恐龙之一,在分类上属于古脚亚目板龙科,体型轻巧,尾巴健壮,后肢比前肢长许多,生活在湖泊边或沼泽地区。

四川自贡

四川自贡是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这一带侏罗纪(1.35亿年-2.1亿年前)的陆相地层相当发育,恐龙化石就埋藏在侏罗纪早、中期陆地层中,而此期的恐龙化石正是世界恐龙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所以自贡的恐龙化石为世界研究恐龙的演化,提供了丰富的关键性的原始资料。

自贡恐龙博物馆

据地质考察,侏罗纪时期,自贡这一带是开阔的滨湖地带,气候炎热,水草丰茂,大树参天,是恐龙理想的生活场所,而大山铺又是风平浪静的砂质浅滩,在此死亡的以及被河水从远处搬运来的恐龙尸骸,都被浅滩上的泥沙掩埋起来。尸骸地堆积与泥沙的掩埋交替进行了很长时期,以后再经过一两亿年漫长岁月的积压,所以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含化石的砂岩层。

自贡市东北郊大山铺恐龙化石发掘现场,距自贡市区11公里。是我国继半坡遗址和秦始皇兵马俑坑之后,又一大型现场博物馆。博物馆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为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分馆舍、绿化地带和附属建筑3部分。主体馆舍内设有化石埋藏馆、中央大厅、化石装架陈列馆、报告厅和恐龙生态环境厅。恐龙埋藏遗址有1900平方米,可见到多种恐龙的骨骼错落交织,分布在近水平状延伸的砂岩层中,是巨大恐龙墓地的缩影。在装架馆内,有近10米高的“天府峨眉龙”和多具恐龙的复原骨架组合,以及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馆舍外形用天然砂岩石块堆垒而成,使整个建筑与恐龙发掘现场相协调,立意新颖,造型独特,引人入胜。大山铺发掘的各种恐龙及伴生物化石数以百计,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恐龙动物群”。其中包括了3个纲、11个目、15个科的属种,既有陆生、水生、两栖类,又有空中飞行的古脊椎动物;有长达20米的草食长颈椎蜥脚龙、凶猛的肉食恐龙和数量多而完整的短颈椎蜥脚龙,也有仅14米长的鸟脚龙。最珍贵的是目前世界上发掘最早的中侏罗纪剑龙和首次发现的翼龙,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的一段空白。自贡恐龙博物馆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自贡博物馆在世界上与美国国立恐龙公园、加拿大恐龙公园齐名,合称为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四川省自贡市东北郊约11公里的大山铺镇旁,是一个盛产一亿六千万年前的中侏罗世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的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恐龙化石埋藏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埋藏地之一。该遗址最早于1972年发现,1977 年首次发掘,获得一具较完整的蜥脚类恐龙骨架,1979年因基建施工化石被大量暴露。1979~1984 年间先后组织三次大规模的清理和发掘,在约2800平方米范围内获得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200多个个体的上万件化石骨骼标本,从中已研究定名了恐龙鱼类、两栖类、龟鳖类、鳄类、翼龙类、似哺乳爬行类等18个属21 个种。估计整个化石群集中埋藏范围约17000平方米,化石骨骼10 万块以上, 被誉为"恐龙公墓"。八十年代中期,在该遗址上修建有我国第一座大型的恐龙遗址博物馆。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具有化石藏量巨大、门类齐全、埋藏集中、保存完整等特点。作为一处罕见的自然历史遗产,它所产出的化石不仅具有重要的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价值,而且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侏罗纪早-中期恐龙化石材料缺乏的空白,对研究恐龙及其相关古动物的系统演化、生理特征、生活环境等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价值。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内(江)乐(山)公路旁,分别与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连通的内(江)宜(宾)高速公路和内(江)昆(明)铁路也经过此地,并分别设有出口和火车站。该地距成都202公里,距重庆204公里,交通便利。

