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即三国时代的吴国,亦称孙吴。3世纪时孙权建立的政权,首都开始建于吴(今苏州),后来孙权筑石头城建业(今南京)。222年,孙权称吴王。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是为吴大帝。280年,亡于西晋,三国结束。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帝,共五十二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五十九年)。孙吴为开发江南地区做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展开海上交流,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曾到达吴都建业。孙吴的灭亡也标志着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国号
“吴”作为地理概念本来是指现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封建时代常被用作爵位、国号的名称。孙坚为汉末吴郡富春人,因军功积累一直做到长沙太守。
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向江东发展,公元196年,东汉朝廷封孙策为”吴侯”。孙策死后,其弟孙权接掌兵权。公元220年,曹魏建立,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公元229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就以“吴”为国号。
为区别于前12世纪至春秋战国之际存在的诸侯国吴国,以及五代时期杨行密建立的吴国,史学界一般在前面加上统治者的姓氏称之为孙吴。因其居于三国之东,而有东吴之称。从中原看,孙吴地处长江之外,故有时其统治地域也称江表。
历史
草创江东
公元191年(汉初平二年)征讨荆州时战死,侄子孙贲率其将士依附袁术。孙坚汉末黄巾起义时,孙坚随朱儁镇压黄巾,又参与平定西北边乱,以后又受任长沙太守转战于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并立下不少战功。打败横行一时的董卓而进驻都城洛阳。
孙策公元194年(汉兴平元年),孙坚长子孙策投奔袁术,并讨回孙坚部分旧部。公元195年以帮助舅舅吴景对抗刘繇为由,开始向江东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他争取到朱治、周瑜、张昭、张纮等人的帮助,击败了刘繇、严白虎、许贡,迫使会稽太守王朗投降,占领了会稽、吴郡、丹杨的广大地区。
公元196年(汉建安元年),汉献帝在许昌定都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被任命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公元199年(汉建安四年),袁术病死,是年,孙策征伐庐江,孙策又兼并了袁术余部,击走刘勋,继续征伐江夏,大败黄祖;劝降豫章太守华歆,实力迅速壮大。
公元200年(汉建安五年)孙策死,孙策之弟孙权统领孙策旧部,并得到张昭、周瑜、程普等人辅佐。庐江太守李术不服孙权,但不久便被平定。
巩固基业
公元203年(汉建安八年)至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间,孙权先后三伐黄祖,并得到大将甘宁;又派遣贺齐、蒋钦等人讨伐各郡山越叛乱。
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郡迁徙治所到京城(今江苏镇江)。同年,刘表病死。此时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率军南下,刘表次子刘琮望风而降,随后大败依附刘表的刘备于当阳长坂。占领荆州后,曹操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孙吴。孙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鲁肃、周瑜为首,主和以张昭、秦松为首。张昭名望很高,在当时很有说服力,但孙权正确地估计了形势,意在与曹操一战,而非主和。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亦及时返回,陈说曹操军队存在的种种弱点,开战有获胜的希望。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与曹操决战。
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命令他致书曹操实施诈降。曹操信以为真。黄盖选择时机派船逼近曹军,下令同时点燃船上的草料、柴薪,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敌船化为一片火海,曹军死伤惨重。周瑜等率军乘势冲杀,曹军溃败。曹操领残余部队从华容道(今湖北潜江南)逃向江陵,退还南郡,留曹仁等守江陵、襄阳。赤壁之战,吴军凭借三万人大破曹操,这次战役奠定了三国的基础。
孙刘联军乘胜追击至南郡,甘宁绕道攻取夷陵。周瑜、程普、凌统等率军沿江进攻江陵,曹仁败退。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刘备表孙权为车骑将军、徐州牧。刘备最初分得南郡南岸地,后又从孙权手里借到南郡。不久后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交趾归附。
