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多民族的少数民族中学)

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位于丹顶鹤的故乡,美丽的嫩江东岸,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中华西路 64 号。 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多民族的少数民族中学,是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 2005 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高中, 2007 年被评为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

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多民族的少数民族中学)

历史沿革

建校起源

齐齐哈尔蒙旗师范与东北蒙旗师范同一年成立,这是巧合吗?不是的。这两个学校最早的发起人是郭道甫,又称墨尔色。达斡尔族,莫和尔图人,名门望族出身。幼年在家学习满文,稍长入海拉尔满蒙学校学习汉文和蒙文。1910年入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4年后毕业;1915年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满、蒙、汉和俄等文字,后来又自修英语和德语。

为了提高蒙古民族的文化素质,1918年他在海拉尔成立私立学校,自任校长。1920年任呼伦贝尔蒙旗官立学校校长,课程是辛亥革命后新编的教材。1922年任北京蒙藏学校教员兼学监和北京政府中俄交涉公署署长王正庭的秘书兼咨议处俄文翻译。1923年6月前往乌兰巴托考察“外蒙古独立”情况,其间撰写了《新蒙古》一书。1924年初组建“呼伦贝尔青年党”接受“外蒙平民革命党”的主张。

1924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南京召开年会,郭道甫代表蒙古地区出席会议,并就蒙古教育问题发表演讲,发表 《蒙古与教育》一书。随后南下广州,会见 孙中山 先生,同他交谈蒙古民族的解放问题,使他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和鼓舞。同年发表《蒙古问题》和《蒙古民族自决运动》等文。

1925年10月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在张家口成立。郭道甫任中央执行委员兼秘书长。这一年他以冯玉祥秘书和西北督办署咨议的身份活动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后赴乌兰巴托,在蒙古被选为全国职工总工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并代表蒙古出席莫斯科召开的世界工联会议,当选为世界工联委员。

1928年7月郭在新左旗秘密召开青年党会议,决定以“武装革命恢复呼伦贝尔的完全自治”,提出“蒙古人民来治理蒙古”的口号,并组织武装暴动,在东北军的镇压下失败。后来以“政治问题”解抉呼伦贝尔为条件,郭去奉天接受议和。东北当局接受郭主张在不脱离中国的前提下,准许呼伦贝尔自治民治的要求。少帅又亲自答应郭提出的第二个要求:大力扶持和发展蒙古民族的文化教育,满足他抓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心声。同年冬,郭在奉天组建蒙古文化促进会,并以该会客义在沈阳艾家胡同创建东北蒙旗师范学校,自任校长,张学良任董事长。办学经费由奉天每年拨出一万四干两银元,布特哈、齐齐哈尔、呼伦贝尔各分担一千六百至三千两银元。

郭任东北长官公署咨议和张学良的秘书以后,在郭的建议下少帅指示黑龙江省督军署在齐齐哈尔市成立蒙旗师范学校初级部。郭提出“欲以造就为蒙古民族奋斗之人才”的口号。大力培养蒙古民族青年一代,使蒙古人民不再受其它民族的欺压和剥削,达到振兴和拯救蒙古民族的目的。“九一八”事变后郭向张学良打电报表示:誓死不做亡国奴,要和日本帝国主义抗战到底。同年12月去苏联驻满洲里领事馆以后失踪。

齐齐哈尔蒙旗师范学校

建校时间1928年11月,当时学校名称是齐齐哈尔私立蒙旗师范学校。

1936年夏天,设在奉天的东北蒙旗师范学校合并到齐齐哈尔私立蒙旗师范学校,校名改为兴安师范学校。

1938年下半年兴安师范学校迁到扎兰屯,校名改为扎兰屯师道学校,一直到1945年8月光复。

建校时间为1928年11月, 1929年3月1日 正式上课。是私利公助学校。黑龙江省财政厅每月拨两千元经费,四旗一办每月拿两千元,1936年后全部经费由伪蒙政部拨给。

学制:附设的小学部四年,初师三年,中师五年。

教材和课程设置:各个时期和其它同类学校相同,蒙文自编教材自印。

学生来源:主要招收扎赉特旗,郭尔罗斯后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布特哈旗,齐市郊区,讷河县,嫩江县,杜尔伯特旗,依克明安旗的蒙族、达族、鄂温克族学生。年龄一般12岁-25岁,个别有30来岁的学生。1936年后招收全东北的蒙族学生。