博物馆简介

恐龙博物馆的外型,很象一座巨大的岩窟,造型奇特美观,是我国继西安半坡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馆之后修建的又一大型专业性现场博物馆。它占地2.5万平方米,陈列面积3600平方米,分为三层。陈列以大山铺恐龙化石埋藏现场及出土的恐龙化石为主。展览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着重介绍与恐龙相关的基础知识、如生物进化、化石、地质年代、恐龙的演化与分类等等。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大山铺的各类恐龙化石。它们陈列在高大宽敞的装架厅里,这里有几副完整的恐龙化石骨架,其中“天府峨嵋龙”是该厅最引人注目的庞然大物。它的头被细长的颈支的老高,离地面约10米,全身长约20米,躯体粗大,尾巴很长,四脚着地,昂首挺立。大厅里除了“天府峨嵋龙”之外,还是一具凶猛的能食“天府峨嵋龙”的“建设气龙”的骨架,但它全身长仅四五米。其他还有进步性与原始性相兼地蜥脚类恐龙-李氏蜀龙,身躯细小,两足行走的鸟脚类恐龙-多齿盐都龙,早期的比较原始的剑龙-太白华阳龙,空中飞翔的龙和遨游水中的凶猛肉食性蛇颈龙等等。

第三部分是恐龙埋葬遗址。这里向人们展现了大面积的发掘现场。左图就是“天府峨嵋龙”[点击放大]看看博物馆对它的介绍1979年在自贡大仙铺发现恐龙群窟,经过整理,共有200多个恐龙个体,其中较完整的骨架18具,如此众多的恐龙共处一窟,顿时引起世界的关注,之后又陆续发掘出大批珍贵的恐龙化石,成为一个罕见的恐龙化石宝库。至今自贡已有70余处发掘出恐龙化石。

据地质考察,这里曾是恐龙的“极乐世界”。侏罗纪时期,自贡这一带是开阔的滨湖地带,气候炎热,水草丰茂,是恐龙理想的生活场所,而大山铺又是风平浪静的砂质浅滩,在此死亡的以及被河水从远处搬运来的恐龙尸骸,都被浅滩上的泥沙掩埋起来。尸骸地堆积与泥沙的掩埋交替进行了很长时期,以后再经过一两亿年漫长岁月的积压,终于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含化石的砂岩层。这个化石群中,相当部份是新属新种,有长达20米的亚洲第二长龙、植食性长颈椎蜥脚恐龙、凶猛的食肉性恐龙、身体矮小的鸟脚类恐龙和极珍贵的原始剑龙,在国内外同地质时代的地层中极为罕见。1987年,在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发掘现场,修建了亚洲最大的恐龙自然博物馆,是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的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之一,被誉为“东方龙宫”。

博物馆主馆建筑远望如一堆黄色巨石,与周围中生代残存植物相映生辉,给人一种远古洪荒的印象。从大门进去,一步跨过时间千万载,进入远石恐龙时代,眼前呈现的是一个蔚为壮观的史前景象:中央大厅地下室和化石埋藏厅,众多的动物遗骸,酷似惨遭杀戮后被活埋的“万龙坑”。所有化石都保持其原始埋藏状况,这种神奇的自然景观,令人惊叹不已。

此外,在发掘现场还发现不少鱼类、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及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也都经过整理,陈列在博物馆内的知识厅及标本陈列厅内,展示了侏罗纪恐龙动物群落的生态面貌。

浙江东阳

东阳市位处浙江腹地,全境以丘陵地貌为主,中生代地层分布广泛,占总面积58%以上。近年来,随着基本建设的蓬勃开展,东阳发现了许多恐龙化石与恐龙蛋化石点,到目前为止,已发现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点三十余处,城区附近更为密集,可以说只要有建筑工地,就会有恐龙化石出土。东阳不仅恐龙化石点多,而且类型丰富,已经发现恐龙有中国东阳龙、鸭嘴龙等,恐龙蛋有圆形蛋、树形蛋、网格蛋等。

在迄今发现的恐龙与恐龙蛋地层中,还有丰富的硅化木等化石。在这么小的范围内发现有这么多的恐龙化石点和恐龙种类,说明中生代时期的东阳恐龙非常繁盛,是恐龙生息繁衍的理想场所,是恐龙的和谐家园。2007年9月在东阳市白云街道白殿胡公山发现的恐龙骨架化石,经国内外权威专家鉴定,确认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属新种,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东阳龙”

