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广东省梅州市辖区)

梅县区,隶属广东省梅州市,中央苏区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梅州市中部,介于北纬23°55′—24°48′、东经115°47′—116°33′之间,辖区总面积2482.86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梅县区辖下辖19个镇;另辖1个乡级单位。区政府驻新城街道。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梅县区常住人口556735人。

梅县区始建于秦朝,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改敬州为梅州;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州府制,梅州改称梅县。2013年10月,国务院同意批准梅县撤县设区,与梅江区同属梅州市辖区并称梅城。

梅县区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旅游强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艺术)之乡”等。2013年11月,撤销梅县,从此梅县结束了县治,成为梅州的市辖区,设立梅州市梅县区,以原梅县的行政区域为梅县区的行政区域,梅县区人民政府驻程江镇宪梓南路13号。

梅县区是汉族客家民系聚居地,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素有“文化之乡”、”长寿之乡“、“华侨之乡”和“足球之乡”的美誉。历来崇文重教,名人辈出,有新中国开国元帅叶剑英,进士、抗元英雄蔡蒙吉,侍读学士、翰林李士淳,“岭南第一才子”、诗人、书法家宋湘,作家、雕塑家李金发等一大批光耀中华的名人贤士,郭沫若先生曾赞美“文物由来第一流”。是原中央苏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山歌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文明县城。

2020年,梅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95亿元,同比增长3.5%。

梅县区(广东省梅州市辖区)

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从考古工作者在水车、畲江、梅西、松口等22个乡镇先后发掘的数十处新石器遗址——“山岗遗址”表明,距今4000—5000年间,梅县境内便有人类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梅县地为南越地。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派兵攻取南越,统一岭南,置桂林、象、南海3郡。梅县地属南海郡揭阳戍。

秦末汉初,赵佗割据岭南,建南越国,梅地属南越国揭阳县地。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重建南海郡,梅县属交州南海郡揭阳县地。

三国时,为吴国广州南海郡所属。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从南海郡划出部分地域增设东官郡,将揭阳县划分为海阳、潮阳、绥安(今漳浦)、海宁(今惠来)4县,梅县属广州东官郡海阳县地。晋义熙九年(413年),分东官郡置义安郡,领海阳、潮阳、绥安、海宁、义招5县,梅县地方仍属海阳县地。

南齐(479年—502年)时,从海阳分出部分地方置程乡县,辖境包括今梅县、蕉岭、平远全部及丰顺之一部分,隶属广州义安郡,是为梅县建置之始。

梁、陈时(502年—589年),程乡县先后隶属义安郡、东扬州(曾改名瀛州)、广州义安郡(注:《舆地纪胜》云:“齐立程乡县,属义安郡;梁属东扬州,又改属瀛州。陈废瀛州。隋平陈置潮州,而程乡以县属焉。”《方舆纪要》曰:“齐置程乡县,梁陈因之。”而《光绪嘉应州志·沿革》则称《隋书·地理志》云:“南齐所置程乡县,梁陈两代既废。”据查,《隋书》并无此记载)。

隋朝开皇十年(590年),废义安郡,撤销程乡县。在义安郡廨置义安县,原程乡县境为其所辖。开皇十一年,置潮州,复立程乡县,隶属潮州。

唐代,程乡县先后为江南道、福建经略史、岭南道领属的潮州或潮阳郡所辖。

南汉刘晟乾和三年(即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于程乡置敬州,仅领程乡一县,州、县并置。此为潮梅分治之始。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灭南汉。因敬州的“敬”犯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仍领程乡一县,属广南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废梅州,程乡县隶属于潮州。宋元丰五年(1082年),复置梅州,领程乡县。宋宣和二年(1120年),梅州赐名义安郡,属广南东路。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废梅州,程乡县隶属潮州。绍兴十四年,又复置梅州,仍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州为路。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隶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使司。至元二十三年,复降为州,领程乡县。元贞元年(1295年),梅州隶属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年),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梅州,程乡县隶属潮州府。

清康熙年间设惠潮道,程乡隶属广东省惠潮道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领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4县,加上嘉应本属(原程乡),称“嘉应五属”,直隶广东省。嘉庆十二年(1807年),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复设程乡县,程乡属嘉应府管辖。嘉庆十七年(1812年),撤销程乡县、嘉应府,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4县。宣统三年(1911年),嘉应复名梅州。

