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伯尔提出的学习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伯尔针对有意义学习内部条件中的认知维度的。具体指学习新知识材料时呈现一种起组织作用的、概括抽象化程度较高的材料,把新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组织要想学习的材料

基本信息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

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

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

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 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阶段构成

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表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阶段1

呈现先行组织者

阐明本课的目的。

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正在阐明的属性;给出例子;提供上下文。

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

阶段2

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

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

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

保持注意;

呈示材料;

演讲、讨论、放电影、做实验和阅读有关的材料。

阶段3

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

使用整合协调的原则;

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

提示新、旧概念(或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

教学条件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它们是:

1、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2、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

3、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

5、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并保持的最重要因素。

6、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

7、需要预先准备的先行组织者。

该文章由作者:【阿拉卡】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