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都区(河北省随州市辖区)

曾都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桐柏山南麓、大别山西端、大洪山东南部,介于东经113°14'~113°46'、北纬31°19'~31°58'之间。东与广水市相接,西与随县毗邻,南与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荆门市京山市相连。总面积1425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曾都区下辖5个街道、5个镇。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曾都区常住人口699475人。

2020年,曾都区实现生产总值(GDP)501.70亿元。

曾都区(河北省随州市辖区)

历史沿革

随于上古为烈山氏,是炎帝神农暨炎黄文化的诞生地和发祥地。周时为随国,史称“汉东之国随为大”。战国末,楚灭随国始建随县,后历朝为郡为州。民国初年改随州为随县。

1948年12月19日,随县第三次解放。

1949年5月,随州境内设随县、洪山县。随县隶属孝感专区;洪山县隶属襄阳专区。1952年6月,随县由孝感专区划入襄阳专区。1955年,洪山县并入随县。

1979年11月,国务院(国发〔1979〕269号)通知,设立随州市(县级),同随县并存,隶属襄阳地区。随州市的行政区域包括原随县城关镇和城郊公社的31个大队。1980年7月1日,县、市分设建制。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国函〔1983〕164号)批准撤销随县,将原随县的行政区划并入随州市,为省辖县级市,由襄樊市代管。

1994年11月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发〔1994〕152号)通知:随州市由省直管。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国函〔2000〕80号)批准:撤销省直辖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随州市设立曾都区,以原县级随州市的行政区域为曾都区的行政区域。

2009年5月,国务院(国函〔2009〕35号)批准设立随县,以随州市曾都区19个乡镇为随县行政区域。曾都区继续保留,管辖区域包括原曾都区的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2个管委会。7月29日,新曾都区正式成立,区政府驻西城办事处烈山大道。

曾都区是随州市委、市政府驻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编钟古乐之乡、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所在地,境内千年银杏谷蜚声中外。截至2020年,曾都区辖淅河、万店、何店、洛阳、府河5个镇(其中淅河镇由随州高新区管委会代管),东城、西城、南郊、北郊4个街道,曾都经济开发区、城南新区2个管委会,村、社区根据发展需要经多次调整变更为,5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49个行政村,全区版图面积1425.4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66.1万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5年,撤销大堰坡乡,划归淅河镇。撤销岩子河乡、天河口乡,划归殷店镇。撤销封江乡,划归厉山镇。撤销涢阳乡,划归澴潭镇。撤销双河镇,划归洪山镇。撤销新城镇,划归万和镇。殷店镇新东、新中村划归万店镇。

2007年,撤销万福店农场,设立万福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曾都区下辖5个街道、5个镇:西城街道、东城街道、南郊街道、北郊街道、城南新区街道、万店镇、何店镇、洛阳镇、府河镇、淅河镇。区政府驻西城街道乌龙巷4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曾都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桐柏山南麓、大别山西端、大洪山东南部,介于东经113°14'~113°46'、北纬31°19'~31°58'之间。东与广水市相接,西与随县毗邻,南与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荆门市京山市相连。总面积142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曾都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兼有山地和冲积平原。中部和东南部地势较低。

气候

曾都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年平均气温15.7℃。年平均相对湿度75%,年平均日照时数1900-2100小时,无霜期240天。年总降雨量967毫米,积雪日年平均8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曾都区总面积142540.56公顷,其中,农用地118512.52公顷(耕地46304.56公顷、园地1262.02公顷、林地60142.19公顷、牧草地0公顷、其他农用地10803.75公顷),占总面积83.14%;建设用地18189.15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4840.9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142.71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205.54公顷),占总面积12.76%;未利用土地5838.89公顷(未利用土地5480.92公顷、其他土地357.97公顷),占总面积4.10%。

矿产资源

曾都区矿产资源已发现矿种8种,已探明储量矿产资源3种。重晶石探明储量7492千吨,保有储量2349.82千吨。制灰用石灰石探明储量88千吨,保有资源储量15千吨。建筑用辉绿岩累计探明储量4157.96千立方米,保有资源储量3876.7千立方米。

动物资源

家养畜禽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等。全国知名特产“洪山鸡”主产在曾都区长岗,森林动物有鸟类11科123种,兽类10科55种,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雉鸡、杜鹃、穿山甲、娃娃鱼、金钱豹等120多种。蜜蜂、蜈蚣等全国闻名。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曾都区常住人口699475人。

经济

综述

2019年,曾都区地区生产总值535.54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91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37.48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267.15亿元,增长7.9%。三次产业结构比5.8:44.3:49.9。

2019年,曾都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10元,比上年增长9.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36元,比上年增长9.4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8227元。

202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501.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85亿元,同比增长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6.53亿元,同比下降9.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9.32亿元,同比下降3.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1:41.2:51.7。服务业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2019年,曾都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6.34亿元,增长11.4%。区属固定资产投资270.1亿元(不含农户),增长11.4%。

第一产业

2019年,曾都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85亿元,增长17.2%。其中:农业18.98亿元,增长11.2%。林业1.47亿元,增长8.9%。牧业29.63亿元,增长25.2%。渔业2.86亿元,下降3.3%。

2019年,曾都区农林牧渔服务业4.91亿元,增长13.6%。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26千公顷、粮食总产量25.11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棉花0.74千公顷,油料5.81千公顷。蔬菜7.16千公顷,茶叶、水果种植面积分别为388公顷、961公顷。

