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学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位于素有“春城”之称昆明市的北郊黑龙潭风景区,创建于1938年。该所经过近七十年的学科积累,现已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植物学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学科研机构)

概况

我国老一辈植物学家胡先骕、严楚江、郑万钧、汪发缵、俞德浚、蔡希陶、陈封怀和吴征镒先生等曾先后在这里任职。本所设有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室(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民族植物学实验室)和植物园(昆明和丽江),以及依托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的植物种质资源和基因组学研究中心。

基础设施

研究所拥有多种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和药物化学研究相关的大中型现代仪器设备,包括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高通量测序仪、遗传分析系统、蛋白质双向电泳系统、定量PCR仪、大型人工气候箱群、高速和超高速离心机、低温和超低温贮藏系统、大型温室体系、百万和千万分之一天平、400兆和500兆超导核磁共振仪、高分辨质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标本馆收藏植物标本120多万份,图书馆藏书27万册。新建成的种质资源库、综合科研楼、图书馆和网络信息中心、物业中心楼、文化广场及新改造的植物标本馆、植物化学楼(华立楼)和两幢研究生公寓为研究所全面开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后勤服务。

工作人员情况

研究所在职的科研和管理人员有254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6人,副高及以上研究人员60余人。研究所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1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植物学、药物化学2个博士学位点,和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以及药物化学等4个硕士学位点。有博士生导师25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31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39人。

战略目标和定位

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中科院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植物园为基本研究单元与科学平台,立足云南和我国西南,面向东南亚和喜马拉雅地区,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瞄准国际现代植物科学前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前沿,加强原始性科学创新,加强战略高技术创新,为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持续利用与保护、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跨越式的重大贡献。到2010年,将我所建设成为具有当代植物科学研究体系,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特色鲜明、立足于国际化竞争的国立研究所,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高级生物学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基地,以及天然药物和花卉产业化的孵化基地。

学科布局和方向

根据研究所的研究积累、学科布局和创新目标,将生物地理学、植物化学、植物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作为三个创新重点领域。把分子生物地理学及植物系统演化和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学意义作为基础研究的重点,把天然活性物质、创新药物和野生花卉资源及新品种选育作为实现知识转移和产业化发展的两个重点方向。主要开展以植物生物地理学和分子进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植物进化生物学;以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学意义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植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以模式植物基因组提供的手段和信息进行的以野生植物基因资源研究为主要方向的植物基因组学;以及以植物迁地保护为主要方向的保育生物学开展原创性的研究。在生物地理学、植物化学和新药研究、植物进化与比较功能基因组学和保育生物学的研究方面,形成新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格局,成为国际上在植物多样性、植物资源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机构,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批原创性的成果,为国家和东南亚、喜马拉雅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重大贡献。

单位特色

昆明植物所已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科技信息、仪器分析测试、标本馆、种质资源库以及植物园等重要科技支撑条件。设有“两室一园一库”(即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室、植物化学研究室、植物园和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拥有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与世界混农林业研究中心共建“国际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与英国爱丁堡植物园共建“保护生物学联合实验室”、与著名国际化妆品公司Mary Kay共建“个人护理品联合实验室”。种质资源库已收集保存野生植物种质资源12000余份,植物标本馆藏有种子植物、孢子植物标本120余万份。目前,研究所的工作总目标是围绕四大学科领域,即植物进化生物学、植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植物基因组学以及保育生物学等方面开展原创性的研究,形成新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格局,成为国际上在植物多样性、植物资源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机构,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在新药研发方面,主要是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民间民族利用药用植物的经验,开展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系统、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天然药物和民族药物开发研究。迄今为止,先后有50余项应用性成果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其中,包括天麻素、宫血宁、草乌甲素、神衰果素片、青阳参片、鞘蕊苏口服液等新药,这些成果在云南、四川、河南、贵州等省的二十多家药厂得以应用生产,年均产值达数十亿余元。而且,抗艾滋病新药“复方SH”已经转让,抗心血管疾病新药“灯盏细辛酚注射液”完成三期临床研究,抗早老性痴呆一类新药“芬克罗酮”完成一期临床研究,一类中药材及二类新药“CHY胶囊”完成临床前研究。在花卉新品种研制方面,主要开展野生花卉资源的遗传背景、繁育机制、生态生理和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选育和花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研究所先后选育出42种有自主知识产权、地方特色的花卉新品种,并完成新品种注册登记,完成具有云南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角蒿、地涌金莲、滇丁香等6个品种的繁殖技术,有8个植物新品种获得国家正式登记和批准。此外,研究所以花卉技术参股企业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上市,是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发工作中的一个成功范例,也是研究所科技工作面向当地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有力见证。