公元211年(汉建安十六年),孙权听从张纮建议,迁徙治所到秣陵,筑石头城,并将秣陵改名为建业。
荆州之争
公元215年(汉建安二十年),刘备取蜀,孙权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公安,关羽将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然曹操于此时取得汉中,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只好与孙权议和,承认荆州的长沙、桂阳归孙权,以湘水为界。同年,孙权征合肥,久攻不下,率军退还。
在退军路上,孙权被魏将张辽击败。公元219年(汉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这时的孙权看着刘备逐渐做大,旋即改变战略,将矛头指向刘备,联合曹操。孙权任命吕蒙为都督,袭取南郡公安,士仁、麋芳等投降;随后又占据江陵;派陆逊取宜都等地。潘璋部将马忠在临沮擒斩关羽等,孙权将刘备势力清除出荆州。
公元220年(汉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封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荆州牧,封南昌侯。随后孙权以鄂为都城,改名武昌,设立武昌郡。曹丕取代汉室称帝后,孙权被册封为吴王、大将军、荆州牧,并立孙登为王太子。
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刘备称帝,兴兵伐吴,孙权因汉军来犯,担心魏国乘机进攻,便主动向魏朝称臣,并任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汉军,迎击刘备。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不久后陆逊突然反攻,于夷陵发动火攻,大破汉军,斩杀蜀将张南、冯习、程畿等;蜀侍中马良诱使五陵地区的蛮族人作乱,亦被步骘平定,马良死于乱军。刘备大败,仓皇而逃。
夷陵之战后吴与汉再次联盟,魏成了吴的主要敌人,吴蜀多年以来对荆州的争夺以汉的退出而结束。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
建国称帝
公元222年(黄武元年)曹丕出兵攻吴。孙权派建威将军吕范督五军,以水军拒曹休,以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救南郡,以裨将军朱桓守濡须拒曹仁。十月,孙权临江据守,曹丕也决定亲征攻打东吴。魏军断绝吴军的粮草、援兵,围攻江陵六个月,因吴将朱然的坚强防守而无功而返。东线战事则是吕范大败小胜,朱桓力克曹仁。
224年(黄武三年)八月,曹丕亲率水军第二次攻吴,因遇暴风雨,江水暴涨,只得再次退兵。不久,汉、吴互通使臣,恢复同盟。225年(黄武四年)五月,曹丕第三次率水师征吴,八月进入淮河,十月到达广陵(今江苏扬州),准备渡江。恰在这时,天气严寒,长江冰封,战船不能行动,且吴国严兵固守,只好返回,曹丕三次攻吴,都收效甚微。公元226年(黄武五年)曹丕病逝,孙权乘机攻击江夏,不克而还。
公元228年(黄武七年),鄱阳太守周鲂以降魏为理由诳诱魏扬州牧曹休。曹休率领步骑兵十万人向皖城进发接应周鲂。魏明帝又命司马懿向江陵方向、贾逵向东关方向,三路大军同时进发。八月,孙权到达皖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又任命朱桓、全琮分别担任左、右督,各领三万人迎击曹休,蒋济、满宠意识到曹休的不利之处,但曹休已经开战,随后大败。
石亭之战中魏国的失败,使曹魏在二十四年内不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吴行动,战后相对安定的环境为孙权称帝奠定了基础。公元229年(黄龙元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建都武昌,后迁建业(今江苏南京)。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散布在孙吴境内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山区扩张。
公元233年(嘉禾二年),孙权封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为燕王,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带兵一万多人,率领装载金银财宝的船只,试图使辽东接受孙吴的封爵,结果使者被公孙渊斩杀。此后孙权又数次攻打魏国,但皆无功而返。
公元241年(赤乌四年),孙权的长子孙登死亡。次年,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不久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他非常宠爱孙霸,引发了“二宫之争”,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最后,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幼子孙亮被立为太子;名臣陆逊亦因卷入这一事件而遭到孙权责辱,怨愤而死。孙吴开始走向衰落。
变乱更迭
