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Marathon),国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比赛项目,全程距离26英里385码,折合为42.195公里(也有说法为42.193公里)。分全程马拉松(FullMarathon),半程马拉松(HalfMarathon)和四分马拉松(QuarterMarathon)三种,以全程马拉松比赛最为普及,一般提及马拉松,即指全程马拉松。原本马拉松比赛不设世界纪录,只有世界最好成绩。但国际田联(IAAF)为了刺激公路比赛的发展,决定从2004年1月1日开始,设立马拉松、竞走等公路比赛的世界纪录。它是一项考验耐力的长跑运动。现在规定的长度是42公里195米或26英里385码。全世界每年举行的马拉松比赛超过800个,大型的赛事通常有数以万计的参与者,多数人以健身休闲为目的。
历史起源
起源
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其距离为42.195公里(也有说法为42.193公里,但比赛都是用42.195公里)。这个比赛项目的起源要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
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
菲迪皮茨是个有名的“飞毛腿”,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上气不接下气,激动地喊道“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了”说完,就倒在地上死了。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把当年菲迪皮茨送信跑的里程——42.193公里作为赛跑的距离。马拉松原为希腊的一个地名。在雅典东北30公里。其名源出腓尼基语marathus,意即“多茴香的”,因古代此地生长众多茴香树而得名。体育运动中的马拉松赛跑就得名于此。
发展
1896年举行首届奥运会时,顾拜旦采纳了历史学家布莱尔(MichelBreal)以这一史事设立一个比赛项目的建议,并定名为“马拉松”。比赛沿用当年菲迪皮茨所跑的路线,距离约为40公里200米。此后十几年,马拉松跑的距离一直保持在40公里左右。
1908年第4届奥运会在伦敦举行时,为方便英国王室人员观看马拉松赛,特意将起点设在温莎宫的阳台下,终点设在奥林匹克运动场内,起点到终点的距离经丈量为26英里385码,折合成42.195公里。国际田联后来将该距离确定为马拉松跑的标准距离。女子马拉松开展较晚,1984年第23届奥运会才被正式列入比赛项目。
1896年首届奥运会后,马拉松赛在世界各地广泛举行,美国从1897年起举行波士顿马拉松赛,至2000年已举办了104届,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赛。马拉松在公路上举行,可采用起、终点在同一地点的往返路线或起、终点不在同一地点的单程路线。比赛时,沿途必须摆放标有已跑距离的公里牌,并要每隔5公里设一个饮料站提供饮料,两个饮料站之间设一个用水站,提供饮水或用水。赛前需经身体健康检查,合格者方可报名参加比赛。
由于马拉松比赛一般在室外进行,不确定因素较多,所以在2004年1月1日前马拉松一直使用世界最好成绩,没有世界记录。2004年1月1日,国际田联宣布了一项新决定:包括马拉松在内的公路赛跑和竞走项目将告别只有世界最好成绩的时代,开始拥有世界纪录。
国际田联宣布这个决定后,英国长跑女将拉德克利夫被正式认定为女子10公里、20公里和马拉松三个项目的世界纪录保持者,而波兰人科热日尼奥夫斯基则是男子50公里竞走的第一个世界纪录拥有者。
奥运会马拉松
•在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设立马拉松比赛的想法,来自于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布莱尔(法语:MichelBréal)。这个想法得到了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顾拜旦的大力支持。希腊人斯皮里东•路易斯(Σπυρίδων"Σπύρος"Λούης)以2小时58分50秒赢得了第一届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冠军。
比赛规则
原本马拉松比赛没有设世界纪录,只有世界最好成绩。但国际田联(IAAF)为了刺激公路比赛
的发展,决定从2004年1月1日开始,设立马拉松、竞走等公路比赛的世界纪录。
选手的身体情况需得到比赛医疗机构的认可,方能参加比赛。
北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运动员不能随便喝水
42.195公里的距离对于人类来说,是一次对体能极限的挑战。在比赛中,运动员虽然也会从路边的小桌子或者是路边站立的人手中接过来一些水。而这饮用水却不是谁都可以随便递的。