现任领导

所长李德铢

副所长孙航

副所长刘吉开

副所长甘烦远

历任领导

胡先驌所长

胡先驌所长

蔡希陶主任(1950-1958)

吴征镒所长(1958-1983)

周俊所长(1983-1990)

孙汉董所长(1990-1995) 

许再富所长(1995-1997) 

郝小江所长(1997-2005) 

学术委员会

主 任

孙汉董(院士)

成 员

陈进(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龚洵、管开云、郝小江、胡虹、李德铢、李唯奇、刘吉开、刘培贵、龙春林、彭华、邱明华、孙航、谭宁华 许建初、杨永平、杨祝良、张长芹、周浙昆、朱华结、张克勤(云南大学)、张亚平(院士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壮鑫(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朱有勇(云南农业大学) 

学位委员会

主席

李德铢

成员

郝小江  李唯奇  刘吉开  刘培贵  孙汉董(院士)  孙  航  杨永平  周浙昆  

组织机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有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昆明植物园、丽江高山植物园和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等研究部门,以及与世界混农林业研究中心共建的“国际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与英国爱丁堡植物园共建的“保护生物学联合实验室”、与著名国际化妆品公司Mary Kay共建的“个人护理品联合实验室”等,还设有科技信息中心、仪器分析测试中心、标本馆、种质保藏中心、园林园艺中心等具有先进水平的重要科技支撑条件 

科研队伍

院士专家

吴征镒 周俊 孙汉董 

百人计划

刘吉开 郝小江 李德铢 朱华结 杨祝良 李唯奇 高立志 孙航 谭宁华 罗怀容 李艳 郭振华 胡向阳 夏成峰 黎胜红杨玉荣 熊文勇 秦红波

杰出青年

郝小江 李德铢 刘吉开 杨祝良 孙航 谭宁华 陈纪军 

研究员

吴征镒 周俊 孙汉董 李德铢 孙航 刘吉开 甘烦远   郝小江 周浙昆 孙卫邦 谭宁华 赵勤实 彭华 李唯奇 高立志 刘培贵 龙春林 王红 许建初 杨永平 杨祝良 陈纪军 程永现 李艳 黎胜红 梁惠玲 罗晓东 罗怀容 邱明华 杨玉荣 

获奖情况

获奖时间 :  获奖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获奖类别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获奖名称 获奖类别 获奖等级 

2008-12-30 中国苔藓植物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08-12-30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类 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云南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2008-12-30 我国竹亚科重要类群的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云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2008-12-30 有机合成与药物化学中的(量子)计算化学研究 云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08-12-30 葫芦科药用植物活性化学成分研究 云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08-12-30 滇产生物中萜类、酚类和甾体皂甙的抗肿瘤和心血管活性 云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07-12-30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7-12-30 高等真菌资源药物的化学基础研究 云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2007-12-30 云南部分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及濒危机制研究 云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2007-12-30 云南省贸易真菌资源普查及奶浆菌人工保育增产示范 云南省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7-12-30 抗艾滋病药物复方SH的研制 云南省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6-12-30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类 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云南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2006-12-30 重要天然产物植物环肽的系统化学研究 云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2006-12-30 天南星科芋属植物的种质资源与分类学研究 云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该文章由作者:【程杰】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