公元252年(太元二年)四月,孙权病逝,年仅十岁的孙亮即位,由诸葛恪、孙弘、孙峻等辅政。是年,爆发了东兴之战,魏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率领诸葛诞、胡遵等领兵7万,直逼晋吴对峙图(266年)东兴。孙吴以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魏军惨败。
公元253年(建兴二年),诸葛恪征淮南失败,被孙峻等人所杀,大权落入孙峻之手。三年后孙峻病死,将权力交给从弟偏将军孙綝。孙綝嗜好杀戮,残虐无道,杀害了孙吴的重要将领吕据、朱异等,旷日持久的内争也使孙吴国力遭到严重削弱。
公元258年(太平三年),孙綝废黜孙亮,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即位。孙綝与其兄弟五人,皆管理禁军部队,权力远远超过皇帝。不久孙綝又被杀死。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但并未使孙吴的疲弊之态得到根本改善。
公元264年(元兴元年),孙休病死。这时蜀汉刚灭亡,交趾又叛吴降魏,魏灭蜀之战后,蜀吴联盟不攻自破,孙吴完全处于魏的包围之中。孙吴内部形势不稳,欲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左典军万彧向当时握有实权的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孙和的长子孙皓即位。
苟延残喘
孙皓即位之初,曾一度施行善政,一时被誉为“令主”。但不久,他的残暴一面就开始显露。孙皓对臣民残忍无道,自己则骄奢淫逸,民怨沸腾。幸陆抗、陆凯等重臣的全力支撑才让孙吴苟延残喘。另外,孙吴不断向晋发动战争,孙皓亲率大军屯驻东关,令吴军攻打晋江夏、襄阳、合肥、交趾等地。
孙皓不断的军事行动给晋朝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同样也给孙吴自身带来沉重的负担,并遭到江东士族的一致反对。陆抗等认为孙皓连年发动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资源,得不偿失,并且也无法改变晋强吴弱的现状。
公元271年(建衡三年)陶璜击破交趾,擒杀西晋设置的守将,收复了交趾,九真郡、日南郡都回归孙吴的统治下,后又平定了扶严夷,设置武平郡,任命武昌督范慎为太尉。使持续多年的交趾之乱暂告停歇。
公元272年(凤凰元年)西陵守将步阐因畏惧失职,占据西陵城叛吴降晋。吴将陆抗立即率将军左奕、吾彦等讨伐,晋将杨肇、羊祜、徐胤率军救援步阐。西陵城防坚固,陆抗围堰防守,并力排众议毁坏大坝,与晋军对峙。陆抗军中的一个营的都督俞赞降晋。陆抗利用俞赞提供给晋军的情报,连夜调整了军力部署,次日大破晋军。西陵城亦被攻克。
西陵之战后,孙皓误判了当前形势,穷兵黩武,屡次对晋朝发动小规模战争,徒耗国力,加速了孙吴的灭亡。
走向灭亡
公元276年(天玺元年)晋灭吴的战前准备基本完成。但由于后方鲜晋灭吴之战卑作乱,贾充等反对立即伐吴,使伐吴战争拖延了下来。
公元279年(天纪三年),晋武帝下令,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举伐吴。司马伷等六将分别进攻建业的外围六合、当涂,以及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则率领灭蜀后所得的水军,由蜀地顺流东下。孙吴方面上下离心,疏于防备,无统一对策,以致节节失败。晋军势如破竹,孙吴防线快速崩溃。
公元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交州刺史陶璜坚守不降,孙皓写亲笔信相劝才降晋。西晋朝廷封孙皓为“归命侯”。孙吴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
孙吴灭亡后三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尚有数次复国运动。例如,公元310年(晋永嘉四年)吴兴豪族钱璯趁西晋即将灭亡的机会,自称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劫持孙皓之子孙充并拥立其为吴王,而后又将其杀害。这一动乱后被周玘所平定。公元318年(晋太兴元年)十一月,孙皓的另一个儿子孙璠起兵反对东晋,被杀。
疆域
范围
孙吴共有四个州,分别为扬州、荆州、广州、交州。孙吴的疆域范围,北至庐江郡(现江苏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达交趾郡(广西东部),东临东海,涵括我国现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省的完整地区,以及江苏、广西、安徽、湖北省和重庆、上海市的部分地区、还包括现今越南的北部地区。
沿革
孙吴疆域的经略始于195年(汉兴平二年)孙策渡江,讨平江东刘繇、严白虎等地方势力,略有东汉扬州刺史部的大半地区,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陵、庐江六郡,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主要以县级政区为主。200年(汉建安五年)孙策死,孙权继位。
孙权时,鼎立局面逐渐形成,孙吴在原江东六郡的基础上,出夷陵之战兵深入各郡险地征讨山越,还向西向南拓展。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长沙、江夏、桂阳等地及士燮所据的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得荆州之南郡、武陵、零陵等地,基本占据荆州,奠定了孙吴疆域的轮廓。公元221年,吴国将南岭以南诸郡以今天广西北海市合浦为界,以北广州,以南为交州,不久即合并。
