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1895年3月30日—1931年8月4日),字润寰,号泽膺,原籍湖南省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2009年9月14日,蔡和森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人物经历
蔡和森,字润寰,号泽膺,湘乡县永丰镇人。1895年3月30日,蔡和森诞生在上海江南机械制造总局的一个小职员家里。1899年的春天,蔡和森跟随母亲葛健豪回到了家乡双峰永丰镇,不久父亲也从上海回故乡,并买下位于双峰县井字镇杨球的光甲堂定居下来。
1908年,蔡和森全家迁回了永丰镇。为了谋生,13岁的蔡和森到蔡广祥辣酱店当学徒。蔡和森立志读书,所以在三年学徒期满后,进入了永丰国民小学读三年级,用了一个学期,就越级考入了双峰高等小学。
1913年,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结识毛泽东,并与毛泽东结为挚友。期间,同毛泽东等人一起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参加五四运动。1915年4月,由于蔡和森喜爱文史,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设立了专科文学部,杨怀中、徐特立等老师转到了文学部任教。蔡和森于1915年秋天跳级考进了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文史专科。
1917年秋,蔡和森全家迁到岳麓山荣湾镇刘家台子。蔡和森从湖南高等师范毕业后,寄居在半学斋杨怀中先生寓所,与毛泽东、罗学瓒、张昆弟等青年畅谈理想,探讨人生观的场所,准备建立革命团体。1918年4月14日,蔡和森、毛泽东及其他有志青年在蔡和森家中正式成立了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成立最早的革命团体之一)。会上,通过了《新民学会章程》,会后又出了《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
1918年6月23日,蔡和森同志受学会的委托,赴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这时杨怀中先生已应聘到了北京大学当教授,经杨老师介绍,蔡和森来到留法俭学会,与李石曾等人取得了联系。蔡和森会见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著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李大钊,他写给毛泽东同志的信中说:“只计大体之功利,不计小已之利害,墨翟倡之,近来俄之列宁颇能行之,弟愿则而效之。”在新民学会会友中第一个吹响了欢迎十月革命的号角。
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同志与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以及向警予一起在上海乘坐“央脱莱蓬”号法国邮船赴法勤工俭学。来年2月,蔡和森进入了蒙达尼男子中学学习。在法国期间,蔡和森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认真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5月,蔡和森打破破旧的婚姻制度,与向警予在蒙达尼自由结婚。
1920年7月初,新民学会从法国各地先后来到蒙达尼,7月6日到10日,新民会在蒙达尼公学的教室里举行了五天会议,会上蔡和森提出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学会的方针,得到了大家的赞成。1921年7月,蔡和森与工学世界社成员开会讨论建立共产党的问题。同年蔡和森在法国发起了建党活动,组织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1921年10月,蔡和森因领导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斗争被法国政府强行遣送回国。年底,蔡和森回国,在上海经陈独秀等介绍加入共产党。并在中共中央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成为党早期重要的理论家和宣传家。
1922年5月5日,蔡和森当选第一届团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后,他为团中央主编机关报《先驱》。同年7月,蔡和森和妻子向警予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一起当选中央委员,并参与制定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同年9月,蔡和森起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主编,组织发表并亲自撰写大量文章,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纲领,揭露和批判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蔡和森还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前途、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提出了许多观点,为维护、推动国共合作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大量工作。
1923年6月,蔡和森与毛泽东一同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上讨论了和孙中山国民党合作的问题。并以投票的方式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王荷波、毛泽东、朱少连、谭平山、项德隆、罗章龙等为中央委员。1924年,蔡和森在上海出版了《社会进化史》。该书是中国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成的第一部社会发展史,是此类著作的奠基之作。
1925年,蔡和森参与并领导五卅运动。蔡和森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发表了《告全国民众书》,很快地就把这场斗争发展到了广州、香港等城市。同年10月,受中共中央委派,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届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会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25年底,他又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作了《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长篇讲演,详细回顾了从建党到1925年中央第二次扩大执委会议的历史,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党的历史任务和各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党史著作。
1927年春,蔡和森回国,在5月举行的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又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大革命面临失败的危急关头,蔡和森对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了严肃批评,并多次提出应对危局的建议。在党的八七会议上,他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主张土地革命和独立开展武装斗争,为党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做出贡献。会后,他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赴天津参与组建和领导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工作,并任北方局委员、宣传部部长。
1928年6月至7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六大上,蔡和森总结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经验教训,指出中国社会具有不平衡的特点,阐明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军、开辟割据局面的可能性,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1931年初,蔡和森回国参与中共领导工作,3月被派往广东工作,担任中共两广省委书记。
1931年6月,因叛徒出卖蔡和森在香港被捕,随即被港英当局引渡到广州。1931年8月4日,蔡和森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36岁。