班级和学生人数:建校初期3个班80人,其中有小学预备班;最多时学生6个班25O人。1933年第一期初师毕业生20名,1935年第二期初师毕业生20名;1937年第一期中师毕业生17名,1938年12月第二期中师毕业生34名,上日本国参观旅行一个月。

教职员:1928—1931年十名教职员,还有外校教师兼课的,到1933年增加到三十名左右,学历大部分大专文化程度。

建校有贡献的人物:

巴达玛拉布旦:扎赉特旗第十四代王爷,校务委员会委员长,蒙古族。曾任伪兴安总省省长,“八一五”光复时被苏联红军逮捕,死在集中营。

德古来:八旗筹办处主任,校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达斡尔族。曾任伪蒙疆自治政府财政部长,解放前跑到台湾后定居美国。

德旺道尔吉:杜尔伯特贝勒,校务委员,第一任校长,但不常来校办公,蒙古族。

多公爷:郭尔罗斯后旗公爷,校务委员,蒙族。

巴贝斯:依克明安旗贝斯,校务委员,蒙族。

吴维帮:讷河蒙旗办事处主任,校务委员,达斡尔族。

图门满都呼:扎赉特旗王爷协理,校务委员,蒙族。

金耀州:梅里斯达斡尔族,校务委员,第一任训育主任。

沃子述:齐市人,达斡尔族,北师大毕业生,校务委员,第一任教务主任。

包景芳、孟照德都是郭尔罗斯后旗人,校务委员,教蒙文课。

校长更迭表:

1928——1930年:德旺道尔基 ;1931——1932年图门满都呼 ;

1932——1934年:哈斯巴特尔 ;1934——1941年:阿成嘎 ;

1936年两校合并后,兴安师范变为国办学校,陆续派来七八个日本教员,增加了日语授课时间,大搞奴化教育。池尻掌握财政大权,吉村是舍监,他比训育主任权利大,任意打骂学生。经常借故折磨学生,十一月中旬要学生只穿背心裤衩,从学校跑到西大桥跑回来。由于日本人的欺压,学生从36年的220名突减到37年的150名。后来由于学生反抗和强烈要求下,迫于群众压力,1938年日伪当局把池尻、吉村调离学校。

当时的校址:如今民族中学正楼位置上,有三所白砖房,每个约有 150平方米 。中间一所为教师办公室和教师独身宿舍,东西两边为教室。其北面有一栋青砖房 300平方米 ,是学生宿舍,其东面有食堂和厨房 250平方米 ,其南面是水房和洗脸室,浴室约有 40平方米 。

学校经过齐齐哈尔蒙旗私立师范,兴安师范学校,扎兰屯师道学校的变迁,虽然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克服种种困难,在先辈们再接再厉不断努力下,学校发展成为东蒙地区的民族教育中心,培养了大量的各种人才。日本留学生有五六十名,国内各大学毕业年一百多人,解放初,在内蒙古自治区厅局级以上的干部中有九十来名。

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

由于1952年秋季开始招收初中班,1956年开始又招高中班。因此于1956年下半年学校更名为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校。内设初中班、高中班、中师班。1958年中师班停止招生。

在文革极左路线的指导下,1969年12月以备战疏散城市人口和就近入学为借口,停办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学校改名为齐齐哈尔市第二十六中学校,全部招收市内汉族学生,把学生宿舍改为教室,最多时42个教学班。少数民族学生疏散回家的大多数不念了,高中生全部失学。

粉碎“四人帮”后,由于学校部分少数民族教师的写信,上访强烈要求下,于1979年7月7日 正式恢复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校校名。1980年开始附设中师班,招收高中毕业的二年制师范。1981年在省民委的资助下又招高考补习班。

1984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把民族中学附设的师范班对外称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与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校合署办公,两个学校一套班子。

这期间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的四年制师范班、幼师班;民办教师转干的内招班,学历不达标的小学教师进修班;代培班;外语、美术、计算机等专业班;鄂伦春族高中班;五年制师范大专班等。

2004年9月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撤销,合并到设在哈尔滨市的原省民族干部学院。中学部分留在齐齐哈尔市,学校名称定为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

学校简介

学校规模

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多民族的少数民族中学,是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 2005 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高中, 2007 年被评为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