孙权称帝后,孙吴疆域稳定下来。经过孙权的苦心经营,孙吴疆域“西屠庸蜀之郊,北裂淮汉之涘,东苞百越之地,南括群蛮之表”。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主要从郡县深险之地及北界西界敌对势力的经略着手。
孙亮、孙休在位期间,三国鼎立格局相对稳定,境内也较为安定,处于平稳发展时期,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主要示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作局部调整。264年(永安七年),孙吴为便于治理,从交州划出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另设“广州”。交广二州的行政区划设置为后来历代所沿用。
孙皓时期,三国鼎立局面瓦解,处于吴晋南北实力极不均衡的对峙局面,在外有西晋王朝势力频频介入,及内部叛乱势力与敌对政权遥相呼应的情形下,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体现为统县政区的划小,其中广、交二州在军事行动中,孙吴投入大量的军事和人力,刺激了地区开发,辟置了大量新县及规划新郡。
政治
东吴在政治上大体跟东汉相近,地方上仍实行行州郡制,中央方面也是同样。唯一不同者,则是东吴主要受江南本地豪族影响,单是在朝朝臣,有不少顾姓人士(如顾雍)、朱姓人士(如朱桓)、陆姓人士(如陆逊)和张姓人士(如张温),就是后世称为吴四姓,这些世族都是汉朝时长居江南的望族。
士族政治
孙吴的地方政治制度是州郡制,中央政权主要受江东士族影响。这时江南已经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僮仆,而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早在汉朝时就已经长居江南。孙权在接掌孙策之位时年方十九,孙吴国内形势还不稳定。他一方面得到外来士族的全力支持,一方面尽力争取以顾雍、陆逊为首的吴郡士族。
他把孙策的女儿,一个嫁给顾雍的长子顾邵,一个嫁给陆逊。孙家与江东名族顾陆两家结成姻亲,孙权政权才有了可靠的基础。因此朝臣中有很多顾、陆、朱、张四姓的人士,就是后世所说的“吴之四姓”的望族。作为孙吴政权支柱的江东大族如吴郡的顾氏、陆氏、朱氏和张氏,武力强宗如阳羡的周氏,吴兴的沈氏等,也不愿离开他们的势力范围过远。在孙皓统治时期,江东士族更是趋于极盛,其中的陆氏甚至发展到了”二相、五侯、将军十馀人“的地步。
中央官制
孙吴的中央官制与曹魏、蜀汉相仿。孙吴置丞相,名义上也是百官之长,但实际效能是仅仅管理例行政务,往往不参与重大政务的决策。孙吴的三公废置不常,除授因人而异,前期无九卿。
孙吴政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大司马(或分为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等内朝将军,这些将军外则领军,内则领政,是事实上的宰相。
孙权初置奉常,225年(黄武四年)改太常,太常置博士。东吴初置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有三署中郎将、领三署郎,还有羽林督,绕帐督、帐下右部督,皆领卫兵。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少府诸卿建置均与曹魏、蜀汉同。东吴在屯田各郡置典农都尉,统辖属县,职如太守。典农都尉掌管军粮,不属于大司农。这不同于曹魏制度。孙权初年设左节度,专掌军粮会计。
宫官有大长秋,设置略如曹魏制。又有太子太傅、少傅。229年(黄龙元年)置左辅、右弼、辅正、翼正等都尉,为太子四友。又有太子宾客及率更令、中庶子、庶子、辅义都尉、右部督等。
门下官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设置略与曹魏同,但地位不甚重要。
尚书分选曹、户曹、左曹、贼曹等四曹,可见东吴尚书职任较曹魏为轻。
中书监设中书令、仆射、丞、郎、令史等。
御史台设御史中丞,督军粮御史及监农御史,又置中执法,左右执法各一人。在殿中察举违法行为,也称侍御史。
武职官有领军将军;左领军、右领军;中护军、左护军、右护军;中典军、左典军、右典军。又中垒将军掌宿卫兵。有抚军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无征东将军;有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无平东将军。因为孙坚曾任破虏将军,不置破虏将军。
法律制度
孙吴法规主要有“科”、“令”。见于正史《三国志》记载的孙吴立法工作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公元226年(黄武五年)十月,陆逊上书“劝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孙权于是命陆逊、诸葛瑾对法律条文进行了整理。
第二次是234年(嘉禾三年),孙权征讨合肥新城,命孙登留守,总理政务,孙登修订当时的法律条文,使社会秩序转好。
第三次是237年(嘉禾六年),对有关官员奔丧进行了规定,杜绝了官员随意弃官奔丧的现象。
孙权晚年对文武官吏都存着戒心,任命检举官吏校事、察战,监视文武官员,由此产生了吕壹等诬告陷害的事件。吴国末期刑法亦趋于严苛。但总的来说,孙吴在三国政权之中,是相对能够与民休息的,孙吴社会较为安定,江南经济、文化也因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文化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佛教虽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东汉、曹魏、蜀汉、东吴及西晋等政权明令禁止汉人出家