民国建立后,废除州府制。民国元年(1912年),梅州改称梅县,隶属广东省辖。民国三年(1914年),广东省设置潮循道,梅县为潮循道所辖。民国九年(1920年),潮循道废,梅县直属广东省辖。民国十四年(1925年)至民国二十五(1936年)年,先后隶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区、东区绥靖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13日至19日,梅县建立过梅县人民政府委员会。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东区绥靖公署撤销,梅县属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4月至5月,属广东省第九行政督察区管辖。

1949年5月17日,梅县解放,仍称梅县,隶属中共梅州地委领导。5月24日,成立梅县人民民主政府(8月改为人民政府)。7月28日,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成立,梅县为其辖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梅县仍属潮梅行政区领导。

1950年1月,成立广东省兴梅专员公署,梅县隶属兴梅专区管辖。

1952年11月,兴梅专区撤销,梅县隶属粤东行政公署管辖。

1956年1月,粤东行政区撤销,分设汕头、惠阳两专区,梅县隶属汕头专区。

1958年11月20日,中共广东省委发文,撤销蕉岭县建制,并入梅县。12月,蕉岭县正式并入。

1961年3月,蕉岭从梅县分出。

196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专区划出原兴梅区管辖的兴梅7县,成立梅县地区行政公署,梅县隶属梅县专区(1970年更名为梅县地区)管辖。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梅县所辖的梅州镇从梅县分出,设置县级的梅州市,1979年3月正式挂牌办公。梅县和梅州市均隶属梅县地区。

1983年6月,梅县与梅州市合并,定名梅州市。9月,改称梅县市(国务院1983年12月22日批准),仍属梅县地区管辖。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设地级梅州市,梅县区市分为梅县区和梅江区,属于梅州市管辖。

1999年9月28日,梅县人民政府由江南正式搬迁至程江镇新县城办公。

2012年9月,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梅县西阳镇划归梅江区管辖。

2013年10月,国务院同意批准梅州市梅县撤县设区,成为梅州市辖区,与梅江区同属梅州市区并称梅城。

行政区划

2004年7月,梅县区设立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梅县区(扶大)园区管理委员会,撤销扶大镇并入程江镇。

2012年9月,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梅县西阳镇划归梅江区管辖。

2017年底,梅县区设新城街道、扶大高新区管理委员会2个镇级建制单位和程江、南口、畲江、水车、梅南、梅西、石坑、大坪、城东、石扇、白渡、丙村、雁洋、松口、隆文、桃尧、松源17个镇,下辖355个村委会、32个居委会。

截至2018年,梅县区辖1个街道、18个镇:新城街道、城东镇、石扇镇、梅西镇、大坪镇、石坑镇、水车镇、梅南镇、丙村镇、白渡镇、松源镇、隆文镇、桃尧镇、畲江镇、雁洋镇、松口镇、南口镇、程江镇、扶大镇;另辖1个乡级单位:梅西水库。区政府驻新城街道宪梓南路13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梅县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梅州市中部。介于北纬23°55′—24°48′、东经115°47′—116°33′之间,东西宽78千米,南北长98千米;东邻大埔县,西接兴宁市,南连丰顺县,北接蕉岭县,东北与福建省上杭县、永定县毗连,西北与平远县接壤,中部环接梅州市梅江区。辖区总面积248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梅县区四周丛山环抱,山峦起伏,两北方向有武夷山系延伸而下的项山山脉,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东南方向则有莲花山系的阴那山脉,使县境与丰顺,大埔分隔。这两列山脉均为东北一西南走向,梅县区处在这两列山脉之间的断裂凹陷带上,为多山丘陵地区。地面上丘陵谷地相间,并沿梅江水系发育一连串的河谷小盆地。

梅县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可分三个类型,即河谷盆地、丘陵和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有657.8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21.8%,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和东南部;海拔在150米至500米之间的低山丘陵有1644.4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54.5%,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中部的梅西、城东一带;海拔150米以下的河谷盆地有715.2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23.7%,主要分布在梅江两岸,如畲江盆地、水车盆地、附城盆地、丙村盆地、雁洋盆地、松口盆地、白渡盆地和松源盆地等。

梅县区山脉有二:一是东南部呈东南走向的阴那山脉,宽度20多千米,向西南延伸200余千米,称莲花山脉;二是西北部呈东西走向的武夷山余脉,西北接平远的项山甑(海拔1530米),西南接兴宁北部的阳天嶂(海拔1017米),西起铁山嶂、箭竹顶至西北部的香炉嶂,东北部的王寿山。

