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chunMedicalCollege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ChangchunMedicalCollege),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吉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社区卫生服务培训基地、民政部紧急救援职业技能培训定点单位促进中心、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培训中心与基地。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36年,几经更名,1993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学校与长春市职工医科大学、长春市医学科学情报所合并,2007年与长春市直机关业余大学、长春市工业干部学校合并,组成新的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占地面积共计4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有校内实践基地9个,校外实习基地132个,教学科研设备总值6705万元;有8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24个专科专业;有教职工450人,其中专任教师314人,全日制在校生7514人。/n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原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始建于1936年,前身是私立吉林助产学校。学校创立之初,有两位特别赞助者,五位校董,十余名教职工。
1955年7月,学校由吉林市迁入长春市,地址:长春市朝阳区工农大路13号。
1958年5月1日,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学校升格为长春医学专科学校。
1968年10月,长春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长春市卫生学校革命委员会,长春市卫生学校这个校名一直沿用至1993年。
1978年,吉林省政府决定学校开始招收大学本科班。
1980年,教育部确定学校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1983年5月,全校大搬迁,在困难中重建。
1992年3月24日,通过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水平评估。
1993年11月5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恢复为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长春市职工医科大学
1954年,长春市卫生局技术干部业余学校创建。
1966年,长春市卫生局技术干部业余学校停办。
1978年,长春市卫生局技术干部业余学校复校。
1979年,长春市卫生局技术干部业余学校升格为长春卫生业余医科大学。
1982年,长春卫生业余医科大学更名为长春职工医科大学,长春市医学科学情报所并入长春职工医科大学。
长春市直机关业余大学
1982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复,长春市直机关业余大学正式成为一所以文科为主,学制4年的专科业余大学。
合并组建
2001年,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长春市职工医科大学、长春市医学科学情报所合并。
2004年5月,长春市卫生局同意将长春市铁路医院、长春第二医院作为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2007年,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长春市直机关业余大学、长春市工业干部学校合并,组成新的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被吉林省教育厅确定为示范专科学校,被长春市政府评为模范集体。
2012年6月,吉林省教育厅将学校确定为全省首家“大学生生命教育暨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2021年6月,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成立医学技术学部、健康学部。
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450人,其中专任教师314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126人,占40.13%;中级职称教师113人,占35.99%。教职工中博士研究生15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博士研究生13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4.14%;硕士研究生208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66.24%。校具有双师素质156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教师141人,占专任教师44.9%。培育国家首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市级名师工作室3个;培养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1人、长白山技能名师2人、省科研春苗人才2人、省拔尖创新人才1人、省新世纪科学技术人才1人。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护理专业教学团队
吉林省级教学名师:李淑慧
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王春梅)、中医专业教学团队(许兆亮)、口腔专业教学团队(施艳娟)、护理专业教学团队(袁兆新)
院系设置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共有8个二级教学单位,1所直属附属医院,开设24个专科专业,含医药卫生、生物与化工、食品药品与粮食三个专业大类。
直属附属医院: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一级甲等)
系部 | 专业 |
临床医学部 |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疗美容技术、眼视光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营养、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预防医学、卫生信息管理、中医养生保健 |
护理学院 | 普通护理、涉外护理、护理类(中外合作办学,护理)、助产 |
药品食品学院 | 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药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5年1月,学校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3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吉林省示范专业6个,吉林省特色专业(群)3个,吉林省品牌专业(群)2个。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教育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优秀课程7门,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
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临床医学、药学、康复治疗技术
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药物制剂技术
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试点单位:临床医学
吉林省特色专业(群):临床医学专业群、护理专业群、药学专业群
吉林省示范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疗美容技术、药学、护理、生物技术及应用
吉林省品牌专业(群):临床医学、护理
长春市示范专业:护理
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康复专业实训基地、护理专业实训基地
2009年,学校教师刘伟的《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研究》获得第六届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张明淑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和刘淑文的《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培养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和实践》获得第六届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级别 | 课程名称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护理评估技术 |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 | |
教育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 | 社区护理技术 |
病理与临床应用 | |
省级精品课程 | 组织胚胎学 |
护理基础技术 | |
临床基本技能 | |
病理学 | |
诊断学 | |
生物工程综合实训 |
课程名称 | 系部 | 立项时间 |
妇产科学 | 医学系 | 2008.11 |
口腔修复学 | 医学系 | 2010.12 |
美容药物学 | 医学系 | 2009.12 |
外科学 | 医学系 | 2012.12 |
预防医学 | 医学系 | 2012.12 |
针灸学 | 医学系 | 2011.12 |
中医诊断学 | 医学系 | 2011.12 |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1月,学校有5个校级科研机构。
校级科研机构:卫生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生命教育研究与推广中心、护理学研究所、药物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康复应用技术与老年看护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4年,学校教师共参与编辑教材20部,开展了《“校企院”联合培养在我校药学类专业中的应用研究》、《药学类专业工学结合有效模式的实践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发表了《药学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对策》、《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研究》等相关论文。
截至2015年1月,临床医学部教师主编副主编教材20余部,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发表省级以上论文100余篇,护理系教师主编和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23部,在研教科研项目33项,发表国家级论文50余篇。
2008年,学校教师杜鹃的《AQP-2在1型糖尿病肾功能改变早期的表达及临床应用研究》获得长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赵丹妮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获得吉林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1月,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41万余册。
合作交流
2020年,经过吉林省教育厅批准,学校分别与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了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眼视光技术专业,与舒兰市职业高级中学校开展了护理专业,与敦化市职业教育中心开展了眼视光技术专业中职—高职衔接项目。学校于2020年成为吉林省医疗护理员(师资)培训实践基地以及职业技能大赛健康照护项目吉林省培训基地,2020年承接长春市卫健委医养结合与失能老人评估项目、吉林省首届医疗护理员师资培训班、长春市医疗护理员(养老)“种子计划”师资培训班及吉林省技能人才(养老护理员)第三方评价试点工作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徽
校徽主色调为蓝色,雕塑为本色。
校徽各部分及色调的寓意:翻开的书平放在下部,书是知识的象征,寓意着知识是学校发展的源泉,也是托起生命和文化的基石;翻开的书又表示知识的大门永远向师生敞开,和师生对知识的渴求;同时,又温馨地提示,书是全校师生最忠实的良师和益友。
背景竖立的盾牌:盾牌是抵挡外侵的武器,有防护抵御的作用。寓意着学校要肩负起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教育师生用高尚的道德抵御不正之风侵蚀的责任。也预示着学校是师生的坚强后盾。
前景DNA雕塑:DNA雕塑尖部凸出盾牌上沿,表示学校的各项工作不能墨守陈规,要冲破传统束缚,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奋发向上,脱颖而出,形成我校自己的特色,就象遗传基因通过DNA复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蓝色寓意青春、敏锐、朝气、正派,象征学校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精神文化
校训
释义:“医道天德”语出元代王好古《此事难知·序》“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
“医道”,是从医之道、生命之道,是通于自然与社会之道,是天地人和通的生生之道。战国·《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说明了这种道是广阔恢宏的。“天德”指天地包容万物、滋养万物,对万物普同一等,却不计回报之德。
将“医道天德”作为校训,强调医学院校的师生都应该具有与天地长养万物不求回报的大公无私相一致的德行。/n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叶春民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袁兆新 |
党委副书记 | 陈贵锋 |
党委委员、副校长 | 赵欣、李银山 |
副校长 | 孙莹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 赵春城 |
该文章由作者:【能量守恒】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