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放春,男,汉族,1957年3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个人履历
1982年、1987年和1990年在北京邮电大学分别获得计算机通信、计算机应用和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和1993年分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3年任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7年任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1999年至2006年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
学术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计算机通信,曾发表被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89篇,出版专著6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6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主持的《现代交换原理》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
承担课题
曾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863计划项目7项。目前正在承担的研究项目有国家973研究计划课题“新一代互联网服务模型和服务管理理论”、国家863计划项目“面向下一代电信网的安全测试评估技术及工具”、国家863计划项目“智能化的面向网络服务计算的关键技术研究”、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通信网的网络理论和技术”、国家242项目“电信网安全防御体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人工免疫学原理的下一代网络业务冲突研究”以及两项国防预研项目和1项电子发展基金项目等。课题组成员另有教授3人(苏森、邹华、詹舒波),副教授2人(王红熳、张海滨),讲师7人。课题组曾先后分别与HP,SUN,BEA等公司组建了下一代网络新技术联合实验室,扩大对外科研合作的渠道。
发表论文
发表被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89篇,出版专著6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
获奖和成果
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1年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划;科研成果先后有6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得过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北京市产学研先进个人、北京市教育创新工程创新标兵和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2011年,杨放春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融合业务支撑环境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2年度,杨放春教授团队获得“基于用户偏好Web服务的提供方法”、“一种服务定位方法”、“一种SIP消息洪泛攻击的检测方法”、“一种网络脆弱性评估方法”、“一种IP多媒体子系统网络脆弱性分析方法与系统”、“一种支持WEB业务和多浏览器的SIP软终端的工作方法”、“一种支持融合网络业务的云平台及其工作方法”等七项各类专利。
主要荣誉
曾入选1995-1996年度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1年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计划,2003年获得北京市产学研先进个人,2004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创新工程创新标兵,2005年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违纪处理
经查,自2003年起,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北京邮电大学有关部门及科研人员通过列支会议费、餐费、住宿费等方式,将套取资金(主要为科研经费)支付到北邮科技酒店,用于有关支出,结余资金形成“小金库”,涉及资金达到280余万元,造成国家和学校资金流失,严重违反工作纪律、财经纪律和廉洁纪律。该校出现大范围违规违纪问题,既反映了学校监管工作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制度执行不到位,也反映了学校对党员干部教育、监督、管理不严格,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为严肃执纪问责,经教育部党组、北京市纪委研究决定,给予负有领导责任的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放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其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委员、副校长职务;给予党委书记王亚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予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董晞党内警告处分。
该文章由作者:【孤独的根号三】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