梅县区境四周高逾千米和近千米的山峰共23座。东部有铜锣湖、阴那山、笠麻顶、明山嶂、银窿顶、鬼忽岩顶;东南部有鳄鱼嶂、北山嶂、三丫湖、九龙嶂;西部有铁山嶂、箭竹顶;北部有笔架山、香炉峰、小峰笔、大峰嶂;东北部有王寿山、鸡冠山等。

梅县区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盆地、丘陵、山地分别占总面积22.5%、55.4%和22.1%。

气候

梅县区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且东近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干冷同期,但易旱易涝,偶有奇热和严寒。因四周高山环绕等复杂的地文因素,构成县境光、温、水分布不均,光照为盆地时间长,山区时间短;热量分布为盆地多,山区少;雨量为四周多,中间少的地域差异。梅县区四季分布不均,春暖迟,夏季长,秋、冬季短。按广东自然季节以平均气温低于14℃为冬季,大于或等于24℃为夏季,介乎两者之间为春、秋季,结合梅县区气候的实际,以累年旬候平均气温划分

春季:始于2月下旬,结束于4月底,气温为14.2℃一23.4℃,季长69天。气候特点是:晴雨暖冷变化很大,气温、雨量逐月增加,常有低温阴雨、倒春寒、春旱和降冰雹天气。

夏季:始于5月初,结束于10月4日,气温为24.5℃—24.6℃,季长157天。其特点是:光照充足,雨量集中,天气炎热,是台风较多的季节,常因台风雨造成洪涝灾害。

秋季:始于10月5日,结束于12月上旬,气温为23.9℃一14.2℃,季长67天。入秋后,气温逐步降低,雨量减少,日夜温差大,常有秋旱、寒露风和初霜天气。

冬季:始于12月中旬,结束于次年2月中旬。气温为13.6℃一13.9℃,季长72天,其特点是:晴天多,气温低,雨量少,霜冻时间长,常有“小阳春”天气特点,即入冬后常有冷复暖现象,此“小阳春”天气大致三年一遇。

梅县区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且东近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干冷同期,但易旱易涝,偶有奇热和严寒,四季宜耕宜牧。梅县区年平均气温21.3℃,极端最高气温39.5℃(1971年7月25日),最低气温零下7.3℃(1955年1月12日);年平均日照时数1874.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28.5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7%;年均无霜期306天。

水文

梅县区境内溪涧多,水系分散较大的河流有43条。梅江是梅县区主要河道,由兴宁县流人县境经畲江、水车、梅南、长沙、梅江、程江、西郊、梅城、东郊、西阳、白宫丙村、雁洋、松北、松口镇、松南、松东等17个乡镇。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2条其中一级支流9条,即古屋水(龙岗水)、荷泗水、程江、周溪水、白宫水、石窟河、三乡水、隆文水、松源河;二级支流3条即南口水、龙虎水,高思水;流域面积10-100平方千米以下的河流有30条,直接汇人梅江的有成江水、松林水、小桑水、大窝水、罗衣水,大密水、小密水、大沙水、古田水、龙坑水、咀头水、长教水、雁洋水、梓山水、砾头水、界溪水、蓬辣水共17条。全区各河流均直接或间接汇人梅江构成树状水系。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梅县区矿产资源有煤、锰、石灰石、大理石、铁、钨、铅、锑、铜,矿藏主要有煤、石灰石、瓷土、锰、铁、稀土等,有储量小种类多的特点,多数已有开采。

水资源

梅县区主要河流有梅江河、石窟河、程江河和松源河,梅江为主干流(母亲河),流经该区境内约75千米,年平均径流总量90多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30万千瓦,占全区水能理论蕴藏量40.13万千瓦的75%。

植物资源

梅县区境内的植物资源主要有水生植物类:莲子、马荠、禾笋、水浮莲、红萍等;竹类:毛竹(苗竹)、青皮竹、绿竹、黄竹、粉竹等共13种;乔木:松树、杉树、樟树、荷树、楠树、桉树等共30种;灌木:布惊、石攀、胡枝子、鱼栅子、当梨(山稔子)、芙蓉;草类:仙人草、菖蒲、香茅、仙人掌,黏人草等共10种;观赏植物类:杜鹃(有红、紫、黄色)、玫瑰、石榴、菊花(有黄、白、红)、梅花、扶桑(大红花)、杏花等共87种;淀粉类:马甲头、黄狗蕨、土茯苓(硬饭头)、马蹄蕨、石柯等共11种;油料类:山苍子、白背叶子、牛百枫子、山桂子、樟树子等共12种;纤维类:芒秆、木芙蓉麻,山黄麻、波罗麻、磨盘草,葛藤、对叶榕、山野藤;果类:酸枣、棠梨、毛桃、山楂、当梨子、酸早禾、毕久子、金樱子、酸梅、猕猴桃、员子等;野生中草药类:巴戟天、天门冬、茯神、淮山、防杞、板兰根、射干、百部等共50种。

