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汉语汉字)

析(拼音:xī)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用斧子伐木,本义指劈开木头,引申指分开、离散。由分开引申表示对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

析(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会意字。“析”的古字形描绘的是一辐古人挥动斧子砍伐树木的情景图。商代金文作字形1,左边是“木”,右部像手持斧砍向大树。可见“析”的本义是将树木砍断。甲骨文作字形2,省去手形,又用较常见的“斤”字替代了像斧形的部分(斧、斤是同类的工具)。西周文字构型与甲骨文相同,表示斧子的“斤”字形稍有变化。

春秋文字(字形4)“木”旁讹为“禾”。战国文字(字形5)承袭商周文字,从木、从斤,为秦汉及后世文字所本。字形6“斤”旁上部弯曲,为秦代隶书或体及《说文》小篆所本;字形7改从“木”为从“片”(像破开之半木形),取意相同,为汉代隶书或体所本。受这种写法的影响,汉代隶书中还出现了从“木”从“片”的俗体。

由于“析”有将木头分开的意思,所以就引申为分开、分析、分解、分散等意思。如陶渊明《移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现代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动词

劈开,剖开。

分开;分散。

解,解除。

解释;辨别。

名词

古地名。春秋时为楚邑,故地在今河南省西峡县境。

(Xī) 姓氏用字。

形容词

通“皙”,白色。

名词

草名。形似燕麦。

非语素字

【脾析】牛羊的重瓣胃。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木部】先激切(xī)

破木也,一曰折①也。从木②从斤。

〖注释〗①折:直破叫析,横破叫折。②“从木”句: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谓以斤(斧头)分木为析也。”

说文解字注

破木也。

段注:斯下云析也。柀下云一曰析也。《诗》多言析薪。

一曰折也。

段注:以斤破木,以斤断艸,其义一也。《魏都赋》注引《说文》:析,量也。与今本异。

从木。从斤。

段注:先激切,十六部。

广韵

先击切,入锡心 ‖析声锡部(xī)

析,分也。字从木、斤,破木也。又《尔雅》曰:“析木谓之津。”注云:“即汉津也。”亦姓,《风俗通》云:“齐大夫析归父。”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析 ·康熙笔画:8 ·部外笔画:4

古文:?

《唐韵》先击切。《集韵》《韵会》先的切。《正韵》思积切,并音锡。《说文》:破木也。《诗·齐风》:析薪如之何,非斧不克。一曰折也。

又分也。《书·尧典》:厥民析。《孔安国传》:丁壮就功,老弱分析也。

又剖析。晋·陶潜《移居》诗:疑义相与析。

又《史记·律书》:寅曰析木。

又国名。《书·禹贡》:崐崘析支渠搜。

又地名。析城,属冀州。

又邑名。《左传·僖二十五年》:秦取析矣。

又《尸子》:虹蜺为析翳。

又《类篇》相支切,音斯。《周礼·天官·醢人》:馈食之豆脾析。

又草名。张揖曰:析似燕麦。

又平声。《唐韵》息黎切。《史记·五帝纪》:析支、渠搜。《索隐》:作鲜支、渠搜。鲜析音相近,古读鲜为斯。

又息例切,音近赐。《后汉·西羌传》:滨于赐支。注: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

字形书法

【规范提示】“木”的末笔捺改点。

【写法】“木”窄“斤”宽,顶部“木”高,底部“斤”低。“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斤”,平撇起笔低于左旁;竖撇与平撇相接于竖中线,撇尖伸向“木”下侧;横笔写在横中线上侧。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s

iek

王力系统

s

iek

董同龢系统

s

iek

周法高系统

s

ek

李方桂系统

s

ik

西汉

东汉

iek

iek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s

iek

拟音/王力系统

s

iek

拟音/董同龢系统

s

iek

拟音/周法高系统

s

iɛk

拟音/李方桂系统

s

iek

拟音/陈新雄系统

s

iek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韵系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入声

二十三锡

开口呼

全清

先击切

siek

集韵

平声

五支

开口呼

次清

相支切

siɛ

入声

二十三锡

开口呼

次清

先约(的)切

sɛk

韵略

入声

先的切

增韵

平声

息移切

入声

先的切

中州音韵

平声

支思

僧兹切

入声作上声

齐微

丧挤切

洪武正韵

平声

二支

全清

相咨切

sie

入声

七陌

全清

思积切

siək

该文章由作者:【沃特碧】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