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支付也称为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就是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支付也成为电信运营商、银行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企业等纷纷布局的重要领域。
利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来进行电子货币支付,将互联网、终端设备、金融机构有效地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型的支付体系,并且手机支付不仅仅能够进行货币支付,还可以缴纳话费、燃气、水电等生活费用。
发展历程
一些发达国家的手机用户早已全面进入到了手机结算时代。在信息产业发达的韩国,SK电信、KTF以及LG电信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相继推出了利用手机的无线结算服务。而且某些地区的移动支付服务不仅有付款功能,而且还可以作为银行转账,不但划得出去,而且还收得进来。
其实中国的手机支付业务的尝试在2002年就开始了。2002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曾进行过业务试点,例如中国移动于2002年5月在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地进行小额支付试点,同年7月,中国联通也与中国银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推出基于联通手机的移动支付业务。
但在接下来的2003年,无论是联通还是移动都没有大力发展手机支付业务。这或许是出于技术存在难度和市场尚未成熟的多种考虑。
2004年开始,移动支付试图通过银行卡和手机卡捆绑打开新局面,这被认为是符合政策规定的新思路。经过多年的发展,手机支付可以用来缴纳水电等公共事业费、购买话费充值卡和游戏点卡,甚至可以用手机投注彩票、投保保险,还可以直接通过手机进行网上购物。
随着中国居民支付手段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中国个人移动金融业务发展迅速,其中手机支付业务已逐步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
2016年,中国的移动支付也超过美国,规模是美国的50倍,当然美国的移动支付的发达也是有目共睹的,由此可知,目前,中国在支付的行业在全球具有不可匹敌的地位。
主要功能
通过特殊技术(主要是NFC近距离通信技术)实现手机支付的手机,可支持电子支付和数据下载等多种功能,未来手机将集成公交卡、银行卡和钥匙等功能,支付部分日常生活服务,方便市民出行购物,这一技术在日本已经十分成熟。
手机支付主要包括:手机话费查询和缴纳、银行卡余额查询、银行卡账户信息变动通知、公用事业费缴纳、彩票投注等,同时利用二维码技术可实现航空订票、电子折扣券、礼品券等增值服务。
手机支付的技术实现整个移动支付价值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比如银行,银联等)、应用提供商(公交、校园、公共事业等)、设备提供商(终端厂商,卡供应商,芯片提供商等)、系统集成商、商家和终端用户。目前移动支付技术实现方案主要有三种:NFC,e-NFC和simpass®-单芯片NFC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概述
手机支付也称为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就是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继卡类支付、网络支付后,手机支付俨然成为新宠,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达到19.74亿元。
此外手机支付用户规模也在2009年内增长到8250万人,2010年以来国内的三家运营商都加大了在手机支付上的投入力度,为加快手机支付业务的普及速度,保证交易安全,工信部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小额手机支付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原理
手机支付的基本原理是将用户手机SIM卡与用户本人的银行卡账号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用户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在系统短信指令的引导下完成交易支付请求,操作简单,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易。手机支付作为个性化增值服务,可以实现众多支付功能,此项服务强调了移动缴费和消费,真正让手机成为随身携带的电子钱包。
方式
第一种途径是费用通过手机账单收取,用户在支付其手机账单的同时支付了这一费用,在这种方式中,移动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了信用,但这种代收费的方式使得电信运营商有超范围经营金融业务之嫌,因此其范围仅限于下载手机铃声等有限业务。
