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荆子(蔷薇科苹果属植物)

山荆子,中药名。为蔷薇科苹果属植物山荆子Malusbaccata(L.)Borkh.的果实。植物山荆子,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等地。具有止泻痢之功效。主治痢疾,吐泻。

形态特征

山荆子为乔木,高达10-14米,树冠广圆形,幼枝细弱,微屈曲,圆柱形,无毛,红褐色,老枝暗褐色;冬芽卵形,先端渐尖,鳞片边缘微具绒毛,红褐色。叶片椭圆形或卵形,长3-8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渐尖,稀尾状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有细锐锯齿,嫩时稍有短柔毛或完全无毛;叶柄长2-5厘米,幼时有短柔毛及少数腺体,不久即全部脱落,无毛;托叶膜质,披针形,长约3毫米,全缘或有腺齿,早落。

伞形花序,具花4-6朵,无总梗,集生在小枝顶端,直径5-7厘米;花梗细长,1.5-4厘米,无毛;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边缘具有腺齿,无毛,早落;花直径3-3.5厘米;萼筒外面无毛;萼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长5-7毫米,外面无毛,内面被绒毛,长于萼筒;花瓣倒卵形,长2-2.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有短爪,白色;雄蕊15-20,长短不齐,约等于花瓣之半;花柱5或4,基部有长柔毛,较雄蕊长。

果实近球形,直径8-10毫米,红色或黄色,柄洼及萼洼稍微陷入,萼片脱落;果梗长3-4厘米。花期4-6月,果期9-10月。出种率4.4%。种子小,千粒重6.7克,每千克14-15万粒。

生长习性

生山坡杂木林中及山谷阴处灌木丛中,海拔50-1500米。喜光,耐寒性极强(有些类型能抗-50℃的低温),耐瘠薄,不耐盐,深根性,寿命长,多生长于花岗岩、片麻岩山地和淋溶褐土地带海拔800-2550米的山区。山荆子除盐碱地以外的山、丘、平原地区。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各地又有各地的适宜类型。如山西省太原地区及上党盆地适用沁源山荆子,晋南地区适用蒲县山荆子;陕西省榆林地区适用黄龙山荆子。

基本内容

山荆子植物形状与分布:山丁子又称山荆子,山定子,为蔷薇科落叶乔木。山丁子树多生于大兴安岭山区杂木林中,果实近球形,红色或黄色,味酸而涩。

花朵:花为白色或淡红色,直径2-3.5cm,花瓣倒卵形,花朵散发清新的甜味,有点象槐花的味道。

营养成分:山丁子的营养成分高于苹果。其中有机酸的含量超过苹果的1倍以上,适用于加工果脯、蜜饯和清凉饮料。

功效:山丁子味甘酸、性凉、无毒,能润、生津、利痰、健脾、解酒。

食用方法:山丁子是酿酒和调制纯绿色饮品的最佳原料,树皮可做染料。山丁子树还是果树的嫁接植物。

分布:原产华北、西北和东北,山区随处可见,在杂木林中常有成片分布。山荆子分布很广,变种和类型较多。据调查,我国东北中部山荆子有阔叶山荆子(var.latifolis Skv.)和椭圆山荆子(var.silvatica Skv.)2个变种,有圆锥形山荆子、梨形山荆子和扁圆山荆子3个变型。河北省燕山地区、赤城大海坨和承德北部的围场坝上均有山荆子分布。其变异类型有长柄、短柄、小叶、窄叶、梨形果、扁果、平顶山荆子等22个类型之多。

山西的沁源山荆子,主要分布在太岳山区的沁源和王陶乡的阴坡水边,抗阴湿,不抗旱。雁北的广灵山荆子分布于阳坡地埂边,抗寒、抗旱。阳高山荆子产于阳高县的王官人屯,抗腐烂病。房山山荆子比较抗盐,嫁接苹果不黄化。

西藏昌都地区的山荆子,果实有长椭圆形、倒卵圆形或圆柱形3个类型,单果重1.25克,鲜红色,脱萼,有光泽,果柄长1.9~3.9厘米,紫红色,9月下旬成熟。

四川的山荆子零星分布在海拔1140~1850米处,茂汶、盐源等县作苹果砧木用,有“小脚”现象。宁夏在六盘山西山区也有分布。

习性:喜光,耐寒,耐早,深根性,寿命长,适宜在花岗岩、片麻岩山地和淋溶褐土地带利用。

繁殖:繁殖多用播种。果实在充分成熟时采收,每百斤果实可出种子l—l.5公斤,沙藏越冬,正常出苗率在80%以上。种子细小,千粒重6—7克,幼苗在第一年生长较慢,通常在二年生时可供芽接。

