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销:zhìxiāo,滞销是指市场的产品上因为一些原因不受消费者欢迎而导致销售速度极慢。其特征为:购买量为零;售价等于或低于成本;简单再生产难以为继;
【拼音】
zhì xiāo/n
【解释】
(货物)不易售出;销路不畅。
特征
购买量为零
这是显见特征。从企业商品周转快慢程度看,周转快者为畅销;周转慢者为平销;无周转者就为滞销。而无周转是购买量为零所致。因此,购买量为零是滞销的首要特征。
售价等于或低于成本
从售价与成本的对比关系看,购买量为零大体上有三种情况:盈利价(高于成本的售价);成本价(等于成本的售价);亏本价(低于成本的售价)。由盈利价引起的购买量为零,通常不称之为滞销。因此时降价仍可促销,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唯有由成本价或亏本价引起的购买量为零,才被称之为滞销。
简单再生产难以为继
其它条件不变,企业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企业体内资金的正常自周转,而不靠体外资金的注入。这就要求至少能按成本价完成全部商品的正常周转,以不断补充简单再生产所需的体内自周转资金。当商品不能按成本价销售出去时,简单再生产也就难以为继了。购买量为零是滞销的表象性特征:按成本价或亏本价销售是滞销的条件性特征;而简单再生产难以为继是滞销的结果性特征。具有这三个特征的销售状态,就是滞销。
滞销的原因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呈现两种基本态势:紧和松。紧,即社会总需求缩小,表现为微观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缩减;松,即社会总需求扩张,表现为微观消费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的扩增。这两种态势最终都会产生两种经济后果:
(1)消费者需求移位
紧态势时,消费者需求从高质高成本商品移位到低质低成本商品,从而导致部分高质高成本商品转入滞销状态;松态势时,消费者需求又从低质低成本商品移位到高质高成本商品,从而导致部分低质低成本商品陷入滞销。
(2)市场容量缩扩
紧态势时,消费者对同类同质商品的消费减少,该类商品的市场容量相应缩小,从而导致部分商品过剩而变为滞销。松态势时,则发生与紧态势完全相反的经济效应。
目前,部分商品滞销,是一些企业无视和违反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规律的后果。当市场景气时,企业盲目上规模,靠负债急骤扩大生产能力,在短时期内商品就达到市场饱和。而在商品达到市场饱和以后,仍以不断举债来维持原有生产能力,结果人为造成大量商品积压和滞销。在市场不景气时,没有立足现实的目标市场和选择正确的市场发展战略,盲目上档次,结果同样会招致产品积压、商品滞销。
过度竞争
在同质商品的市场上,生产能力超出市场容量,并且生产能力又被众多一定规模的企业所分割,必然会产生过度竞争。
在一定时期内,同质商品的市场容量是有限的。产品异样化并不导致市场容量的扩大,只会改变市场份额在企业之间分配。因此,在同质市场内,企业过多而且由各企业的生产能力形成的总体生产能力超过市场容量时,必然有部分商品不被市场所吸纳而变成滞销品,即使各企业广泛推行产品异样化策略,也不能改变这一局面。
目前,我国过度竞争情况严重。当某一商品有利可图时,众多企业纷纷聚集到同一市场内。在相当短的时期内,生产能力急剧膨涨,以致造成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不少商品滞销由此造成。例如,浙江省永康市不锈钢保温杯生产的兴衰起伏过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商品营销因素组合不当
众所周知,产品组合、价格组合、分销组合和促销组合等形成商品营销组合因素。同质商品,可有多种营销因素组合。不同的营销因素组合则会产生不同的市场效应:畅销、平销和滞销。
商品营销因素组合的唯一依据不言而喻是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并且衡量某种营销因素组合当与不当的唯一标准也是消费者需求,即是否符合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需求。符合,则当;不符合,则不当。
不当的商品营销因素组合,其商品已不符合消费者需求。不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消费者不能或不会去买,滞销也就在所必然了。应当指出的,分销组合不当和促销组合不当,导致商品和消费者需求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错位,这当然包含在商品不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本义之中。
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的商品营销因素组合不当,集中表现在“偏因素”上。所谓“偏因素”,是指企业只重某一营销组合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与之恰当组合。如重视了广告宣传而忽略了质量和其他因素与之恰当组合。“广告效应”产生了虚假的饥饿市场。企业受此误导,则迅速负债形成庞大生产能力。然而,其好景不长,由广告制造出来的虚假市场则很快地被化为泡影。在这种情况下,已经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便以滞销而告终。