有近 160 名教师,其中特级教师 4 人,高级教师 60 人。学校除面向全省招收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柯尔克孜、赫哲等六小民族学生外,还面向齐齐哈尔市招收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学生,现有 14 个民族 1800 余名学生在校就读。民族中学已成为全省民族教育的窗口和龙头校,被誉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人才的摇篮,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

发展情况

民族中学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她的前身是 1928 年 8 月成立于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蒙旗师范学校,该校和 1928 年 9 月成立于奉天的东北蒙旗师范学校合并后,沿革、发展成为今天的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作为民族中学的重要奠基人东北行政公署长官张学良将军不仅积极倡导兴

办少数民族学校,还兼任东北蒙旗师范学校董事长。从第一任校长到现任第四十一位校长在这块育人沃土上辛勤耕耘。八十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播撒真知、传承文明、树德育人、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特别是近些年来,学校坚持“民族、多元、和谐、创新”的办学理念,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形象,正在走向新的辉煌。

民族中学不断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功能齐全、环境优雅,令人心情愉悦的办学环境。学校占地面积 5.6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 万平方米。置身民族中学,那扇崭新的设计独特的书卷型大门,引发莘莘学子的无尽遐想;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艺体综合楼等特色建筑气势恢宏,令人赞叹;那硬化的道路,宽敞的体育场,造型别致的雕塑,错落有致的草坪、花坛,使人感到和谐温馨,已初步展示出现代化学校的雄姿。

办学理念

民族中学坚持“既要成才,更要成人”的双重培养目标,将德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重点德育”的指导方针,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学校提出“走进民族中学、走进快乐、走进成功”的口号,民族中学的学生不一定都能考上大学,但要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快乐人生,只要有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就会有美好人生。学校还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共性问题,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优势,像春风化雨、雪润梅花那样把高尚的道德情操悄然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进一步塑造了民族中学理想的学生群体。学校被评为市德育教科研先进学校。

推行素质教育

民族中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具有“三大特色”、“两大优势”,即民族特色、艺体生特色、人文管理特色;教育信息化优势、心理健康教育优势。学校特别强调“快乐成功”教育,使学生在平等、和谐、快乐、祥和的氛围中,提升自信,张扬个性,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才华。

强化对体育、艺术特长生的教育,是民族中学的一大特色。学校除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外,还建有市内一流的艺体馆。在馆内学生们或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或做健美操、练跆拳道、或唱歌、跳舞、作画。特别是每年四月的校园艺术节,具有民族风情的表演,精彩纷呈。校园内,丝竹盈耳,歌声轻飏,舞姿翩翩,这里充满欢乐,充满激情。近些年来民族中学已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院校输送艺体生 400 余人。民族中学是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特长生基地学校。学校曾获省第七届民运会特殊贡献奖。近些年来在省、市的各项体育赛事中学校曾四次获得集体荣誉奖, 92 人次获单项奖。在省、市各项艺术大赛中有 103 人次获奖。

学校一直高举科研兴校的旗帜,承担国家及省、市科研项目数十项,学校是省级心理健康研究基地。校领导在科研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教学和课改研究在学校蔚然成风,已形成浓郁的科研氛围。学校近些年来出版了《高中生心理健康》、《高中美术专业基础课程》、《达斡尔族史话》、《鄂温克民族史话》、《黑土情深》等十部专着与教材;在《理论观察》等国家二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 300 多篇。 2004 年以来,有 180 人次在全国、东北三省及省、市各项学术研讨评选活动中获奖。

师资情况

民族中学以教师队伍提高为主题,以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通过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依托校本培训,鼓励在职进修等形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扩大教师视野,牢牢占领中学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学校先后与加拿大、北京、上海、长春等地一些名校开展学术交流和互访活动。在实践中,民族中学已打造出一支团结勤奋、教学科研一流的师资队伍。在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生 1人,有硕士学位的 5 人,有省级骨干教师 4 人,市级骨干教师 60 余人,市级科研带头人 12 名, 10 余人被评为省级先进。

办学成果

一腔热血育桃李,三尺讲台写春秋。民族中学八十年来,共培养 14279 名毕业生。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有一批学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将士。在毕业生中,有的是造福一方的省、市、自治区及地、厅及领导干部;有的是造诣较深、着述颇丰的知名专家、学者;有的是蜚声一方的音乐家、作曲家、医学专家,民族、民俗史专家;有的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崛起的董事长、总经理;有的是受人尊重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活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不断扩大民族中学的声誉和影响。