2008年首次发掘的骨骼化石包括十个背椎、六个荐椎、二个前部尾椎和腰带部分,化石呈自然状态连接。除了神经棘缺失、左肠骨前突错位外,其他部分均保存完整。如此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在浙江甚至华东地区都是首次发现。此事引起了古生物方面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兴趣。其中,国际著名古生物专家、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副馆长东洋一两次(2007年9月22日、2008年1月30日)带研究人员到东阳参加现场发掘和清理、鉴定;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博士、古生物专家吕君昌到市博物馆恐龙清理现场进行研究、鉴定(2008年1月3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古生物中心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季强两次来东阳博物馆对东阳龙进行考察(2008年4月8日、4月23日),并对东阳市政府提出的命名东阳为“中国恐龙之乡”的要求表示支持。2008年4月,《地质学报》(英文版第二期)公开发表了由吕君昌(博士、古生物专家)、东洋一(国际著名恐龙专家、日本福井县立博物馆副馆长)、陈荣军(东阳市文物办主任、博物馆馆长)、郑文杰(浙江省古生物研究专家)、金幸生(国内恐龙专家、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等人撰写的《浙江东阳晚白垩世早期一新的巨龙形类恐龙》一文,正式把东阳发现的恐龙新属新种命名为“中国东阳龙”,这就意味着如果世界上其它地方发现同种恐龙化石,都将归入到这个种类,也必须称之为“中国东阳龙”。

东阳城区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有恐龙骨架化石(经鉴定为鸭嘴龙)和多种恐龙蛋化石发现,自“中国东阳龙”骨架化石发现后,又在多处发现恐龙蛋化石。根据现在的资料,专家们认定,在中生代时期东阳至少生活着三种以上的恐龙。东阳发现8500万年前的恐龙化石,及丰富的恐龙、恐龙蛋化石,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影响。

山东诸城

有着“中国龙城”之称的山东诸城,有一个叫“恐龙涧”的地方,就是在这毫不起眼默默无闻的山涧里,陆续出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化石和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群。

诸城恐龙化石群以大型植食性恐龙———鸭嘴龙为主,后发现的恐龙属种至少已达10个,包括三种大型角龙,两种暴龙,至少两种以上的鸭嘴龙,以及甲龙、虚骨龙等。其中,超大个体的鸭嘴龙化石骨架,北美地区以外首次发现的大型角龙类化石,完整的原角龙类化石骨架,以及较完整的大型暴龙类化石等重大发现,均填补了恐龙研究领域的空白。还有许多新的化石或个体等待恐龙专家进一步鉴别方能确定属种。此外,还发现了恐龙脚印和同时期的龟鳖、蚌类化石存在。恐龙新属种的发现极具科考价值。

2009年8月,诸城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成功入列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奇观。

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山东诸城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又称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公园项目位于“中国龙城”—-山东诸城龙都街道,项目总规划面积6000亩,其中核心区1500亩,主要建设“一园两城三大基地”。

“一园”,即:白垩纪公园;“两城”,即:恐龙科学城、恐龙文化城;“三大基地”,即:恐龙和地质科研科普基地、恐龙动漫影视基地、恐龙娱乐休闲基地。采用恐龙形状建设主场馆,主要展示世界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长廊、世界品种最多的恐龙化石集群、世界个体最高的鸭嘴龙化石骨架等多个世界之最,其中恐龙化石骨架展示将达100多具。

诸城恐龙博物馆

诸城市恐龙博物馆隶属诸城市建设委员会,位于密州路西首、恐龙公园园内东侧,始建于1995年,1997年7月1日竣工,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该馆由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设计,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恐龙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俯视似八条巨龙相抱互拥,给人以腾飞的动感;平视似古埃及金字塔。

恐龙馆内设六大厅:序幕厅,迎门一幅大型恐龙生活情景石雕壁画;标本陈列厅,展出了一具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化石骨架,同时还陈列着新的属种恐龙化石标本近百块;模拟厅,安装了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模拟恐龙;发掘厅,“原汁原味”反映了恐龙出土发掘现场的情景;环幕电影厅,让人们观看环幕电影《龙城风光》;报告厅,是科研工作者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弘扬祖国恐龙文化的重要基地。恐龙馆是一座融知识性、科研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生动艺术殿堂。建馆以来创经济效益36万元,98年接待游人20万人次,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诸城市恐龙公园

