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以往称为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联系课程计划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连贯而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对课程质量有重要影响。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简介
课程标准 ,中文拼音:Kecheng biaozhun,英文: curriculum criterion ,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作为规范一门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课程计划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连贯而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对课程质量有重要影响。
历史变革
中国清朝末年兴办近代教育之初,在各级学堂章程中有《功课教法》章,列有课程门目表和课程分年表。这是课程标准的雏型。1912年 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约40年。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总纲规定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学科的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表和教学通则等。分科课程标准规定各科教学目标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应有最低限度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课程标准的总纲部分,相当于中国现行的学校教学计划;它的分科课程标准,相当于曾经使用的分科教学大纲。
要求
随着新的基础改革的开展,国家教委和各地教委开始重新着手组织编写新的各科课程标准。其要求是: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构
课程标准的结构通常包括:
前言
阐述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本标准的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阐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如果有学段的话)的。学段的划分如规定在1-2、3-4、5-6、7-9年级,有些课程只限在一个学段,有些课程兼两个或两个以上学段,如数学课程规定,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内容标准
根据课程目标,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阐述各部分的课程目标。
实施建议
主要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以及教科书编写建议等。同时要求在易误解的地方或陈述新出现的重要内容时,提供适当的典型性的案例,以便于教师的理解,同时也是引导一种新观念的有效方法。
术语解释
对标准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术语进行解释与说明,使得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实施课程标准。
该文章由作者:【郝海涛】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