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汉语汉字)

渔(拼音:y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用手捕鱼,或像水中游鱼,或像以网捕鱼,或像手持鱼竿钓鱼。“渔”的本义就是捕鱼,引申指谋取不该得到的东西。

渔(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会意字。人们常用的捕鱼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下水徒手捉鱼,二是垂竿而钓,三是张网捕鱼,而上述捕鱼之法在古文字资料中都可得到印证,其证据就集中在“渔”字上。

徒手捉鱼,这在古金文中表现最为突出。商周金文即作两手抓鱼之状,如图3。完全是写实的会意字。“鱼”的写法如同绘画,不仅首尾像,连鱼鳞和鳍都表现得很详尽。西周穆王时的遹簋有“乎(呼)渔于大池”之语,“渔”字又从“水”,作双手在水中捕鱼之状(图A)。石鼓文“渔”写作图4,与遹簋之“渔”相似,只是双手减省为一手而已。

垂竿而钓,甲骨文表现为图B、图C,就像一幅垂钓的画面。由于刀刻的关系,鱼的形状不像金文的鱼形写实,但寥寥几笔,也都刻画出了鱼的轮廓,富有美感。其中图C鱼口与钓竿上的绳子尚有一点距离,这不是锲刻者的疏忽大意,而是表示游鱼即将食饵上钩。图B作鱼已上钩,渔者用力收竿将鱼钓出之状。“善钓者出鱼十仞之下,饵香也。”钓鱼,饵是很重要的,但在字形上却无法反映出来,只能略去。因为文字毕竟是文字,不是图画。

张网捕鱼。这也可在甲骨文里找到佐证。甲骨文另有“渔”字即作以网网鱼之状。如图D,其双手张网之状惟妙惟肖。

就“渔”字而论,上述诸种形体都是“渔”的异体字。是太古时代先民们的渔猎生活在文字上的遗迹,是古史存之于文字的明证。古人靠这些方法在江河湖泊中捕取鱼类,始则为了生活,继则为了享其美味,改善生活。

甲骨文的“渔”字除了上引垂钓、张网二形外,更多的是作水中有鱼之形。例如图1、图2。字形有繁有简,繁者从四鱼二水,简者一鱼一水,水或在左或在右,或有水滴或无之,鱼形也是有简有繁。面对这些水中之鱼,似乎可有两种解释:一是“临渊”所羡水中之鱼,可渔而取之者。二是已经捕得而蓄养在船舱里的鱼,准备随时取用的。如是后者,则这方法也够古老的了。商代的渔船有无这类设施,也很难说。如断言其无,则这些“渔”字只能是鱼游水中待人捕取之意了。

甲骨文从水从鱼的渔,不见于金文,而《说文解字》所列古文(图5)、篆文(图6)却与之遥相呼应。许慎的解释是:“捕(段玉裁改作搏)鱼也。从?从水。渔,篆文,从鱼。”段注:“必从?者,捕鱼则非一鱼也。?水者,鱼之惊透于水也。”段玉裁此言亦属望文生义。甲骨从二水四鱼。“古文”从水从二鱼,原意可能是显示捕获之多,也为了好看。但写起来毕竟太麻烦,为求简便,乃以一水一鱼示意。小篆字形,左边是水,右边是鱼,但鱼尾变成了“火”字。汉隶字形在秦篆的基础上把“水”变成“氵”,把“火”字变成“灬”。现代汉字简化时“灬”简写作一横。

“渔”的本义从上文分析不难得出,表示打鱼、捕鱼。稍稍引申,“渔”又有夺取之义。语词中有渔食、渔夺、渔色、渔利、侵渔等语,皆属贬义。但“渔”本身毕竟是重要的生产活动,事关国计民生,故一向受人重视。《周礼·天官》即有“䱷人”一职(䱷,即渔),负责供给王室膳食、祭祀、宴客所需的各种干、鲜鱼类,并掌管渔政、收取渔税。打鱼的对象是鱼,打鱼的人也称为“渔”,例如“渔翁”“渔夫”等。

现代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动词

捕鱼。

谋取(不应得的东西)。

侵略;掠夺。

泛指寻觅。

名词

古水名。约当在今北京市密云县南。

捕鱼的人。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一下】【?部】语居切(yú)

(?)捕鱼也。从?从水。

渔,篆文?从鱼(?)。

说文解字注

(?)搏鱼也。搏,旧作“捕”,今正。搏,索持也。汉人用搏字多如此。捕鱼字,古多作鱼,如《周礼·䱷人》本作“鱼”。此与取鼈者曰“鼈人”,取兽者曰“兽人”同也。《左传》:“公将如棠观鱼者。”鱼者,谓捕鱼者也。《吕氏春秋》《淮南鸿烈》高注每云:“渔读如论语之语”、“读如相语之语”,寻其文义皆由本文作鱼,故为读若,以别诸水虫。《周礼·音义》:“?本作鱼,又音御。”“御”音,即高氏之“语”音也。然则古文本作鱼,作?,?其籀文乎,至小篆则?为渔矣。《周礼》当从古作“鱼人”,作“䰻”者次之。作“䱷”者,非也。

从?水。必从?者,捕鱼则非一鱼也。?水者,鱼之惊透於水也。语居切,五部。

渔,篆文?,从鱼。后篆文者,亦先“二(上的异体字)”后“上”之例也。

广韵

语居切,平鱼疑‖鱼声鱼部(yú)

渔,《说文》云:“捕鱼也。”《尸子》曰:“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也。”又水名,在渔阳。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渔·康熙笔画:15·部外笔画:11。

(yú)《唐韵》语居切。《集韵》《韵会》《正韵》牛居切,并音鱼。《说文》:捕鱼也。《易·系辞》:以佃以渔。

又侵取无择曰渔。《礼·坊记》:诸侯不下渔色。注:渔色,取象捕鱼,然中网取之,是无所择。又或作。《周礼·天官》:人掌以时。

又水名,在渔阳。《水经注》:渔水,出县东南。

又姓,宋渔仲脩。

(yù)又《集韵》《正韵》并牛据切,音御。义同。

《韵会》:本作?。徐曰:从二鱼,鱼多也。篆文从省。

字形书法

“氵”窄“鱼”宽,顶部“氵”低,底部左右旁齐平。“氵”,第二点偏左,在横中线。“鱼”,撇斜跨竖中线,“田”上宽下窄,首笔竖在竖中线左侧,㇕(横折)的横段在横中线上侧,长横从“氵”下侧起笔,两端超出上部。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ŋ

i̯o

王力系统

ŋ

ǐa

董同龢系统

ŋ

jaɡ

周法高系统

ŋ

jaɣ

李方桂系统

ng

jag

西汉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鱼虞模

jo

北魏后期北齐

鱼虞模

jo

齐梁陈北周隋

jwo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ŋ

i̯wo

拟音/王力系统

ŋ

ǐo

拟音/董同龢系统

ŋ

jo

拟音/周法高系统

ŋ

io

拟音/李方桂系统

ng

jwo

拟音/陈新雄系统

ŋ

ǐo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上平九鱼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语居切

ŋjo

集韵

平声

上平九鱼

合口呼

三等

次浊

牛居切

ŋiɔ

去声

九御

合口呼

三等

次浊

牛据切

ŋiɔ

礼部韵略

平声

牛居切

增韵

平声

牛居切

去声

牛据切

中原音韵

阳平

鱼模

撮口呼

全清

iu

中州音韵

平声

鱼模

移居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四鱼

次浊

牛居切

ŋy

去声

四御

次浊

鱼据切

ŋy

分韵撮要

阳平

第四诸主著

该文章由作者:【芝麻人】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