为僧,“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见《高僧传·佛图澄传》等书,据僧传记载与后人追述,汉至西晋间僧人几乎都是西域胡人。那时的佛教还是胡人的宗教。但是也有少量汉人不顾禁令出家为僧。后赵建武元年,经佛图澄劝化,后赵正式允许汉人出家,从此佛教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及日后的北朝逐步在中原普及,甚至影响南朝。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经济
农业
孙权很重视农业的生产。大约在汉建安七年至建安八年间,孙权开始推行屯田。孙吴的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采用军中编制,设置典农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职管理屯田事务。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种田,免除服役。226年(黄武五年),孙权还采纳陆逊的建议,扩大屯田面积,并将自己驾车的牛由八头减为四头,用于耕地。他还身为士卒先,亲自耕田,“与众均等其劳”,这些作为大大鼓励了士农的情绪。
在今浙江境内开辟有海昌、上虞、新安等屯田区;在湖滩大规模开垦土地,建立了毗陵、湖熟、溧阳、江乘、于湖、赭圻等屯田区;用南迁人口建造了金宝圩;在长江中游建立了浔阳、阳新、武昌、陆口、江陵、长沙沤口等10余处屯田区。这些措施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数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则有男女数万口。孙吴屯田的规模可观,且多用牛耕,耕作技术也较先进。
水利
吴大帝孙权时期,疏凿长广溪;在句容修筑赤山塘水利;在建业附近凿娄湖灌溉农田;在乌程建有皋塘、孙塘等水利工程。筑东兴堤,以遏巢湖水。
吴景帝孙休时期,从吴兴城北到长兴修筑太湖长堤几十里,防止湖水泛滥淹没农田。在江北的皖城凿石通水,灌溉稻田。在长江中游地区,引长江支流富水、巴水、澧水支流涔水灌溉农田。
破岗渎,孙吴迁都建业时,为避长江风涛之险,加强首都与主要经济区太湖流域的联系,于245年(赤乌八年)发屯田将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以通吴会舰船,号破岗渎。这条运河起自句容小其,横越高阜,东通云阳西城,与原丹徒水道衔接;西连淮水,直抵建业城下,沿途修建十四埭用以蓄水。
丹徒水道,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间的运河。秦朝始凿,初无闸坝设施,地势高仰,河水易于走泄,航行不便。孙吴末年修治丹徒至云阳水道,因杜野和小辛间“皆斩绝陵袭,功力艰辛”而罢。
手工业
造船业
孙吴时期,孙休曾在建安郡侯官设典船校尉,又称曲郍都尉、曲那都尉,负责率领刑徒造船。其战船有的上下五层,有的还能容纳士兵三千人。
青瓷业
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三国时期,青瓷器在产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比东汉时期有明显提高。
吴国时,青瓷器主要产地包括如今浙江宁波、绍兴、温州及金华等地区,其原料为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石风化后的岩石矿,风化程度高,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这种瓷土含铁量较高,是烧造青瓷器的理想原料,与石灰石配制而成的石灰釉,光泽好,透明度高。
铜铁冶铸业
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武昌和会稽是孙吴的两个手工业中心。武昌的铜铁器和刀剑大量地运到建业来供应王公贵族们使用。
孙吴的青铜镜制造业最为发达,这得益于中国东南部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从东汉中期起,会稽郡(相当于今浙江东部)就成为了青铜镜制作的中心。
神兽纹青铜镜
纺织业
纺织业以葛布、越布最为精致,其柔软程度甚至超过罗纨。孙吴还盛产“八蚕之锦”;孙吴宫廷内的织络作坊拥有上千的生产者。这些都说明江南的丝织业已有了相当的发展。
财政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多次宽赋息调,夺取荆州后,“尽除荆州民租税”,并下令诸将要居安思危,加强武备,崇尚节俭,226年(黄武五年),下令说:“军兴日久,民离农畔,父子夫妇不能相恤,孤甚愍之。今魏人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其后,于231年(黄龙三年)正月下诏:“兵久不辍,民困于役,岁或不登。”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并不要再征租赋,又于240年(赤乌三年)正月下令禁止“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以保证春耕正常进行。
该文章由作者:【神剪辑】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