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汉语汉字)

振(拼音:zhèn),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时期。本义是救助。引申为救济,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赈”。一说本义是振动、抖动。《说文·手部》:“一曰奋也。”由此引申为奋起、振作,一般用于抽象意义中,又引申为整顿。

振(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形声字。“振”字始见于战国时期,左部是“手”,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声符为“臣”(甲组图2)或“辰”(甲组图1)。自小篆以后,声符统一为“辰”(甲组图3)。本义是救助。

也有人认为,乙组图A和B的字形,就是最早的“振”字。这两个字见于金文中,隶定写作“辰”。其字形像某种昆虫的幼虫,它的身体会一伸一缩不断地振动,有奋力挣扎和振摇之意,是为“振”的初文。后来因为“辰”被借作十二地支、十二时辰的第五位,先民便另造一个以“辰”表音、以“手”表意的形声字“振”,以表示振作、奋起、摇动等意思。

在汉代印章中(甲组图4-7),“振”字体多近小篆(甲组图3;乙组图E),但形体上略有变化,主要表现在“辰”字上。到汉隶碑刻中,手部趋于一致,“辰”旁形体上略有区别,但也渐趋一致。

现代释义

读音

语法属性

释义

zhèn

动词

〈文言〉救济(灾民);后作“赈”。

〈文言〉挽救;救援。

〈文言〉发放;开放。

奋起;振作。

〈文言〉扬起;显扬。

〈文言〉引申为助长。

〈文言〉拂拭。

抖动;挥动;摇动。

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

〈文言〉整顿;整理。

〈文言〉收取;约束。

〈文言〉止;终止。

〈文言〉击;敲打。

〈文言〉称,适合。

〈文言〉通“震”。震惊;震动。

形容词

〈文言〉极;远。

名词

〈文言〉通“侲”。幼童。

zhēn

非语素字

见例词。

zhěn

名词

〈文言〉通“袗”。 单衣。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章刃切(zhèn)

振①,举救也。从手,辰声。一曰奋②也。

〖注释〗振:①邵瑛《群经正字》:“此即俗赈济之本字。诸史籍所云‘振给’、‘振贷’,其义皆同,尽当为振字。今人之作文书者,以其事涉货财,辄改振为赈。”按:《说文·贝部》:“赈,富也。”②奋: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此义与上义反,谓自能振讯(迅疾),不恃人举救者也。”

说文解字注

举救之也。

注:之字依《韵会》补。诸史籍所云振给,振貣是其义也,凡振济当作此字。俗作赈,非也。匡谬正俗言之详矣。

从手,辰声。

注:章刃切。十三部。

一曰奋也。

注:此义则与震略同。《采?》传曰:入曰振旅。《振鹭》传曰:振振,羣(群)飞皃。《七月》传曰:沙鸡羽成而振讯之,皆此义。《麟止》《殷其雷》传曰:振振,信厚也,则此义之引申,葢未有不信厚而能奋者。

广韵

职邻切,平真章 ‖辰声文1部(原误侧邻切,依韵目注改)

振,又之刃切。

章刃切,去震章 ‖辰声文1部

振,奋也。裂也。举也。整也。救也。又之人切。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字部】振·康熙笔画:11部外笔画:7

《唐韵》章刃切。《集韵》《韵会》《正韵》之刃切,竝音震。《说文》:举救也。《增韵》:拯也。《易·蛊象》:君子以振民育德。注:济民养德也。《礼·月令》:振乏绝。《前汉·元帝纪》:振业贫民。注:振起之,令有作业。

又《说文》:一曰奋也。《广韵》:裂也,又动也。《易·恒卦》:振恒。《礼·月令》:孟春蛰虫始振。《周礼·春官·大祝》:辨九祭,五曰振祭。注:至祭之末,但擩肝盐中振之,谓将食者旣擩,必振乃祭也。《尔雅·释言》:振,讯也。注:当作迅。谓奋迅。

又同震。《战国策》:燕王振怖大王之威。《史记·五帝纪》:振惊朕众。

又整也。《礼·曲礼》:振书端,书於君前。疏:振,拂去尘也,臣不豫愼,将文书簿领於君前,临时乃拂整也。

又发也。《左传·文十六年》:振廪同食。《庄子·田子方》:是必有以振我也。

又收也。《礼·中庸》:振河海而不洩。《孟子》:金声而玉振之也。《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春敎振旅。注:兵入收众专於农也。◎按书传云:振旅言整众。

又止也。《诗·小雅》:振旅阗阗。笺:战止将归。

又振旅伐鼓。振,犹止也。

又《尔雅·释言》:振,古也。《诗·周颂》:振古如兹。笺:振亦古也。

又鸟羣(群)飞貌。《诗·周颂》:振鹭于飞。

又州名。《寰宇记》:琼州府有崖州,唐武德五年改振州。

又《唐韵》《集韵》《类篇》《韵会》竝之人切,音眞。厚也。《诗·周南》:宜尔子孙振振兮。传:仁厚也。又:振振公子。传:信厚也。

又盛貌。《左传·僖五年》:均服振振。

又上声。《集韵》《正韵》竝止忍切,音轸。与袗通。襌也。《礼·玉藻》:振絺綌,不入公门。

又叶诸延切,音旃。軰琳《柳赋》:救斯民之绝命,挤山岳之陨顚。匪神武之勤恪,几踣毙之不振。

字形书写

【笔顺】

①一(横)②亅(竖钩)③㇒(提)④一(横)⑤ノ(撇)⑥一(横)⑦一(横)⑧㇙(竖提)⑨ノ(撇)⑩㇏(捺)

【写法】

❶“扌”窄,“辰”宽,顶部“扌”高,底部左右旁齐平。

❷“扌”,横笔在横中线上方。

❸“辰”,三个横笔都从竖中线起笔,第三横写在横中线;第二笔长撇从首笔横左端起笔,撇向“扌”下侧;㇙(竖提)在竖中线右侧;捺笔从㇙(竖提)上端起笔,捺脚高于㇙(竖提)底,与长撇撇尖持平。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ȶ

i̯ən

王力系统

ȶ

ǐən

董同龢系统

ȶ

jən

周法高系统

t

jiən

李方桂系统

t

jiənh

ji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真谆臻

jien

北魏后期北齐

真谆臻

jien

齐梁陈北周隋

真谆臻欣

jien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i̯ĕn

拟音/王力系统

ǐěn

拟音/董同龢系统

jen

拟音/周法高系统

iɪn

拟音/李方桂系统

jĕn

韵书集成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纽)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上平十七真

庄(章)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侧(职)邻切/之刃切

tɕjen

去声

二十一震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章刃切/之人切

tɕjen

集韵

平声

上平十七真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之人切

ʨien

上声

十六轸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止忍切

ʨien

去声

二十一震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之刃切

ʨien

中原音韵

阴平

真文

齐齿呼

全清

tʂiən

去声

真文

齐齿呼

全清

tʂiən

中州音韵

平声

真文

遮人切

去声

真文

叶真去声

洪武正韵

平声

八真

全清

之人切

tʃiən

上声

八轸

全清

止忍切

tʃiən

去声

八震

全清

之刃切

tʃiən

分韵撮要

阴去

第八宾禀嫔?

方言集汇

◎ 赣语:dhən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n3 [海陆腔] zhin3 tin1 [客英字典] zhin3 [宝安腔] zen3 [梅县腔] zhin3 [台湾四县腔] tsiin3 tin1 [陆丰腔] zhin6 [东莞腔] zen3

◎ 粤语:zan3

该文章由作者:【人生百态】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