动物资源

梅县区境内主要动物资源有兽类:野牛、野猪、黄獠、苏门羚(山羊)、大灵猫(五段子)、小灵猫(小段子)、熊豹、金钱豹、虎、猴、猫、狸、狐狸、野兔步(布)狗、豪猪、田螺狗、黄鼠狼、松鼠等;禽类:喜鹊(鸦鹊)、山鹊、五色雀、斑鸠、矢鸡、莺、燕、画眉、麻雀、杜鹃、鹧鸪、百舌、百劳、野鸽、白头翁、竹鸡、啄木鸟、翡翠(青翠)、老鹰(鹞婆)、角鹞、鸲鹆(八角)、乌鸦、鸬鹚、白鹤、白鹇、雁、蝙蝠、猫头鹰等;鱼类:赤眼鳟、河鲶、花鲭、鳗鲡、班鳢、黄鳝、泥鳅、大剌鳅、麦穗鱼、猪麻锯、虎鱼、斑鱼、白鳝、石坚、米虾等;两栖爬行类:田螺、环棱螺、椎实螺、萝卜螺、无齿蚌、河蚬、淡水壳菜、螃蟹、石蟹、鳖鱼、金钱龟、青蛙、蛤蟆、石乱、蝎子、穿山甲、蚂蟥、金环蛇、银环蛇、饭杓蛇、南蛇、草花蛇、三线蛇、泥蛇、水蛇、青竹蛇;虫类:蝴蝶、蜻蜓、蝉、蟋蟀、蜘蛛、螳螂、蜗牛、壁虎、金龟子、蜈蚣、蝇、跳蚤、臭虫、蚂蚁、稻飞虱、纵卷叶螟、叶蝉、红蜘蛛、红铃虫、蚜虫、菜青虫、介壳虫、瓢虫等。

人口

2019年,梅县区人口出生率为11.01‰,死亡率为6.31‰,自然增长率为4.7‰。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17400人,同比增长0.18%;其中,城镇人口287130人,农村人口330270人。全区常住人口543982人。

2020年末,梅县区户籍人口618685人,同比增长0.21%;其中,城镇人口286971人,农村人口331714人。人口出生率为9.26‰,死亡率为5.90‰,自然增长率为3.35‰。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梅县区常住人口为556735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2623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0498人,增长5.80%,年平均增长0.56%。流动人口为79329人,其中,外省流入人口为22289人,省内流入人口为57040人。

梅州市梅县区居民绝大部分是操客家语的汉族,占总人口的99.93%以上,此外,还居住有壮、满、回、蒙古、苗、畲等14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均因工作或婚姻关系来梅县区定居的。固定的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多个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梅县区常住人口556735人。

政治

温助民:区委书记

社会

综述

2019年,梅县区交通运输能力如下:

交通

指标名称

总量

比上年增长

旅客运输量

377万人

-14.7%

旅客周转量

49043万人千米

-14.56%

货物运输量

2229万吨

9.96%

货物周转量

401215万吨千米

9.96%

铁路

2021年1月30日,梅州国际无水港(松棚铁路物流基地)及配套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规划面积约1000亩,计划投资5.3亿元,年吞吐量初期为155万吨、中期为208万吨、远期为360万吨,主要建成铁路物流基地、保税物流园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铁路: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

高铁:在梅县区南口镇设梅州西站,有梅汕高铁、杭广高速铁路、广梅高铁、梅惠高铁。

公路

公路:G205国道、G206国道。S333省道、S223省道、S224省道等。

高速公路:梅河高速公路、汕梅高速公路、梅州西环高速公路、梅大高速公路、梅州东环高速公路、梅平高速公路。

水运

航运:梅江可常年通航。

航空

航空:梅州梅县机场(市政府拟将梅州市区的飞机场搬迁至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2019年11月25日,梅州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60万人次,梅州机场运营的航线共11条,通航全国16个热点城市和地区航点,合作运营航空公司6家,每周航班量达到162班次。

城市荣誉

梅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分别荣获: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法治县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家电下乡工作先进县区、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省级示范县区等荣誉称号;提前一年实现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县”目标;率先在广东省山区市成立首家客家村镇银行;雁南飞成功创建国5A级景区,并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和“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称号;水车镇茶山村荣获“中国古村落(客家民居)”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殊荣。