第二种途径是费用从用户的银行账户(即借记账户)或信用卡账户中扣除,在该方式中,手机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通道,将用户的银行账号或信用卡号与其手机号联接起来。
第三种途径是借助智能手机支付终端,例如拉卡拉手机刷卡器就是一款连接智能手机的外设刷卡终端,尺寸仅相当于一张卡片的1/4大小,厚度与一般手机相同。支持iPhone、HTC、联想乐phone、小米等各类主流手机以及iPad产品。个人用户只要在能够正常浏览手机网页的网络环境下,均可通过拉卡拉手机刷卡器,实现查询、信用卡还款、个人还贷、转账汇款、个人收账、便民缴费、网购特惠等六大便民服务。
2012年7月31日,支付宝推出具备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LBS(定位服务)等技术的新客户端,用户双方可以“触碰”或同时摇动手机来完成自动填写支付宝账号,提升支付速度,方便陌生人之间完成快速支付。
当用户需要给他人付款时,不再需要手动输入对方支付宝账号。而在保持两部手机支付宝客户端均为打开状态下,选择“手机转账”中的“摇摇找人”,将自己手机靠近对方手机,通过NFC“滴”一下,或同时“摇一摇”双方的手机,就能找到对方账号并进行快速支付。
标准
手机支付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代晓慧2010年4月16日在“2010第二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透露,目前工信部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小额手机支付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2010年以来,国内的三家运营商都加大了在手机支付上的投入力度,但是行业标准的缺失让运营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另外电信运营商与金融企业移动支付方面也存在一些分歧,行业标准的尽早出台势必能够加快手机支付业务的普及速度。
三大运营商对于手机支付业务的部署已由2009年的局部试点逐步过渡至规模商用,目前来看各个运营商对手机支付业务的类型选择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严格来讲手机支付其实是支付卡、网上银行、代收费、第三方支付等多种电子支付一种融合发展之后的集成支付方式,相比传统的支付,手机支付的优点非常明显。
首先是目前手机用户已经突破7.5亿,就家庭渗透率而言,早已达到95%以上,与用户对支付的需求性相当一致。其次是手机具备终端和连网的双重属性,可以充分满足未来用户、商户各个支付相关产业对近距和远程相统一进行随时便捷支付的需求。第三是手机支付可与手机号码进行捆绑,如果配合适当的管理机制和技术管控,随身携带的资金安全会得到进一步得到提高。第四是手机支付操作便捷简单,如果建立共赢的商业模式,对于商户、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本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主要功能
通过特殊技术(主要是NFC近距离通信技术)实现手机支付的手机,可支持电子支付和数据下载等多种功能,未来手机将集成公交卡、银行卡和钥匙等功能,支付部分日常生活服务,方便市民出行购物,这一技术在日本已经十分成熟。
手机支付主要包括:手机话费查询和缴纳、银行卡余额查询、银行卡账户信息变动通知、公用事业费缴纳、彩票投注等,同时利用二维码技术可实现航空订票、电子折扣券、礼品券等增值服务。
手机支付的技术实现整个移动支付价值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比如银行,银联等)、应用提供商(公交、校园、公共事业等)、设备提供商(终端厂商,卡供应商,芯片提供商等)、系统集成商、商家和终端用户。目前移动支付技术实现方案主要有三种:NFC,e-NFC和simpass®-单芯片NFC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主要优势
手机支付手机支付是支付方式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手机支付的推广和应用对于商户、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具有以下三点优势:对于商户而言,手机支付将为自身业务的开展提供没有空间和时间障碍的便捷支付体系,在加速支付效率,减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目标用户群的消费门槛,有助于进一步构建多元化的营销模式,进一步提升整体营销效果。
从服务提供商角度来看,在完成规模化推广并与传统以及移动互联网相关产业结合后,手机支付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为服务提供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对许多消费者来讲手机支付使得支付资金携带更加方便,消费过程更加便捷简单,消除了支付障碍之后,可以更好地尝试许多新的消费模式,同时如果配以适当的管理机制和技术管控,支付资金的安全性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发展历程
