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用工短缺现象)

用工荒,也称为用工难,是指用工短缺现象。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当然也包括农民工一些权利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一些政策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得到落实。解决这些问题也是解决用工难的有效途径。用工荒是民工潮的一个反向运动,从经济领域看,它提醒我们: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时不我待;从社会生活领域看,它会把我们从“为了发展而发展”中解放出来,促进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认识,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发展、繁荣共享的社会环境。

简介

用工荒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却企业招不到人。它暴露了我国以前之政策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

出现原因

短短几十年里,中国建立了一个依托世界贸易、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支撑它的就是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劳动力优势。这种优势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口多的现实,另一方面也缘于国人易于满足、吃苦耐劳的民族特性,还有打工者对自身权益认识不足的原因。不管怎么说,靠着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再加上其他有利条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如今,这种模式遭受了挑战,用工荒也算是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一个回应。

虽然很多企业为找不到工人而着急,但我们应该更看重用工荒的必然性和它的积极意义。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用工荒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可以永远持续的神话,也将促使那些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改变在国内一味压榨本国劳动力、在国际上压缩自己利润空间的生产模式。同时,用工荒也会促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使得整个社会正视几十年大发展中被忽视了的人群的正当权益,正视不同群体之间巨大、不合理的收入差异。

中国的崛起不能只依赖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也不能只把自己变成世界的加工厂。用工荒是民工潮的一个反向运动,从经济领域看,它提醒我们: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时不我待;从社会生活领域看,它会把我们从“为了发展而发展”中解放出来,促进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认识,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发展、繁荣共享的社会环境。

消除方法

涨工资只是破解“用工荒”的第一步。破解“用工荒”并非只有涨工资一条路可走,敞开城市胸襟,树立居民人本意识,或许比涨工资更能留住人。

有媒体称,长期形成的企业的极端强势,工人的绝对弱势,这两者之间力量的的过于悬殊。关键还是要企业来做这件事。那就是放弃中国的劳动力都天经地义是廉价劳动力,对待他们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老观念,给他们比较合理的报酬;按照法律法规,让他们享有的基本的安全保障、福利待遇;在管理上真正体现出一种比较切实的人性化的做法,真正将他们当人,特别是当成企业不可或缺的成员看待与对待,努力建立一种让企业与员工能够同甘共苦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有一种家的归属感。

在破解今天面临的“缺工潮”,以及要避免将来再出现类似的问题,政府要出力,社会要伸手,但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企业的态度与动作。

反思

要破解“民工荒”,必须解决其背后反映出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出现“民工荒”,表面上看是工资待遇相对农民工要求过低所致。但其深层次原因是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只有通盘考虑,采取切实的措施,逐步解决这些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民工荒”。

春节过后,东西部开始打起了农民工的争夺战,在东部的上海,一些用工企业开着400辆长途大巴奔赴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门口去接农民工回来。而西部的重庆,当地的官员更是在春节期间有一项特殊的加班任务,就是设法把那些回家过年的农民工截留一部分,能留多少就留多少。

最新资讯

“老板被工人挑”折射年轻人就业观念转变。随着新一代打工人知识文化水平提高,打工不再是单纯卖苦力赚钱,他们更多考虑成长空间、就业环境、福利保障、兴趣爱好等。出现“用工荒”的企业大多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内容机械无味,上升空间有限,无法满足现代年轻人对工作的需求,自然被年轻人冷落。另一方面,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催生新的工作岗位,一些“90后”“00后”摒弃去工厂打工这种传统谋生方式,选择送外卖、当主播等新兴行业,既有工作自由度,又有可观收入保障,加剧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荒”现象。

受疫情影响,日本限制外国人入境,较依赖外国劳动力的日本农业因此面临用工短缺,旅游业也遭受重创。日本一家农业机构与旅游企业决定合作,让旅游业者到农场兼职,解决农业用工荒问题。

该文章由作者:【设计癖】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