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sōng,形声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树木名,松树;又借为松散、松弛,用作形容词时,通“松(繁体)”,指头发很乱。
字源演变
松,形声字。在甲骨文中,“松”字左边为“公”,表示字音;右边为“木”,表示字义。而在小篆文中,“公”和“木”的左右位置互换,但词义没变。本义为树木名,松树。《说文》:“松,木也。”《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又《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又借为松散、松弛。《字汇补·木部》:“松,与松同。”“松”字用作形容词,通“松(繁体)”,指头发很乱。
新中国成立后,“松(繁体)”被并入了“松”字。
现代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sōng | 名词 | 木名。松科植物的总称。 |
用鱼、虾、瘦肉等做成的绒状或碎末状的食品。 | ||
姓。见《通志·氏族五》。 | ||
动词 | 解开;放开;使松弛。 | |
形容词 | 长寿的象征。 | |
坚贞的象征。 | ||
发乱貌。 | ||
疏松;松散;不坚实;不紧。 | ||
轻松。 | ||
软弱无用。 | ||
慢(围棋术语)。 | ||
cóng | 动词 | 通“从”, 依从、随从。 |
参考资料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木也。从木公声。㮤,松或从容。祥容切
注:枩,同松。
说文解字注
松,松木也。从木。公声。祥容切。九部。集韵思菾切。关内语也。按俗皆从关内语。惟徽州读祥容切。
㮤,松或从容。容声也。此如颂?同字。
康熙字典
古文:㮤、梥、庺
《唐韵》详容切。《集韵》思恭切。《正韵》息中切。?音淞。木也。《字说》:松,百木之长,犹公,故字从公。《礼·礼器》: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史记·龟筴传》:千岁之松,上有兔丝,下有茯苓。《摭遗》:吴邓夫人伤脸,以琥珀屑灭痕。注:琥珀,松脂入地千年所化。
又甘松,香草名。《广志》:细叶,蔓生,可合诸香。
又长松。《本草》:一名仙茆,能治风。
又州名。《韵会》:本河关之西南羌也,唐置松州。
又江名。松江,《禹贡》:三江之一。或作淞。
音韵汇集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松 | 广韵 | 通 | 平 | 锺 | 邪 | 合 | 三 | 全浊 | 祥容切 | zjuoŋ | |
集韵 | 通 | 平 | 锺 | 心 | 合 | 三 | 次清 | 思恭切 | sioŋ | ||
通 | 平 | 锺 | 邪 | 合 | 三 | 全浊 | 祥(详)容切 | zioŋ | |||
韵略 | 平 | 锺 | 祥容切 | ||||||||
增韵 | 平 | 锺 | 祥容切 | ||||||||
中原 | 阴平 | 东锺 | 心 | 全清 | siuŋ | ||||||
中州 | 平声 | 东锺 | 西宗切 | ||||||||
洪武 | 平 | 东 | 心 | 蘇 | 全清 | 息中切 | syuŋ | ||||
切韵 | 通 | 平 | 锺 | 邪 | 合 | 三 | 全浊 | 祥容切 |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dz | i̯uŋ | |
先秦 | 王力系统 | 东 | z | ǐwɔŋ |
先秦 | 董同龢系统 | 东 | z | juŋ |
先秦 | 周法高系统 | 东 | r | jewŋ |
先秦 | 李方桂系统 | 东 | sg | jung |
两汉 | 西汉 | 东 | ||
两汉 | 东汉 | 东 | ||
魏 | 东 | jung | ||
晋 | 东 | jung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东冬锺江 | joŋ | |
南北朝 | 北魏後期北齐 | 冬锺江 | jwoŋ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冬锺 | jwoŋ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z | i̯woŋ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z | ǐwoŋ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z | juoŋ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z | iuoŋ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z | jwong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z | ǐuŋ |
该文章由作者:【穆罕默德二世】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