八十载的岁月穿透,谱写了精彩华章。我们的辛勤劳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赞赏。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中学领导和教师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胡耀邦、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地方政府为办好民族中学,在财力、物力上予以巨大的支持。近些年来,学校荣获“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单位”等十五项殊荣。

展宏图于盛世,创伟业于当前。在全民企盼教育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民族中学将继往开来、追求卓越、立足本市、面向全省、走向全国,把学校建设成为面向普通大众的、高品位、有特色、有良好声誉的全国一流民族学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办学特色

人有个性,学校应该有特色。蒙旗师范学校最大的特色是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学生健康是第一位的,健身活动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

蒙旗师范学校虽然规模不大,学生人数不多。但体育运动在当时轰动了全齐齐哈尔市。1934年到1938年全市不论径赛、田赛运动会上都是蒙师冠军。长跑能手白济民在1936—1938年间,就得了十几个银盾和银杯。韩维章是有名的三铁大王,铅球、铁饼、手榴弹年年冠军。张传彦是百米高栏和 四百米 中栏的骄骄者,那木是三级跳远能手,业喜扎布是短中跑能手,在1936年全省运动会上战胜白俄选手,轰动全场观众欢呼。当时报纸曾以《蒙古健儿勇挫白俄》曾就此事发一消息,并加评论,使中国人扬眉吐气。1936年后齐市每次召开运动会上蒙师报两个接力队,结果每次第一第二都是蒙师队,第三名才是其他学校。学校迁到扎兰屯后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了,1941年伪满全国中等学校在长春召开的篮球赛上,打败了七年连冠的南满中学篮球队,取得第一名,轰动全东北。

解放初期,蒙古师范学校体育运动也很出色,每年全市教职工篮球赛都是蒙师冠军,当时桑布、巴图、卜林、业喜、德木等老师为主力队员,个头都 1米 8以上。全市运动会上卜林和陈万清是摔跤冠亚军,业喜和那木老师是短中跑能于。1950年市运动会上哈斯巴根(常炎) 3000米 长跑第一名,全校师生掌声雷动,击鼓呐喊欢呼“加油”。阿木古郎(杜柳山)和葛根代表学校参加齐市第一届水上运动会,阿木古郎 100米 自由泳和仰泳冠军,葛根百米蛙泳冠军。后来他 (她)俩代表齐齐哈尔市参加黑龙江省水上运动会,也荣获冠亚军。后来葛根又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大连举行的全东北水上运动会。

现任领导

校长:高春梅达斡尔族在读博士生高级讲师党总支书记:王景元蒙古族高级教师

副校长:白利泉蒙古族高级讲师

副校长:张月秋汉族高级教师

副校长:英力达斡尔族高级教师

知名校友

校友风采人物之——乌嫩

乌嫩,达斡尔族,1931年生于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额尔和乡宜和德村。

1939年至1942年在小学读书。

1939年至1948年在舅舅家做农业劳动。

1947年土改时任儿童团团长。

1948年3月至1952年初在齐齐哈尔市省立蒙古师范读书,其中48年3月至8月在本校农干班学习,9月至52年初在第二期正规师范班学习。曾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学校团总支副书记。

1952年初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务干事,团总支书记。

1952年9月,入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科学习。

1953年8月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1957年毕业。

1957年8月在呼和浩特市第二师范学校(此校是自治区教育厅直属纯蒙语教学的典型的蒙古师范)教师、班主任,代理教导主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

1960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文教局工作。

论文着作

1、1949年5月写了短篇小说《嫩江河畔开鲜花》,内容主要反映土改后农村新面貌、新气象。在省青年报上全文连续登载。

2、1995年7月写了《浅谈提高达斡尔族人的素质问题》,其中,提高达族农民科学素质全文登载在内蒙达族学会主办的《达族人》报上。

3、1997年,为内蒙、呼盟、莫力达瓦族自治旗三级学会召开乌日喜业勒图同志生平事迹研讨会,写了题为《难忘的一次谈话》的回忆文章。在莫力达瓦旗学会会刊第六期上发表。

奖励荣誉

1、1949年在内蒙第二师范学校被评为学校、呼和浩特市的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

2、1949年9月底,我代表呼和浩特地区教育界少数民族教工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国庆参观团赴北京参加国庆活动,并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看。

3、1971年9月底,在唐山中央办的内蒙干部学习班时,我代表内蒙干部学习班自治区直属机关文教系统的学员参加国庆参观团,赴北京参加国庆活动,并第二次登天安门观礼台观看。