2019年,曾都区粮食产量25.11万吨,比上年减少3.8%。棉花产量540吨,比上年减少8.5%。油料产量13790吨,比上年增长2.6%。蔬菜产量24.81万吨,比上年增长1.2%。茶叶产量104吨,比上年减少1.9%。水果3783吨,比上年减少0.4%。其它产品为:油桐籽339吨,油茶籽1072吨,乌柏子606吨,五倍子70吨,板栗1373吨,核桃73吨,木材采伐量2.79万立方米。

2019年,曾都区水产品产量11828吨,比上年下降2.2%。淡水养殖产量9612吨,比上年下降1.1%。淡水养殖面积4530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42.17万千瓦。化肥施用量(折纯)2.81万吨,农村用电量10507万千瓦时。

第二产业

2019年,曾都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559.89亿元,增长11.26%。工业增加值134.75亿元,增长9.9%。其中:区属工业总产值402.96亿元,增长10.4%;增加值95.63亿元,增长10.0%。

2019年,曾都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86家,总产值82.22亿元,增长6.9%。增加值37.6亿元,增长4.2%。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9年,曾都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32亿元,增长10.5%。其中:区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92亿元,增长10.5%;按行业分(限上),区属批发业90.27亿元,增长15.8%;零售业85.54亿元,增长11.2%;餐饮业2.66亿元,下降1.3%;住宿业1.38亿元,增长9.9%。

2019年,曾都区出口总额47110万美元,下降5.8%。其中:区属出口总额20418万美元,下降18.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2。

财政

2019年,曾都区财政总收入151605万元,可比增长6.5%,其中:区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9683万元,增长7.8%。其中工商税收65133万元,增长7.5%;耕契两税20435万元,增长6.4%;非税收入14115万元,增长11.5%。一般预算支出330507万元,增长4.9%。

金融

2019年,曾都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08.6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5.47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07.0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贷款氽额220.14亿元。

交通运输

截至2019年,曾都区公路总里程2366.44千米。实有公交(电)车营运辆数363辆,出租车数547辆。

京广铁路、汉渝铁路、宁西铁路、107国道、312国道、316国道、汉十高速公路、随岳高速公路、麻竹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政治

区委书记:张健

区长:姜皓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9年,曾都区共有各类学校56所,在校学生61385人,专任教师3645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37395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6940人,学龄儿童人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初中阶段人学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97.98%。

科学技术

2019年,曾都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含市直)346.96亿元,增长10.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2.34亿元,增长38.78%,占GDP比重19.11%。

文化事业

国家三级图书馆:曾都区图书馆。

截至2019年,曾都区共有文化机构10个,剧场1个,剧团1个,电影院4个,文化站4个。电视综合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在册166897户,在用72183户。

医疗卫生

截至2019年,曾都区共有卫生机构(不含村级卫生室、私人诊所)9个,其中:县级医院1个,乡镇医院8个。卫生技术人员1241人,其中:执业医师335人,执业助理医师93人,注册护士545人,病床床位数1324张。

社会保障

2019年,曾都区城镇新增就业652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3%。

2019年,曾都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95695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56283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8562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03024人,失业保险参保17500人,工伤保险参保45021人,生育保险参保44600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582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138人。

风景名胜

随州博物馆

随州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现有藏品10183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18件(套),二级文物573件(套),三级文物993件(套),珍贵文物1884件(套)。风格为楚汉宫殿式,一主四翼,占地面积118亩,建筑面积204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8000平方米。

擂鼓墩墓群

擂鼓墩墓群,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南郊街道擂鼓墩村东团坡、西团坡。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战国早期曾国墓地。1988年,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第五师九口堰纪念馆

新四军第五师九口堰纪念馆,旧址外部呈黑灰色,整个建筑为三进两院,房屋共56间,土木结构,呈左右对称格局。1982年在旧址基础上成立九口堰纪念馆。

地方特产

随州泡泡青

随州泡泡青,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随州泡泡青”是随州最具特色蔬菜品种之一,富含丰富的营养价值,素有冬季“蔬菜之王”的美誉。它叶泡浓绿至墨绿,叶肉厚实,质地柔软,抗寒性强,经霜冻雪压后,口感更佳。

2010年12月15日,原农业部批准对“随州泡泡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随州银杏

随州银杏,湖北省随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随州银杏,落叶乔木植物,叶扇形,在长枝上散生,在短枝上簇生。球花单性,雌雄异株,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种实核果。色泽洁白,种仁质地细腻,黏糯清香,略有苦感。

2014年10月1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随州银杏”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随州芽茶

随州芽茶,湖北省随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随州芽茶条索挺直,芽头肥硕匀齐,银绿隐翠,清香高鲜,滋味醇和,汤色嫩绿明亮,冲泡时茶芽立于杯底,形似银剑竖立,亦像雨后春笋,蔚为壮观。

2014年07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随州芽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随州香菇

随州香菇,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广水市、曾都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随州市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种植香菇。“随州香菇”柄短、形圆、褐铜色,肉质细腻,郁香爽口。商品菇直径3-10厘米。“随州香菇”通常有板菇和花菇之分。板菇表面光滑无裂纹;花菇花纹如刻,颜色洁白,白花菇乃菇中之上品,具有花纹深裂质密,香味独特浓郁。

2018年7月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随州香菇”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荣誉称号

2019年,曾都区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5月,曾都区入选财政预算执行、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国库库款管理、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预算公开等财政管理工作完成情况好的地方。

2020年6月,曾都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该文章由作者:【李解冻】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