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读作shì)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士的称谓经历了很多的变化,早在五帝时代,士的意思是指治狱的刑官,这也是其本义;后引申指男子,也引申官阶等级;也用作姓氏。
字源演变
“士”字是象形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士”的字构型与“王”字构形相类似。“士”的金文字形看起来像是一把斧钺。到了春秋时期时,其与西周文字相比较而言,春秋文字(字形3)下方的一横比较直,无弯曲形状。战国时期文字(字形4)其上下两横基本平齐。到了说文《小篆》文字时(字形5),其字形已接近现代汉语书写。后期发展也没有很大的变化。直至发展到了现代汉语。
“士”的称谓经历过许多的变化。据古籍记载,早在“五帝”时代“士”是治狱的刑官。《尚书》中说“汝作士,五刑有服。”说的也就是刑官之义。这也是“士”的本义。在本义中包含了理刑狱的司法官。故用像斧钺的字符来记录。典籍中的“士”也指对未婚青年男子的称谓。《字汇·士部》说“士,未娶亦曰士。”这里的士说的便是此义。后也引申指古代贵族的最低一级。
现代释义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shì | 名词 | 古代男子的美称。 |
将领。 | ||
兵士;武士。 | ||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 ||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 ||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的名称。 | ||
对人的美称。 | ||
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 | ||
古代四民之一。指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 | ||
知识分子的通称。 | ||
古代诸侯士大夫对天子的自称。 | ||
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 | ||
指某些技术人员。 | ||
通“事”。事情;职事。 | ||
动词 | 任事;治事。 | |
从事。 | ||
通“仕”。做官。 | ||
通“恃”。依靠;凭藉。 | ||
参考资料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士部】鉏里切(shì)
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凡士之属皆从士。
说文解字注
事也。豳风、周颂传凡三见。大雅武王岂不仕传亦云:仕,事也。郑注表记申之曰:仕之言事也。士事㬪韵。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偁士。白虎通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故传曰: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十。三字依广韵。此说会意也。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韵会、玉篇皆作推一合十。铉本及广韵皆作推十合一。似铉本为长。数始一终十。学者由博返约。故云推十合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惟以求其至是也。若一以贯之。则圣人之极致矣。鉏里切。一部。
康熙字典
【丑集中】【士字部】
《广韵》《集韵》《韵会》?鉏里切。音仕。四民士为首。《诗·大雅》:誉髦斯士。《礼·王制》:命鄕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鄕,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升之司马,曰进士。
又官总名。《书·立政》:庶常吉士。《礼·王制》:天子之元士,诸侯之上士,中士,下士。
又孔安国曰:士,理官也,欲得其曲直之理也。《书·舜典》:帝曰:臯陶,汝作士。《左传·僖二十八年》:士荣为大士。
又汉制,尝爵为公侯夺免者,曰公士。
又《前汉·邹阳传》:武力鼎士。注:能举鼎者。
又《前汉·李寻传》:拔擢天士。注:能知天道者。
又《后汉·李业传》王莽以业为酒士。注:时官酤酒,故置酒士。
又侍从之士。《通鉴》:唐杜如晦等十八学士,时谓之登瀛州。
又士卒。《左传·丘甲注》:革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家语》:孔子之宋,匡人以。甲士围之。
又男子通称。《诗·周颂》:有依其士。
又女之有士行者曰女士。《诗·大雅》:釐我女士。
又《管子·牧民篇》:有士经。注:士,事也。经,常也。
又《梵书》:释子勤佛行者曰德士,无上士。
又俗塐神像曰木居士。《韩愈诗》: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又《山海经》:大荒西有国,名淑士。
又士鄕。《后汉·郑?传》昔齐置士鄕。注:管仲相桓公,制国为二十一鄕,工商之鄕六,士鄕十五。
又县名,勇士县,属天水郡,见《后汉·西羌传》。
又姓。陶唐之苗裔士蔿之后,为士氏,见《统谱》。
又复姓,汉士孙瑞,扶风人。
又与事通。《书·洛诰》:见士于周。注:悉来赴役也。《诗·豳风》:勿士衔枚。注:自今可勿为行?衔枚之事。
又叶主矩切,音雨。《诗·大雅》: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叶下父。父,音甫。
《说文》: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
《集韵》:本作?。又与仕通。
音韵汇集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dʐʰ | i̯əɡ | |
王力系统 | 之 | dʒ | ǐə | |
董同龢系统 | 之 | dzʰ | əɡ | |
周法高系统 | 之 | dz | iəɣ | |
李方桂系统 | 之 | dz | rjəgx | |
西汉 | 之 | |||
东汉 | 之 | |||
魏 | 之 | jəї | ||
晋 | 之 | jəї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之 | jəї | |
北魏後期北齐 | 之 | jəї | ||
齐梁陈北周隋 | 脂之 | jei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dʐʰ | i | |
拟音/王力系统 | dʒ | ǐə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dʒʰ | i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dʐ | i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dẓ | ï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dʒʰ | ǐə |
字形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士 | 士 | 止 | 上声 | 止 | 崇 | 开口呼 | 三 | 全浊 | 鉏里切 | dʒʰi | |
集韵 | 止 | 上声 | 止 | 崇 | 开口呼 | 三 | 全浊 | 土(鉏)史(里)切 | ʤie | |||
韵略 | 上声 | 止 | 鉏里切 | |||||||||
增韵 | 上声 | 止 | 鉏里切 | |||||||||
中原音韵 | 是 | 去声 | 支思 | 审 | 全清 | ʂï | ||||||
中州音韵 | 去声 | 支思 | 诗至切 | |||||||||
洪武正韵 | 市 | 上声 | 纸 | 禅 | 时 | 全浊 | 上纸切 | ʒie | ||||
去声 | 寘 | 禅 | 时 | 全浊 | 时吏切 | ʒie | ||||||
分韵撮要 | 事 | 阳去 | 心 |
该文章由作者:【黑带大师】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