诸城市恐龙公园位于诸城市密州路西首,于2007年4月实施改造扩建,工程总投资1700万元,改扩建工程突出恐龙文化主题,以绿化、硬化、亮化为重点,共栽植树木1.2万株,草坪7万平方米,硬化道路7500米,广场1.68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76盏。建成了六大功能区,即恐龙馆科普科研区、恐龙苑文化娱乐区、恐龙岛密林休闲区、恐龙园阳光花房观赏区、恐龙湖水上游览区、龙塔登高鸟瞰区。

馆内分为三个“篇章”:

一是走进龙城,贴近恐龙。改造装修了世界第一龙―――鸭嘴龙标本厅,天下第一奇骨―――神妙龙骨厅,鸭嘴龙大家族―――声光电科普厅,恐龙大观园―――白垩纪模拟仿真厅。

二是美丽的龙城,神秘的恐龙。以环幕电影厅为主体,制作播放三维仿真演示作品《龙城风光》、虚拟演示作品《神秘的白垩纪》。

三是难忘的龙城,难舍的恐龙。改造装修了龙城怡韵―――商务休闲厅,龙乡风情―――演艺娱乐厅,龙城墨香―――书画艺术厅。使游客充分品味诸城文化、诸城古琴演奏艺术。改造后的恐龙公园、恐龙博物馆成为集科研、科普、观光、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多功能地域级中国北方最大的恐龙文化主题公园。

甘肃永靖

位于甘肃省永靖县的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是由世界罕见的白垩纪恐龙足印化石群、恐龙卧迹、尾部拖痕、粪迹以及白垩纪晚期地层剖面、第三级夷平面、古生物化石点、泥痕和波痕等沉积构造、正断层和褶皱构造等构成的自然地质遗迹景观,具有极高的科研、科普和旅游观赏价值。

2009年7月25日甘肃恐龙展在兰州市体育馆举行,当日,永靖县荣膺“中国恐龙之乡”称号。

河南西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峡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达数千枚,分别归于7科9属18种,分别占我国总数的二分之一、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西峡恐龙蛋化石分布范围之广,埋藏面积之大,蕴藏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原始状态保存之完好,蛋骨共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对于探讨1亿4000万年到6500万年间恐龙时代的恐龙栖息繁殖、自然环境、地质结构、气候变迁、生物演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是一处极其难得的研究恐龙灭绝之谜的实物资料宝库,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自然科学文化遗产,被称为“震惊全世界的科学发现”、“20世纪世界第九大奇迹”。

200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正式下文,授予西峡县“中国恐龙之乡”称号。

广东南雄

2011年6月20日,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正式授予南雄市“中国恐龙之乡”称号,成为广东省第二个获此称号的城市。这是该市深度发掘“恐龙”文化取得的初步成果,继3月获得“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美誉,南雄荣获的又一个国家级“金字招牌”。

素有“中国黄烟之乡”、“中国岭南银杏之乡”等美称的南雄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大庾岭南麓,毗邻江西、湖南,自古是岭南通往中原的要道,史称“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南雄市南北两面群山连绵,中部丘陵沿浈江伸展,形成一狭长盆地,地质学称之为“南雄盆地”。南雄盆地沉积一套晚白垩世晚期到古近纪的红层。南雄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白垩系、古近系、第四系。南雄的白垩系与古近系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理想的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研究地之一。白垩系与古近系的划分与对比一直是我国地层学研究的热点。南雄盆地晚白垩世红层发现了大量的恐龙、恐龙蛋、龟鳖类脊椎动物化石,尤其是恐龙蛋化石分布广泛。除了恐龙、恐龙蛋、恐龙足迹之外,在南雄盆地内还发现有龟鳖类的骨骼化石等。