一些发达国家的手机用户早已全面进入到了手机结算时代。在信息产业发达的韩国,SK电信、KTF以及LG电信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相继推出了利用手机的无线结算服务。而且某些地区的移动支付服务不仅有付款功能,而且还可以作为银行转账,不但划得出去,而且还收得进来。
其实中国的手机支付业务的尝试在2002年就开始了。2002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曾进行过业务试点,例如中国移动于2002年5月在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地进行小额支付试点,同年7月,中国联通也与中国银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推出基于联通手机的移动支付业务。
但在接下来的2003年,无论是联通还是移动都没有大力发展手机支付业务。这或许是出于技术存在难度和市场尚未成熟的多种考虑。
2004年开始,移动支付试图通过银行卡和手机卡捆绑打开新局面,这被认为是符合政策规定的新思路。经过多年的发展,手机支付可以用来缴纳水电等公共事业费、购买话费充值卡和游戏点卡,甚至可以用手机投注彩票、投保保险,还可以直接通过手机进行网上购物。
随着中国居民支付手段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中国个人移动金融业务发展迅速,其中手机支付业务已逐步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
逐步推广
截至2007年10月,银联手机支付业务已在中国21个省区市开通使用,用户规模已突破800万户,2009年1-10月份,累计实现交易近5000万笔,交易金额近80亿元。手机支付业务属全新个人移动金融业务。它将用户手机号与用户本人的银行卡账号建立对应关系,把手机“变”成了一个随身携带的POS机。
开通此项业务的用户只需发送手机短信指令就可以完成话费充值、水电煤气缴费、信用卡还款、机票预订、保险缴费等诸多消费支付项目,不仅操作简单,也免去了排队等候的痛苦,使得持卡人可以“随时、随地、随身”享受到安全、便捷的金融支付服务。
为给广大国人创造更多支付便利,以有效缓解银行排队现象,帮助百姓解决缴纳水、电、煤气等费用方面的诸多困难,中国银联近年来在新型支付产品创新领域动作不断,除了手机支付外,还开发推广了“信付通”固定电话支付、“家付通”数字电视支付、“互联网安全支付”等一系列创新支付产品。其中,“信付通”电话支付在全国16个省区市全面展开,“家付通”数字电视支付业务正在青岛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广。
完善措施
政策方面
中国政策限制和手机支付本身所具有的安全风险有关。在手机支付业务中,费用的收取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费用通过手机账单收取,即从用户的手机话费中直接扣除,或者在用户支付其手机账单的同时收取;二是从用户的银行账户(即借记账户)或信用卡账户中扣除,在这种方式中,手机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通道。而国内最初发展的手机支付,是用手机话费来消费或缴费的。这种方式由于方便、简单,也容易为用户所接受。但是,在这种代收费方式中,电信运营商有涉足金融业务之嫌。2003年8月,中国移动停止了部分代收费业务,由此可见其承受的政策压力。
安全方面
手机支付无论对用户还是银行,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保障其安全性,没有这一基本前提,手机支付的前景便不容乐观。国内各商业银行先后在一些地区开通了自己的手机银行,但客观地讲,有搞形象工程的味道,很多手机银行的总体安全状况并不能令人满意。
技术方面
移动支付发展缓慢的问题不仅发生在中国,即便是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其进展也不快。就目前而言,手机支付方式存在两个明显的弊端:一是大多数手机受到SIM卡容量的限制,所发送的信息全部为明码,致使手机支付的安全性较低;二是通过短信支付方式的即时性较差,难免会造成资金流和物流的停滞。
若要使手机支付达到理想的快捷、安全的层面,至少还要从技术角度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SIM卡与STK卡的融合问题。STK卡是一种小型编程语言的软件,可以固化在SIM卡中,它能接收和发送GSM的短信数据,起到SIM卡与短信之间的接口作用,同时它还允许SIM卡运行自己的应用软件。其次是要通过技术手段保障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利用手机支付,一般要求通信的实时性较强,采用短信手段在遇到某些情况时,由于存储等原因,往往使其不能及时转发而有一定的时延。此外有些物品的购买,不能用短消息,而需用语音实现,这样会产生通话费用,导致交易成本增加。如何利用语音回拨等方式,以及对SMS、WAP、GPRS等传输手段的综合比较及采用尚待研究。
该文章由作者:【杨影枫】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