在马拉松赛中,比赛的起点和终点都提供水和其他饮料,而在比赛路线上,每隔2.5公里有一个饮料站。水和饮料放在运动员经过时容易拿到的地方,运动员也可自备饮用水,并且可以在他们要求的地方设置饮料站。饮用水和湿海绵提供站设置在两个饮料站之间。在那里,长跑运动员和竞走运动员经过时可以取到饮用水,还可以从海绵中挤水冲洗头部,起到冷却作用。除此之外,运动员不能从比赛线路上其他地方获得饮料。
可以说,“水”是马拉松比赛中规定最为严格的部分。除此之外,运动员只要在裁判的监督下沿正确的路线比赛即可,如有特殊原因,还可在裁判员的监督下离开赛跑路线,但如果不在监督下离开就会失掉比赛资格。
运动魅力
马拉松的魅力之一,是比赛场地的开放。其他体育项目,只要是可以用来比赛的,
要么是似曾相识的一块地,要么是司空见惯的一个圈,而马拉松赛的场地多从城市道路选取,对参赛者来说,每跑一步、每过一段都是不同的风景。
马拉松的魅力之二,是对参赛者的包容。其他体育项目,只有同等选手才能同场竞技,业余爱好者几乎不可能与专业运动员pk,而马拉松赛不同,无论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爱好者,大家都可以挤在一起比赛。
马拉松的魅力显然不止两个,但不可否认,正是开放与包容这两个原因,让马拉松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欢乐。
观赛礼仪
在马拉松比赛中,观众可以在赛道两侧为运动员加油鼓劲儿,但是还必须要注意一些观赛礼仪。
不能随便给运动员递水
在观看比赛时,一些观众出于好心会将自己手中的水递给运动员,这是严格禁止的,因为运动员不能随便饮用非组委会提供的水或饮料。观众递水的举动不仅不能帮运动员,反而会导致他们被判犯规甚至出局。
不能随便越过线
和在体育场看比赛一样,观众不可以随便越过线,不可以冲到赛道上或者穿越赛道。
文明加油不起哄
运动员跑过身边时,观众应鼓掌、加油、叫好,不鼓倒掌、不起哄。观看过程中不大声喧哗、喊叫,叫好时要语言文明,热情大度。
不放气球和风筝
因为比赛期间电视媒体会全程现场直播,有时候甚至需要直升机进行航拍,因此比赛期间在起点及赛道沿线周边区域严禁悬挂或放飞升空气球,严禁放飞风筝。赛道沿线住户不要在室外晾晒衣物。
注意不要拥挤踩踏
马拉松赛时会进行相应的交通管理,其间除持有马拉松赛车辆通行证的机动车外,严禁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横穿比赛路线。严禁观众拥挤、踩踏;严禁在比赛路线占道经营、摆摊设点、占道停车;严禁往比赛路线投掷物品,要保持道路整洁。
最好成绩
男子
肯尼亚选手特盖特(PaulTergat,生于1969年6月17日),在2003年9月28日的第三十届柏林马拉松赛上创造了2小时04分55秒的世界最好成绩,这个成绩在2004年1月1日年被国际田联宣布为男子马拉松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在2007年9月30日进行的柏林马拉松赛上,34岁的埃塞俄比亚名将海勒·格布雷塞拉西(HaileGebrselassie,出生于1973年4月18日,另译为“格布雷西拉西耶”)以2小时4分26秒的成绩创造了新的男子马拉松世界记录。
在2008年9月28日,在柏林马拉松赛中,格布雷塞拉西以2小时03分
59秒打破了自己保持的世界记录并获得了冠军。
2011年9月25日,柏林马拉松赛,肯尼亚名将帕特里克-马考以2小时3分38秒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并夺冠,将格布雷希拉希耶在同一地点创造的世界记录2小时3分59秒,提高21秒之多。
2013年9月29日,柏林马拉松赛,肯尼亚选手威尔逊-基普桑以2小时3分23秒夺冠,并将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提高了15秒。
2014年9月28日,柏林马拉松,肯尼亚选手丹尼斯·基米托以2小时2分57秒的成绩夺冠,惊人地将原世界纪录提高了26秒,就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跑进2小时3分大关的男子马拉松选手。
女子
英国女子长跑名将拉德克里夫(PaulaRadcliffe,出生于1973年12月17日)在2003年4月13日的伦敦马拉松赛上创造了2小时15分25秒的世界最好成绩,这个成绩也在2004年1月1日被国际田联宣布为女子马拉松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2012年1月1日,国际田联将实施新规,不再承认女选手在男选手领跑下创造的世界纪录。由于拉德克利夫是在两名男选手领跑下创造了2小时15分25秒的成绩所以这个成绩将会被作为世界最好成绩,不再作为世界纪录。修改后的世界纪录仍由拉德克利夫保持,成绩是2小时17分42秒,这个成绩是在2005年4月17日的伦敦马拉松上创造的。
在新规则刚刚被曝光后,就有很多专家以及运动员出面反对。而国际田联在2012年11月10日作出决定,宣布此前拉德克利夫的世界纪录仍然有效,一直没有人破。
该文章由作者:【景行行止】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