南雄恐龙化石、恐龙蛋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三位一体”,专家称国内和世界罕见。作为古生物化石的富集区,最早于1961年在盆地中发现骨骼化石,杨钟健和周明镇(1962)研究之后认为属于兽脚类的虚骨龙类。此后不久,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对盆地内地层、古生物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962-1976年间,这一阶段以南方红层为主的研究在晚白垩世红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恐龙蛋、龟鳖类等脊椎动物化石,而在古近纪红层中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鳄类、龟鳖类等脊椎动物化石,这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在1976年11月24日至12月6日南雄召开的华南白垩纪-早第三纪“红层”现场会议予以总结。参加此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90多个单位,180余名代表。第二阶段从1983年开始,这一阶段主要针对盆地内发现的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地层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古地磁学、年代地层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研究,认为南雄盆地是我国乃至全球研究晚白垩世恐龙灭绝生物事件和晚白垩世与第三纪界线的重要地区之一。

自1962年,南雄首次发现恐龙蛋化石以来,截止目前南雄所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共计6蛋科、9蛋属16蛋种(如图),还有一些恐龙蛋化石未研究。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发现并记述的恐龙类包括兽脚类、蜥脚类、鸟脚类类等共计4属4种,龟鳖类1属1种,此外还有一些属于肉食龙类、虚骨龙类、结节龙类以及蜥蜴类的骨骼化石。南雄不仅是迄今世界上恐龙蛋化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且在保存质量上是世界上首屈一指。在南雄盆地中已采集有14个类群的恐龙蛋化石,约占世界已知类群的三分之一。为保护和研究南雄市的恐龙古生物化石,南雄市人民政府多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保护区,并建立专门机构,开展更详细的保护和研究。

南雄恐龙化石群遗迹是地质历史时期的宝贵自然遗产,保护区内的恐龙化石群集稀有性、典型性、自然性和系统完整性于一身,属于一种特殊环境条件下保存规模较大的古生物化石遗迹,在国内是少见的,在国际上有重大的影响和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能为国内外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研究全球晚白垩世末生物绝灭事件、地质灾变事件、全球性的地层划分和对比、生物进化、生态环境的演替、气候变化、恐龙家族的兴衰及绝灭等科学问题,提供多方面的证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广东始兴

始兴是举世闻名的“恐龙之乡”。

据中外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推测,在遥远的中生代,始兴这块土地曾是恐龙等古生物栖息繁衍的乐园,由于地壳的变异,这些庞然大物变成了镶嵌在岩层中的化石。这些化石在始兴分布密集,埋藏丰富,保存尚好。1986年春以来,仅在县城东北部浈江两岸长约20公里,宽约4公里的连绵起伏的小山丘上,就发现属晚白垩纪(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具有开发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点113处,其中恐龙骨骼化石点30多处,恐龙蛋化石点50多处,以及一批龟和鳄鱼化石点。近年进行了部分化石的暴露,获知两处属蜥龙类个体化石相当完整,其中一个体为3米,另一个体为8米,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始兴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尤以恐龙化石数量和种属多,保存完好为中外罕见。已发现的恐龙蛋化石有2—3枚至10多枚乃至30多枚一窝的,不但多枚堆聚在一起成窝出现的数量多,而且个体数量也多,目前已挖掘出200枚以上。已发现的恐龙蛋化石有椭圆形和圆形两种,大小各异。椭圆形蛋,呈灰黑色,有凸出的长条纹或蓖点纹,蛋的变异范围长径8—19厘米,其中有1窝多达18枚,呈放射状排列。圆形蛋,形状如铅球,表面光滑,褐红色,蛋的变异范围直径在7—13厘米之间,其中两窝为35枚和34枚,呈C形排列,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数量最多,保存较为完整的两窝恐龙蛋化石,近年发现的一枚圆形蛋直径达21厘米,其个体之大亦属国内罕见。

始兴白垩纪红层的新发现,轰动了中外古生物学界,一大批中外专家,学者纷纷前来考察研究。他们经实地考察后指出,始兴发现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对人类研究白垩纪的古地理,气候以及恐龙种群的灭绝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资料,称始兴是“史前研究的处女地”。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到始兴参观考察后,欣然为始兴写下“恐龙之乡”的题词。

该文章由作者:【王晓静】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