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原名林正义(到大陆后改名),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52年10月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宜兰县,经济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北京大学教授,国务院参事,曾任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现任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
人物履历
1952年10月15日,林毅夫生于中国台湾省宜兰县,父亲林火树给他取名叫林正义(林毅夫原名)。
1971年初,19岁的林毅夫进入中国台湾大学农工系农机专业学习,担任学生会主席。
1975年,林毅夫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陆军官校正期生四十四期步兵科,随即留校担任学生连排长;第二年考上国防公费中国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
1978年获政大企管硕士;随即返回军中,派赴金门马山播音站前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即国军陆军284师851旅步五营第二连连长。
1979年5月,游到中国大陆定居;
1979年9月至1982年9月,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2年9月至1986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师从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学习农业经济博士研究生;
1986年9月至1987年9月,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
1987年9月至1993年9月,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农村部副部长,兼北京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1993年9月至1994年8月,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
1994年8月至2005年5月,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其哥哥林旺松还出资在北京大学设立中国经济研究奖,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得以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国“经济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以促进中国高校经济学优秀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强青年学生与经济学家的联系,并从中选拔优秀学生继续深造);
2002年11月18日,中国台湾“国防部”高级军事法庭检察署发布新闻指出,原国军284师上尉连长林正义(林毅夫原名)涉嫌在1979年5月16日晚上潜往大陆地区一案,经军事检察官调查完毕,已依陆海空军刑法第24条“投敌”罪,于2002年11月15日发布通缉令。该检察署说,如果林毅夫被判罪名成立,可能被判死刑。林毅夫闻讯后平静地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愿意背负十字架。不过,我希望这一历史的不幸能早日结束。”
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2012年5月至2012年12月,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2012年12月至今,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
2013年7月至今,任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
第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个人简介
个人学历
中国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
1971-1975年,中国台湾国军陆军官校第44期毕业;
1978年取得中国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
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
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
1986;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
工作简历
1987-19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1990-19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1993年升任北京大学教授;
1994年与易纲、海闻、张维迎、张帆、余明德等人一起创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前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担任主任。
1998年带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美国福坦莫大学一起创立北大国际MBA(BiMBA),现改名为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
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现名发展中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8年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主管发展经济学的资深副行长;
2012年结束世界银行任期,回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担任名誉院长。
研究领域
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2008年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正式任命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世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在拟定研究计划及发展方向上扮演相当重要的决策角色,林毅夫出任世银首席经济学家将更进一步转变世银与中国的关系。林毅夫是首位在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如此高职位的中国人。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
家庭情况
与妻子陈云英育有两名子女,定居于北京。
陈云英是一位特殊教育专家。
人物荣誉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2007年10月
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2006年;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荣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荣获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
北京市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6年9月
首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优秀成果奖,2006年4月
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2005年;
《Development Strategy, Viability,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荣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荣获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
威廉.戴维森客座教授,威廉.戴维森学院,密西根大学,2002年;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获第五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2001年;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中第四章“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荣获第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2001年;
首场讲座,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迪.盖尔约翰逊年度讲座系列,2001年5月;
“为四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突出贡献先进台胞”荣誉称号,2001年;
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2000年;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北京大学第七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2000年;
《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获《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1999年度最佳论文奖;
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
世界经济论坛,杰出学者(Fellow),1999年;
美国杜克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尼克拉斯杰出演讲系列,主讲人,1999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年;
国际小麦和玉米研究所(绿色革命发源地)1998年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1998年;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获1998年北京市第5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著作二等奖;
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会1997年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各国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获奖);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获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奖科研著作奖一等奖;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获1996年北京大学第五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
“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度最佳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1992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中国经济学会,杰出会员(Fellow),1993;
香港中文大学林大卫经济学家奖,1993;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与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书。享誉国际的学术大家
国际著名出版发行公司“General Books LLC”于2010年5月编辑出版了《中国学者传记》。汉学家钱德明、民族学家黄现璠、经济学家张风波、国学家余英时、科学家路甬祥、《淮南子》作者刘安、经济学家林毅夫等一批为世界学术研究作出卓越贡献的享誉国际的学术大家被精选入书。
2014年,林毅夫入围2014年度华人经济领袖。
2015年10月26日,中国经济理论界的最高奖——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揭晓:以林毅夫研究组、张军、樊纲为主要贡献人的过渡经济学理论,高票获得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工商管理博士,2016年9月10日(星期六)上午十一时,澳门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博士亲临主礼,为世界杰出学者林毅夫教授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担任职务
国内外社会兼职
第7、8、9、10届全国政协委员,
福建省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顾问,2006-2009
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2006-2009
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2006-2008
第四届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2008