4、1985年9月我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您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以上,为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特授予光荣教育工作者,特发荣誉证书》。

5、我写的《浅谈提高达斡尔人的素质》论文被内蒙古达族学会评为优秀成果二等奖并获得荣誉证书。

母校改变了我的命运

在我身上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往事。但在我心中刻下了最深的印记是在母校学习、生活、工作情景。

我原是一个既无父母又无财产的(土地、房屋、牲畜)的农民。为了培养我,村农会送我一套被褥,发了路费让我上学。

1948年3月18日,到齐市蒙古师范学校报到,入学考试后,我被编入农干班。农干班学生中不仅有村干部,小学教师还有像我这样小学都没念完的小农民。1948年9月农干班结业,绝大多数同学都回原地分配工作。我虽然基础差,但年龄小,刻苦学习,表现积极,学校决定我留校编入第二期正规师范班学习。1948年6月入了共青团后,1948年12月又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6月转为正式党员。我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学校团总支副书记。

1952年初毕业留校工作,任学校团总支书记。仅仅工作半年,学校保送我入齐市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科学习。1953年8月转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

在母校学习、工作期间,在我的生活中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母校为我升华自己的人生打了很好的基础,并提供了自我发展的良好机遇,这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大转折点。应该说,母校改变了我的命运。所以我经常怀念母校,非常感谢母校对我的关怀、培养。

校友风采人物之——哈斯额尔敦(宝玉)

哈斯额尔敦(宝玉),男,蒙古族,著名的蒙古语言学家。他出生于1934年,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人,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哈斯额尔敦(宝玉)1952年毕业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蒙古师范学校(今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1952年至1957年在内蒙古师范学院(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习、工作。195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语文系研究班。1953年至1990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工作,1991年调至中央民族大学至今。主要从事古蒙古语、现代蒙古语及其方言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党总支书记、校和自治区高等学校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蒙古语文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中国蒙古语文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民族语文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顾问、国际蒙古学家协会会员。获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和自治区高校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次参加了国内外学术研讨会。

哈斯额尔敦老师是齐齐哈尔蒙古师范学校解放后早期毕业成才的杰出校友之一,又是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很有名望的学者之一。

不懈执教五十载开设各门语言课

哈斯额尔敦老师从教五十年如一日,不为名利、不求回报、全心全意地把自已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表现出了高尚的师德。他不论从事教学,还是在领导岗位上,实事求是,朴实无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真正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

哈老师在高等学校语言课程的设置和教材建设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劳动。他从中央民族学院研究班毕业后,在内蒙古师范学院开设了《语言学概论》》课程,并以此为基础,于1979年出版了《语言学基础》,这是国内以蒙古文出版的第一部语言学理论教材。哈老师与那仁巴图教授1978年出版了《蒙古语基础》,这一教材不仅满足了当时各类学校对蒙古语语法教材的需求,也适应了社会上学习蒙古语语法的急切需要,产生了广泛影响。在1982年与那森柏教授等人,编写出版了第一部高校统编教材《现代蒙古语》。该教材使用了近10年,又于1996年出版了经哈老师主编的修订版本。哈老师也审定了2001年由我主编出版的《现代蒙古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哈老师首先开设了《古蒙古语》课,同时也新开设了《蒙古语方言学》课程。

倾心培养研究生换取桃李满芬芳

哈老师自1978年以来,同其他老师一同培养了8期25名研究生,参加了中央民族大学两届蒙古语言文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组织和教学工作。哈老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基础理论和特色研究,尊重个人特长,开拓研究视野。他开设了《普通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史》等课,开设与我们研究方向有关的专业课,同时注重不同领域的制高点。

哈老师培养研究生的另一个特点是身先士卒,重视实践,进行实地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如:1983年11月带领嘎日迪和王顶柱(内蒙古民族大学校长)去河南省济源县考查大紫微宫碑文时,和他们一起徒步往返王屋山的二十多里远的险峻山路,其敬业精神催人泪下。

此外,哈老师也同其他老师一起培养了大批大学生。

勤奋探究不间断研究成果颇丰硕

哈老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究现代蒙古语言及其方言土语和古蒙古语及其文献,取得了丰硕成果,也主持编写了许多大型辞书。