担任职务
和森同志是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局委员,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任职至1927年8月),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28年1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解职),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任职至1927年7月),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928年1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解职),担任过中共中央代理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两广省委书记。
人物事件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蔡和森在其间展现出卓越的领导群众斗争的才能。他率先在党中央会议上提出“要把工人的经济斗争与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反帝斗争汇合起来”,主张5月30日在租界组织大规模反帝示威游行。随后,他又提出号召全上海罢工、罢市、罢课以反抗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屠杀的策略,以及成立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作为运动公开的总的领导机关等主张。党中央采纳了他的意见。在党的领导下,五卅运动很快扩展到全国的许多大中城市,参加示威的各界群众达1200万人。五卅反帝爱国运动成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高潮到来的标志。蔡和森也在斗争中成长为杰出的群众领袖。
建党倡议蔡和森在1920年8月、9月写给毛泽东的两封长信,以及次年二月写给陈独秀的长信《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系统地阐明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他说:“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谛,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中国发生的问题,无论哪一种都不是现社会制度所能解决的,“所以中国的社会革命,一定不能免的”,中国将来的改造,“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从而得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结论。
在党的八七会议上,他力荐毛泽东同志进入中央政治局,并对党中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正确方针作出重要贡献。此后,蔡和森不顾白色恐怖,奉命恢复北方局领导机构,并指导顺直省委的工作;他两度往返莫斯科,参加党的六大和出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并回国担任党中央和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工作。
主要成就
蔡和森是第一个提出“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人。蔡和森系统阐述了有关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组织原则。他还与向警予、周恩来、赵世炎、邓小平、李富春等一起筹建中国共产党旅欧的早期组织,是党的创始人之一。
蔡和森明确指出,要发展中国革命,必须成立共产党。蔡和森认为:一、这个党必须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作战部”。二、这个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三、这个党必须采取彻底革命的方法,反对改良主义。彻底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发动工农群众夺取政权,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四、这个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五、这个党必须有铁的纪律。
在国共合作中,蔡和森支持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但强调应保存党的独立性。蔡和森提出建立农民武装的问题,指出“农民运动之武装的形式”的重要性,并标明工农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新动力”、“台柱子”,只有依靠工农阶级才能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蔡和森强调必须注重革命武装问题,根本问题在武装农民起来。并把工作中心放在发展工农运动,扩大工农武装,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对反动派坚决进行反击。
在“八七会议”上,蔡和森与毛泽东等同志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并且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蔡和森坚决主张发动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同时提议毛泽东参加中央政治局。
1918年,蔡和森和毛泽东等人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成立新民学会,这是五四运动前成立最早的革命团体之一。1925年,参与领导了五卅运动。蔡和森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兼任教授,综合整理出版了《社会进化史》一书,这部书运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及达尔文的社会进化论来论证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宣传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中国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成的第一部社会发展史,是此类著作的奠基之作。
所获荣誉
2009年9月14日,蔡和森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人物评价
蔡畅:”在我党之中,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中,和森同志是最早通晓马列主义的一个,特别在掌握俄国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给马克思主义学说所带来的新东西这一方面。”“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组织建设方面,在新民主民主革命的战略、战术方面,在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方面,在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的基本问题方面,在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转变方面等等,他都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所留下的丰富的理论遗产,对于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有益的历史作用。”
1935年李立三在《红旗飘飘》写道:“和森同志的性格沉着温和,平时极寡言笑,然到辩论问题时,则能旁征博引,议论风生,使人折服。和森同志的文章解说明确,通俗易解,为读者所爱读,所以和森是一位很好的宣传家。和森同志非常笃于友爱。”
茅盾:“他给我的印象是:热情,不修边幅,思想锐敏,善辩,是当时党内少数的理论家之一。”
后世纪念
1987年7月1日,蔡和森纪念馆在双峰县城复兴路与书院路交汇处建成开馆,该馆与蔡畅图书馆面对面,总建筑面积1624平方米,正门上方是聂荣臻元帅题写的“蔡和森同志纪念馆”馆额。馆前为蔡和森广场,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广场中央矗立着9米高的纪念碑,碑文由陈云同志亲笔题写,顶层为蔡和森同志立身塑像。1995年,该馆被确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该文章由作者:【氰化氢】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