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中国古代谥号)

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宋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的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

谥法

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为: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

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发展

东晋时期

从谥法上来说,“文”这个字并没有固定的配合字,像张昭、司马昭、宇文泰等人,都单谥一个“文”字。东晋的王导,谥号是文献。整个东晋,只有他一个人谥文献。

唐朝时期

到了唐朝的时候,魏征、陆象先、宋璟等人得到了文贞的谥号。在唐朝的时候,张说被谥为文贞,还是皇帝亲自下诏,才结束了朝臣们关于张说该不该谥文贞的谥号的争论。

北宋时期

北宋时承唐时的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到了夏竦被拟定要谥为文正的时候,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等九名。

元朝时期

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明朝时期

明武宗的时候,大学士李东阳要死了,大学士杨一清来看他,见李东阳为谥号担忧,杨一清就向他表示,他死后给他文正的谥号。垂死的李东阳竟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因为李杨二人私交甚厚,有人作诗讽刺说:“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方孝孺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诏之命而被杀,福王时追谥文正。

清朝时期

清朝二百多年来,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但其中的曹振镛的谥号,世人一直非议不休。不过汤斌是死后50年追认的,当时“文字狱”酷烈,乾隆以汤斌为对象,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只有归随我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否则,像吕留良一样,其文就是歪的,就要被杀头戮尸。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时期的“文正”对汉族知识分子是带有明显奴化性质的。刘统勋是死后直接谥文正。曾国藩的功劳的确大,但当时清朝的情况,有个激励的意思在里面。至于李鸿藻的身份是帝师,从他之后,凡是帝师皆有谥文正的可能。在之后的谥文正的,则有点末世名器,不足为贵的意思了。

该文章由作者:【有仇必报】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