蒙古语方言土语和我国蒙古语基础方言、标准音的研究

哈老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内蒙古语文工作委员会组织的中国蒙古语族语言和蒙古语方言的调查工作,发表了《鄂尔多斯土语语音特点》、《察哈尔土语语音系统》、《蒙古书面语长元音音节与方言土语的长元间比较》、《蒙古书面语与方言土语的辅音比较》、《鄂尔多斯方言与标准音比较》、《肃北蒙古口语语音与标准音比较》等论文。与那仁马图教授合写的《关于我国蒙古语基础方言和标准音问题》、《关于我国蒙古语方言划分》等论文,对我国蒙古语基础方言和标准音的确定起了重要作用。

古蒙古语和回鹘蒙古文文献研究

哈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古蒙古语和回鹘蒙古文文献,发表了《关于蒙古文<孝经>》、《蒙古文<孝经>及其词汇初探》、《<华夷译语>研究》、《蒙古文<孝经>的格》等论文。为了实地考查掌握古蒙古语文献资料,哈老师踏遍了祖国大好河山和石窟、古迹。1983年11月带领嘎日迪和王顶柱赴河南省济源县考查大紫微宫石碑,并赴洛阳云窟、少林寺、山东曲阜和泰山、南京灵谷寺、云南省昆明玉案山筇竹寺等地,发现了许多碑文,写出了《1240年大紫微宫蒙古文碑文研究》。

从1986年开始,哈老师带领研究生,与敦煌研究院合作考查了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西千佛洞、酒泉等地石窟和新疆地区石窟,写出了《敦煌石窟回鹘蒙古文考查报告》和《敦煌莫高窟元代回鹘蒙古文<图勒黑图古思题记>释读》(与嘎日迪等人合写)、《安西松林窟第12窟道尔题记释读》(与巴音巴特尔等人合写)等论文。这一研究,使敦煌吐鲁番学和蒙古学两个国际性著名学科能够联系起来,也成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从1989年开始,在哈老师的带领下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和内蒙古大学的年轻学者考查研究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阿尔寨石窟回鹘蒙古文榜题,出版了《阿尔寨石窟回鹘蒙古文榜题研究》(与丹森等人合着),发表了《鄂尔多斯阿尔寨石窟回鹘蒙古文榜题概述》(与嘎日迪合写)、《阿尔寨石窟第19窟B20回鹘蒙古文榜题释读》等论文。2003年阿尔寨石窟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单位,合濒临损毁的这一文化遗迹得到了保护。这与阿尔寨石窟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有关系,更重要的是与哈老师等这样许多知名学者的关心、呼吁有直接关系。

哈老师带领嘎日迪和王顶柱又赴西藏拉萨、日喀则、萨迦寺等地考查研究了收藏在西藏博物馆的1407年书写的《普度明太祖长卷图》中的回鹘蒙古文,发表了《<普度明太祖长卷图>及其回鹘蒙古文之考》、《<普度明太祖长卷图>第一段回鹘蒙古文研究》、《<普度明太祖长卷图>第十段回鹘蒙古文研究》等多篇论文。

上述考查和研究,在国内同行中反响很大,《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和新华社等媒体也多次作了报道。

哈老师与巴音巴特尔、嘎日迪、恩和巴特尔等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于2006年编着出版了较全面、系统地阐述古蒙古语面貌的《古蒙古语》。

因此,哈老师是蒙古语和回鹘蒙古文文献研究的开拓者,又是培养古蒙古语研究人才的功臣。

•组织编写、翻译《蒙古族大辞典》等大型辞书

为了全面、系统地介绍我国蒙古族历史和当代各方面情况,哈老师与已故那顺巴特尔(民族出版社蒙古文编辑室原副主任)等同志,从1999年开始组织编写《蒙古族大辞典》,经过6年多、100余名学者们的辛勤劳动,于2005年出版了由布赫(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任总顾问、由文精(国家民委原副主任)任主编、哈老师等人任副主编的《蒙古族大辞典》;后又与达胡尔巴雅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翻译处处长)等人组织翻译,于2007年出版了蒙古文版《蒙古族大辞典》(通审)。哈老师又主持编写了由铁木尔·达瓦买提(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任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以及《中华民族百科全书》中的蒙古、达斡尔等民族的辞条。

此外,哈老师也编着出版了《汉蒙语法比较》、《达斡尔语与蒙古语比较》(与拿木四来合着)、《蒙古口语语法》(主编)等较有影响的成果。

该文章由作者:【深海安康鱼】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