用途:山荆子树姿较美观,抗逆能力较强,生长较快,遮荫面大,春花秋果,可用作行道树或园林绿化树种。

鉴别

粉末橙红色,外果皮细胞棕黄色,表面现类多角形,垂周壁略是不均匀增厚,有时可见横断面碎片,表皮细胞呈扁方形,外被用质层,角质层厚约18μm。中果皮多为薄壁细胞。石细胞成群,呈长方形、类方形、类圆形或三角状圆形,长20~187μm,细胞壁厚5~26μm,纹孔较稀疏,孔沟明显,有的胞腔含棕黄色物。草酸钙结晶呈片状、双锥形、长方形或方形,直径10~24(-39)μm,草酸钙簇晶单个散在,直径13~31μm。纤维呈淡黄绿色或无色,常与石细胞相连,直径23~31μm,长210-410μm。壁厚约至11μm,胞腔狭细。

山荆子

选择当年新采的山丁子种子,要求籽粒饱满,发芽率在90%以上。层积处理的时间一般在11月末-1月末均可,种子层积前先用清水浸泡24小时,使之充分吸收水分。然后将浸好的种子与细沙按1:5的比例混拌均匀,水分达到手握成团不散即可,装入编织袋中。平放至室外阴凉处50cm深的坑中,上埋土与地表平略凸为好。

播种与苗期管理

每年3月20日-30日为最佳播种时间,播种前先做育苗床,深翻耙平,做成1.0m×10m床,床高10cm。灌足水,用40%的五氯硝基苯粉剂和65%的代森锌粉剂按1:1混合,进行床面消毒,按8g/m2用药量加细土4kg拌匀,撒于床面。取层积好的种子连沙子一起均匀撒在床面上,然后用1:1的细土和细沙子复在种子上面,复土0.5cm,播种量为100g/m2。最后用槐树条支拱,上复盖1.2m宽的普通地膜。播种后7天左右幼苗开始出土,控制白天温度不超过30℃,夜间温度不低于12℃,保持床面土壤温润。苗长出3-6片叶时即可移栽,过晚影响幼苗生长,更不利成活。移栽前15-20d注意控制浇水,放风炼苗。栽前7天撤下地膜,喷一次苗菌敌1000倍液防治立枯病。同时加入叶面肥一起喷施,以利幼苗生长。发现杂草及时拨出。

露地移栽及管理

苗圃地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灌水排水方便,地下水位在1-1.5m以下的沙质壤土或轻粘壤土的地段,结合深翻整地,施有机肥3000-5000kg/666.7m2,然后做成行距为60cm的垅。在垅上开沟15cm深,随后向沟中灌水,把幼苗栽于沟两侧,形成大垅双行,株距6-7cm,苗栽后随即培土封垅,以利缓苗,以后每隔4天左右灌水或喷水一次,30天内保持土壤不见干。移栽10天后,及时喷1次50%的多菌灵1000倍液与蚍虫啉1000倍液混合,防治病虫害。以后视病虫害发生情况再决定。此外苗期还应及时除草、松土、视苗木长势进行1次土壤追肥或叶面喷肥。

主要价值

经济

山荆子是很好的蜜源植物;木材纹理通直、结构细致,用于印刻雕版、细木工、工具把等;嫩叶可代茶,还可作家畜饲料。生长茂盛,繁殖容易,耐寒力强,中国东北、华北各地用作苹果和花红等砧木。根系深长,结果早而丰产。各种山荆子,尤其是大果型变种,可作培育耐寒苹果品种的原始材料。

园林

幼树树冠圆锥形,老时圆形,早春开放白色花朵,秋季结成小球形红黄色果实,经久不落,很美丽,可作庭园观赏树种。

药用

【功能主治】止泻痢。主痢疾;吐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或酿酒。

【摘录】《中华本草》。

形状分布与用途

山丁子为落叶乔木,树姿优雅娴美,花繁叶茂,白花、绿叶、红枝互相映托美丽鲜艳,是优良的观赏树种,我市山区均有分布。山丁子树高可达4~5米,最高可达10米以上。树冠广卵形,叶卵形。伞形总状花序。4~6朵花集生在短枝顶端。6月开花,很有观赏价值。果近球形,红色或黄色,8~9月成熟。

山丁子除具有观赏价值外,还有许多用途。一是幼苗供苹果、花红和海棠果的嫁接砧木;二是很好的密源植物;三是木材纹理通直、结构细致用于印刻雕板、细木工、工具把等;四是嫩叶可代茶,还可作家畜饲料。

该文章由作者:【菌落】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