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蛩虫(山蛩目山蛩科动物)

山蛩虫,也称"北京山蛩虫",体长而稍扁,长约35毫米,暗褐色,背面两侧和步肢赤黄色。躯干计二十节。第2-4节各有一对步肢,自5节开始各有两对。臭腺孔在第5、7、9、10、12、13、15-19节两侧。栖息潮湿耕地或石堆下、树木的背阴处,喜成群居,食腐殖质。也有伤害农作物的记录。

简介

属于马陆的一种。长度0.5~3.2cm,植食性种类,腐食性种类。英文名又称作plated millipedes,这个科的种不如其他千足虫那样圆,它们无眼,一般体色暗淡,体节的上部像横向延伸。多数种的很多包涵腺体,能产生有毒化学物质阻拦捕食者。

生活习性

同其他千足虫一样,雌性把卵产在土壤中制作的巢穴内。幼体在初期生活在土壤中,而大龄的幼体和成体在地表寻找食物。在北半球,见于林地落叶中,有的种见于洞穴内。一些在加利福尼亚分布的Motyxia属的种类发冷光。还有的山蛩虫种能在水下生活。

形态

体长圆形,长约120mm,宽约7mm,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从颈板到肛节约有体节54个,触角1对,长约5mm,其基部两侧各有50个单眼集结排成三角状,似复眼。第1节无步肢,第2-4节各有步肢1对,自第5节起至肛节,每节有步肢2对,各步肢6节,末端具爪,生殖肢由第7节步肢变成。自第6背板各各体节的两侧有臭腺孔。

毒性

山蛩虫没有毒。山蛩虫虽然无毒颚,但体节上有臭腺,能分泌一种有毒臭液,气味难闻,使得家禽和鸟类都不敢啄它,而且人类误食马陆会导致口唇过敏性水肿等。而且,山蛩虫的多数种的很多包涵腺体,能产生有毒化学物质阻拦捕食者。

山蛩虫不咬人,但触摸摆弄它时可分泌出能引起局部刺激的毒素,严重的可致明显的红斑、疱疹和坏死,应用大量肥皂和水清洗,但一定不要用酒精。若皮肤发生反应,局部可敷以皮质类固醇,眼部受伤者需立即淋洗,并应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或软膏。

采收和储藏

夏季捕捉,鲜用或晒干。

该文章由作者:【面面相】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