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06年7月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特邀高级研究员,2005年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
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2005年
国务院国家发展与改革计划委员会“十一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5年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5年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2005年
《国际贸易问题》编委,2005年
《改革》杂志社学术委员,2005年
《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10本经济学著作》论证(编辑)委员会委员,2004年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2004年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004年6月
全国政协信息特邀委员,2004年4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2004年4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顾问,2004年4月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2003-
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2003-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咨询委员会顾问,2002-
辽宁省人民政府顾问,2002-
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委员,2002-
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2002-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主任委员,2001-
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2001-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学术顾问,2001-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2001-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学术顾问,2001-
厦门大学兼职教授,2001-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01-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2001-
国务院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计划咨询审议委员会常务理事会成员,2000;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一届理事、第2、3届常务理事
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
亚洲开发银行长期战略框架高级顾问组成员,2000;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2000—;
复旦大学兼职教授,2000-;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1999-
计量经济学会2001年东京大会学术委员会成员,1999-2001;
中国科学技术部第二届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
亚洲开发银行“农村贫困问题研究”项目顾问,1999;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
中国农业部第三届软科学委员会委员,1999—;
民建中央顾问委员会成员,1999—;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顾问,1999—;
美国亚洲协会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1999—;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999—;
香港大学博士生校外考试委员,1999-;
亚洲开发银行发展研究院顾问委员会成员,1998—2000;
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农村研究”外部顾问,1998;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2020年粮食、农业和环境创新前景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1998—;
国际农经学会第24届世界大会(柏林)学术委员会成员,1997-2000;
国际农业科技研究组织联合会1997年杰出年轻科学家主席奖评委会成员,1997;
中国留美经济学会资深会员,1997—;
第24届国际农业经济学家联合会学术委员会成员,1997;
计量经济学会远东会议筹备组成员,1997;
荷兰社会科学研究所校外主考人,1997年;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外主考人,1997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1996—;
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OECD未来工作组成员,1996—;
国际农业科技研究组织联合顾问组技术咨询委员会成员,1996-1998
国际经济学会“东亚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东京圆桌会议筹备组成员,1996;
东、新、澳17国中央银行培训班课程主任,1996;
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社会部高级顾问组成员,1995—;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6:从计划到市场》外部专家评议组成员,1995-1996;
国际经济学会第11届世界大会(突尼斯)筹备组成员,1995;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1995—;
东亚经济学会理事(国外),1995—;
香港研究拨款委员会专家,199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校外主考人,1995—;
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1994;
国际经济增长中心“东南亚经济和环境规划”新加坡会议筹备组成员,1994-1997;
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环境项目领导小组成员,1994-1996;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1994—;
《中国经济评论》编辑顾问,1994—;
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太平洋农业政策地区网络领导小组成员,1993—;
太平洋贸易和发展会议常设领导小组成员,1993—;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校外主考人,1993—;
国际水稻研究所顾问,1992;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经济系客座副教授,1990-1993;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兼职教授,1990-;
北京大学经济系副教授,1987-1992,教授,1993—,博士生导师,1994—;
世界银行顾问,1986-1990,1993—;
以下海外英文学术杂志编委:
《亚洲个案研究》(新加坡)、《汉城经济学杂志》(韩国)、《太平洋经济评论》(美国)、《中国经济评论》(美国)、《亚洲太平洋经济文献》(澳大利亚)、《香港企业管理杂志》(香港)。
以下中文学术杂志编委:
《经济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经济学季刊》。
主要作品
《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1993年。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6;韩文版,汉城白山书社,1996年;法文版,巴黎Economica出版社,1998;越文版,胡志明市,西贡时报出版社,1998。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8;俄国: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印2000年。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创立研究中心
1994年,回到母校北京大学,林毅夫联合多位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学人,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前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称CCER),并出任主任一职。CCER自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北大优良学术传统,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为己任,以建立一所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与教学机构为目标,不懈致力于科研发展、教学革新、人才培养、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
林毅夫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从1994年成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以后,国内主要政策的制定与讨论我们都参与了,包括电信改革、加入WTO、金融改革、农村发展、社保体系、农民工、粮食问题,等等。由于研究中心提出的许多政策建议独树一帜,一直都是比较受重视的声音,许多思想和观点都成为改革的主要内涵。”
以此为平台,林毅夫与世界上许多经济学大师,特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建立并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仅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十周年庆祝期间,他就以“站在巨人的肩上”为题,邀请了罗伯特·蒙代尔、约瑟夫·斯蒂格利兹等10位诺奖得主前来北大演讲,让北京学子早早地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和发展趋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5年6月,由林毅夫掌门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荣登财经媒体和中国留美经济学会推出的“中国内地经济学教育研究能力排名”榜首。这是自《财富》杂志和《福布斯》杂志评选由该中心主办的北大国际MBA为中国最具价值的商学院之后,该中心主办的项目再次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肯定。
如今,该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大本营,林毅夫更是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布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全球各地。
不仅如此,林毅夫还和他的同仁一道,成立了国内研究金融改革的重要机构——长城金融研究所,为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民营银行而奔走呼号,并取得了巨大效应。
缺席两会
林毅夫因工作原因第四度缺席全国“两会”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即将开幕,人大代表正陆续报到,但身在国外的全国人大代表、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林毅夫,由于工作原因将缺席今年“两会”。这已是林毅夫连续第四年缺席“两会”。
“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诸多媒体都期待在全国“两会”上能分享林毅夫的观点和看法。记者从林毅夫所在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北京代表团处获悉,“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回国”,林毅夫已向全国人大秘书处书面请假。
林毅夫与夫人陈云英同为全国人大代表,分别名列北京代表团和中国台湾代表团。此前,夫妇二人都曾担任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这对伉俪携手亮相一直是“两会”上的佳谈。
卸任副总裁
2012年6月,世界银行副总裁林毅夫的任期已届满。
林毅夫在2008年2月被任命为世银首席经济学家兼副总裁,成为首位在世界性金融机构担任高职的中国人士。他在世银的任期最近届满。
林毅夫创办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办公室的相关人员表示,林毅夫确定6月回北京大学工作,“休息一段时间后,继续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人物活动
2016年9月,参加并主讲第十二次长安街读书会。
该文章由作者:【林晖】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