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于1997年畅游阿里山之后所写的一篇佳作。文章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形象地描写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
作品简介
吴功正(1943~)笔名吴文、埝任等。1943年10月出生,江苏如皋人。中共党员。作家,文艺评论家。196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63年9月至1967年7月在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1967年7月至1968年8月,因“文化大革命”在校教书;1968年8月至1970年8月在乡下劳动,跟贫下中农“三同”;1970年8月至1976年12月在如皋师范学校教书;1976年12月至1982年12月在南通师院中文系教书;
1982年12月调至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任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教师,南通师专中文系教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文艺评论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研究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断代美学史。主要作品有《小说美学》《明清短篇小说概论》《郭沫若历史剧研究》《古文鉴赏集成》《六朝园林》《六朝文学》《六朝美学史》《唐代美学史》《古今名作鉴赏集粹》《中国文学美史》《山水诗注析》等。
选入
《阿里山纪行》被选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八课。
教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引导。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营造学习氛围。
导入
品评《高山青》的意境,引出“阿里山”,导入本课。
板书“阿里山纪行”
第一板块听读课文发现思路
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阿里山的美景。多媒体播放歌曲《高山青》
教师故意读错“桧”字。(如此美文,本不该读错,但为了引起同学注意字词,忍痛为之,且选择了文末的学生易读错且又便于发现错误的词。)
学习词语
(多媒体展示)应注意的词语
一泓静谧红桧风靡一时
溢出孕生山岚幢顶
理清思路
教师提示方法:从文题看是“纪行”,可以找出作者的“行踪”。
作者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一步步把读者带进迷人的阿里山,带到阿里山的灵魂——神木。
学生跳读全文,找作者“行踪”,然后回答。
板书“欢聚台北游山”和“下山”
第二板块赏读美文发现妙处
学生讨论、交流
找出文中描写阿里山景色的段落,分别朗读。
板书
深山水潭清澈
原始林区宁静
曲径青苔厚密
木桧林海神奇
通过以上诵读、品味,学生摘抄优美语句
体会语言特色并用固定格式说明原因。这里准备一些例句,用以启发学生并提供比较材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深化认识。
这一句用(的方法)描写(展示、突出、表现等)了……
语言特色
对偶、比喻、排比、设问、反复生动形象
整句、散句长短句——轻松舒展
有节奏感
引用、化用——古典气息
第二板块赏读美文
发现妙处
多媒体配乐
配深山水潭、原始林区、曲径清苔、古桧林海等图片
第三板块仿写练习总结升华
用自己摘抄的句子的形式与方法仿写。
用自己摘抄的句子的形式与方法仿写,然后交流、诵读。
总结(在乐曲《高山青》中进行)
本文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音乐美,具体体现在节奏美、拟声美、修辞美和音节美等四个方面,同时作者托物抒情、融情于景,又充分展示了情韵美。我们读这篇文章,会感到其声音和婉宽舒、柔美,从中可以体会作者的欢乐、爱慕之情。
作业
课外搜集阿里山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深山水潭清澈
原始林区宁静
欢聚台北——游山曲径青苔厚密——下山
木桧林海神奇
阿里山纪行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会融会。
该文章由作者:【巭孬嫑昆】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