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斑斗鱼(淡水鱼类)

盖斑斗鱼是一种小型的淡水鱼类,又名三斑斗鱼、台湾斗鱼,中国南部称之为花手巾(鱼),香港称之为叉尾斗鱼。英文名称为天堂鱼(Paradise fish),日本人称台湾金鱼。原产于中国南部、海南岛、中南半岛及台湾。此物种为继金鱼后第二种被传入西方的中国观赏鱼,也是第一种能被带到欧洲,且成功人工养殖的淡水热带鱼,于1869年由法国领事从宁波寄往巴黎。主要栖息于池塘、沼泽地带、稻田等水流和缓的地区。

盖斑斗鱼(淡水鱼类)

形态特征

盖斑斗鱼体态被栉鳞,头部圆鳞,无侧线。身体略呈长卵形而稍侧扁。头部中大,吻短、口小,开于吻端上位,口斜裂,下颔突出,有细小颔齿。背鳍之第3–4根软条、臀鳍第6–7根软条、腹鳍之第一根软条和尾鳍之上下叶均延长,特别是腹鳍部份延长为丝状。身体灰绿色,体侧有10条蓝绿色横带,横带间为浅红色。头部自吻端经眼睛至鳃盖有一蓝黑色纹。鳃盖后上方有一暗绿色暗斑,周围为黄色或红色边。腹鳍之丝状软条和尾鳍为红色。雄鱼体色极为鲜艳,尾鳍较长,平常上下叶可交叉成剪刀状,雌鱼体色较暗淡,尾鳍较雄鱼短,而且上下叶不能交叉。

生态习性

盖斑斗鱼是一种小型的淡水鱼类,又名三斑斗鱼、台湾斗鱼,英文名称为天堂鱼(Paradise fish),日本人称台湾金鱼。原产于中国南部、海南岛、中南半岛及台湾。

盖斑斗鱼具有迷器辅助呼吸器官,可以直接呼吸水面空气。头部眼后到鳃盖有一黑色纹,鳃盖上有一暗绿色圆斑。成鱼体长约5~7厘米,通常雄鱼体型较大、雌鱼较小,雄鱼颜色较为鲜艳,身上的条状斑纹较为明显、色彩也较艳丽;雌鱼的色泽则比较淡。此外,雄鱼会拥有较长的尾鳍且呈燕尾状,雌鱼的尾鳍短,燕尾状不明显。雄鱼可活3~6年,雌鱼则为2~3年。

盖斑斗鱼主要栖息于池塘、沼泽地带、稻田等水流和缓的地区。群居于水草覆盖区,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蚊虫为食。最佳生长的水温范围约为摄氏20度~27度,但是在摄氏4度~38度的水温中依然可存活。适合生活的pH值在6.0~8.0。

繁殖

盖斑斗鱼的雄鱼与雌鱼盖斑斗鱼的交配繁殖期在每年的3月到10月间,发情的成年斗鱼一年约可交配1~4次。这时的成年雄性斗鱼会出现性征变化,背鳍、腹鳍、尾鳍会一直延长至体长的一倍左右,身上的鳞片也会发出红、蓝相间的闪闪光泽。母鱼则是因为抱卵而腹部鼓大。在繁殖期间,雄盖斑斗鱼会为了抢地盘、争领域而变的凶猛出现明显斗性,往往会与靠近的雄鱼打的很激烈甚至重伤、死亡。

雄盖斑斗鱼在发情时会在水面上吐泡泡筑成“泡巢”,供雌斗鱼在交配时产卵用。交配时雄鱼以身体环抱雌鱼,轻压刺激雌鱼腹部使雌鱼排卵后,雄鱼会同时射精使卵受精。排卵后雌鱼会呈现短暂的昏迷状态,此时雄鱼会将卵一一衔至泡巢上固定,雌鱼清醒后亦会帮忙。此交配动作会重复数十次直到雌鱼卵排完。总共可产出约数百颗卵。一旦交配完成,雄盖斑斗鱼会负责守护泡巢上的受精卵及不断的补强泡巢,并驱逐其他接近的斗鱼,其中也包括原本负责交配产卵的雌斗鱼。

生长

盖斑斗鱼受精卵约两天时间便能孵出幼鱼,视气温而定。刚孵出两三天的幼鱼还无法平游,以体内的卵黄囊维生。可平游后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主食。雄鱼会持续照顾仔鱼直到仔鱼可自行游开觅食。成长快速,约半年即可发育成熟。

台湾斗鱼

台湾的盖斑斗鱼由于地理上的区隔,演化出不同于东南亚地区的亚种。台湾的盖斑斗鱼也根据分布地区的不同分成食水嵙型、三义型、嘉义型、北埔龙潭型。台湾清华大学曾晴贤博士由DNA鉴定结果确定以上四型DNA相近,可视为同一种。

由于台湾的环境污染、农药滥用、过度开发以及外来种盖斑斗鱼与台湾斗鱼的杂交,台湾纯种的盖斑斗鱼日渐稀少。行政院农委会于1990年将台湾盖斑斗鱼列入“珍贵稀有保育类野生动物”(Rare valuable species)予以保护。

盖斑斗鱼生活于平缓的水域,这种环境也是蚊子的繁殖地。成年盖斑斗鱼在野外的主食即为蚊虫以及孑孓,一只野生斗鱼一天可捕食300只孑孓,因此对于防治病媒蚊有很大的效果。因此台湾政府正在尝试复育台湾盖斑斗鱼并计划性放养,以最自然的方式来防治病媒蚊。 

特性

盖斑斗鱼身体灰绿色,体侧有10条蓝绿色横带,横带间为浅红色。雄鱼体色极为鲜艳,尾鳍较长,平常上下叶可交叉成剪刀状;雌鱼体色较黯淡,尾鳍短且不能交叉。胸鳍末端特化为「迷器」,可辅助直接呼吸空气,因此在容氧量极低处仍能存活。产卵期时雄鱼会吐泡沫筑「泡巢」,雌鱼将卵产於泡巢下,稚鱼孵化後,雄鱼会照顾仔鱼到能自己活动为止。

该文章由作者:【哈特费尔德】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