所以产生“偏因素”,在于盲目仿效。别的企业搞高价商品,我的企业也搞高价商品;别的企业推行“十点利”,我的企业也推行“十点利”,根本不顾本企业商品的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需求。这种实例不胜枚举。从营销学上分析,不同质的商品,其目标市场不同,商品营销因素组合也就不同;即使同质商品的不同企业,面对同一的目标市场,也应当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进行营销因素的恰当组合。盲目仿效,盲目跟阵,商品岂能不滞销?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消费者需求变化表现为需求质变和需求量变。需求质质就是消费者偏好的改变。有两种形式:部分质变和全部质变。部分质变,是在消费者的基本偏好面不变的情况下,部分偏好面的改变;全部质变,是消费者基本偏好面的改变。需求量变,是指消费者对同质商品需求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消费者需求随时空条件而变化,包括空间上的变化和时间上的变化。
需求质变可引起需求量变。即需求部分质变,导致原质商品需求数量减少;需求全部质变,则导致原质商品需求数量减至为零。若商品不随需求质变而对构成商品的要素作相应的改组,那么滞销面就将会逐渐扩大,而一旦需求全部质变,则原质商品也就会全面发生滞销。
然而,有些企业经营者并不完全懂得上述道理。面对消费者需求变化,仍一味大规模生产同一“面孔”的商品,不实行多品种化,不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从而使其商品滞销面愈来愈大。
解决方法
化零为整
此策略指将类别相同、功能相近的商品组合为一个整体销售。安徽一家生产文房四宝的老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笔、墨、纸、砚的销售分别下降,造成了大量积压。于是该厂在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决定将笔、墨、纸、砚外加印泥、印石放在一起,装在古色古香的礼品盒中捆绑销售,吸引了广大书画爱好者,结果销量大增。同样是这些商品,只是“化整为零”了,效果就大不一样。又如一家香巾纸厂,原来只生产单一的香巾纸,商品滞销,当他们将香巾纸、卫生筷、牙签、口香糖等一起包装销售时,商品供不应求。
化整为零
在集贸市场上,常常看到一条鱼被分割成几块出售。这对于处理滞销商品很有启示。有些商品作为一个整体是滞销积压商品,把整体商品的某些部位、零件或一部分分割开来,单独销售,反而比较好销。比如,滞销积压的老式开水瓶可能很少有人问津,就可以把瓶胆拆下来单独卖。积压的过时家电也可以分解为一个个的零配件出售。在上海,我看到有商店将整卷的保险丝分成若干小段出售,既方便顾客,又比较好销。
易地销售
由于各地消费习惯、经济状况各不相同,有些商品在这个地方市场销路不好,并不意味着在其他地方销路也不好。如中国内地的红木家具在香港市场上不是很畅销,原因是香港人住房面积小,喜欢少占地的家具;而在西欧则不同,红木产品大行其道,因为西欧人住房宽敞,不在乎占地多少。又如湖南有家铸造厂生产的井盖在港、台市场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销售每况愈下。该厂没有硬撑或盲目转产而是设法易地移位,果然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找到了新的市场。
缺点逆用
此法是指故意夸大滞销产品的既有缺点,以达到物极必反的效果,使之成为滞销产品的畅销特点。比如天津毛纺厂生产的一种呢料,因原料成份的不同,着色不一,常常出现白点,销路始终难以打开,后来,设计人员灵机一动,来了个缺点逆用,一反常态,变消灭白点为扩大白点,制作出了一种雪花呢新产品,投放市场后,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销售旋风,厂方赚了个盆满钵满。
欲取先予
邯郸市新雅妇幼用品公司产品曾一度积压,商场不愿经销他们的“舒尔美”卫生巾,他们就送给售货员试用,得到售货员的肯定之后,他们又大胆地把每包成本从1.1元降到0.7元,让商场赊销、代销,还允许顾客在试用后付款,为此,公司付出了70万元的代价,但却扩大了影响、拓展了市场。该公司已成为全国同行业的明星企业。
以物易物
辽宁省岫岩县劳子沟供销社有段时间曾积压17吨面粉,他们根据该地大豆多的特点,贴出广告,每公斤大豆换一公斤面粉,很快引来当地群众将面粉换光。然后他们将大豆运到外地按此法换大米回来销售,不仅解决了面粉的积压问题而且还赚了一笔不小的钱。
赠物促销
无锡某厂生产的一种珍珠霜因滞销而成了积压品。后来,该厂使出一计:在每瓶珍珠霜内放一颗精美的珍珠,这样,消费者在购买多瓶以后,就可将收集的珍珠串成一条别致的珍珠项链。此招甚灵,昔日积压的珍珠霜成了畅销货。
该文章由作者:【寻心】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