经济

综述

2020年,梅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219.95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64亿元,增长2.4%,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70.92亿元,增长7.6%,拉动GDP增长个2.6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2.40亿元,增长0.8%,拉动GDP增长个0.3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7:32.3:42.0。

2020年,梅县区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4.58亿元,同比下降8.2%。税收收入完成29.61亿元,同比下降5.5%。

2020年,梅县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1%,其中,项目投资增长5.8%,房地产投资下降5%;在项目投资中,工业投资增长19.4%,技改投资增长33.9%。

2020年,梅县区城镇新增就业2950人,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410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49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51%。

2020年,梅县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75元,同比增长6.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38元,同比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5元,同比增长8.0%。

工农业产业园: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梅州综合保税区、广州增城(梅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广东振声高新科技工业园、广州轻工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梅州市专利技术孵化产业园、广汽零部件产业园、广药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广铁物流园、梅州高新区机械装备产业基地、梅州高新区健康产业基地、白渡沙坪工业园、南寿峰南药小镇、梅县区深圳有信达海购通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广东供销天业(梅县)冷链物流产业园、梅县区云电商生态城、梅县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广东村之翼现代农业物联网产业园、松口镇扶贫产业园、中国金柚科技文化产业园、广东金柚产业集群、梅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园有梅州柚优势产区产业园、梅县金柚产业园等。

城市商贸综合体:梅州天虹购物中心、锦发商业广场、客家新世界商业广场、梅州奥园集一广场、锦绣国际家居博览中心、梅州富力城等。

第一产业

2020年,梅县区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88.49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6.57亿元,同比增长2.6%。

2020年,梅县区粮食产量17.51万吨,同比增长0.1%;其中水稻产量16.25万吨,同比增长0.1%。经济作物产量中,花生同比增长1.7%,烤烟同比减少7.5%,蔬菜同比增长3.2%,甘蔗同比减少1.2%。

2020年,梅县区水果总产量76.1万吨,同比增长4.1%;其中,柚子产量55.6万吨,同比增长4.2%。

2020年,梅县区生猪饲养量42.7万头,同比减少2.14%;猪肉产量1.96万吨,同比减少2.15%;水产品产量3.0万吨,同比减少0.6%;三鸟饲养量1222.4万只,同比减少1.08%。

2020年,梅县区完成造林更新1.75万亩,其中碳汇林0.15万亩,社会造林1.6万亩;完成景观林带建设0.17万亩,完成森林抚育15.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37%。

2020年8月,梅县区入选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

第二产业

2020年,梅县区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9.83亿元,同比增长9.7%;97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53.54亿元,同比增长3.8%;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45.75亿元,同比增长3.8%。畲江工业园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28.28亿元,同比增长10.2%。

2020年,梅县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产值13340万元,同比下降2.5%;集体企业产值7226万元,同比增长86.1%;股份合作企业产值10455万元,同比下降9.4%;股份制企业产值1208896万元,同比增长0.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290560万元,同比增长2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值4924万元,同比下降19.7%。

2020年,梅县区规模以上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132.39亿元,同比增长8%。产值分类具体如下:电力生产业完成产值444490万元,同比增长31.3%;建材业完成产值203598万元,同比下降17%;电子信息业完成产值261250万元,同比下降5.8%;机电制造业完成产值365394万元,同比增长27.8%;纺织及服装制造业完成产值49182万元,同比下降21.9%。

2020年,梅县区全社会用电量22.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工业用电量12.7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6%;其中,规上工业用电9.6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5%。

2020年,梅县区55家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5.59亿元,同比减少4.8%;共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1.12亿元,同比下降6.5%。

第三产业

2020年,梅县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7.02亿元,同比增长1.8%。

2020年,梅县区邮政业务总量19465.26万元,同比增长85.31%,营业收入10193.49万元,同比增长9.48%。

2020年,梅县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6.5亿元,同比下降5.4%。按经营所在地分: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10.9亿元,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6.9亿元,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按消费类型分:全区实现商品零售131.2亿元,同比下降6.2%;实现餐饮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2.2%。按规模类型分:全区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33.02亿元,同比下降5.5%;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实现零售额113.5亿元,同比下降5.3%。

2020年,新签外商投资项目(已批准)2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65万美元,同比增长13.4倍。实际利用外资40万美元,同比下降59%。

2020年,梅县区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7673万美元,同比下降36%。其中,出口总额18338万美元,同比下降35%;进口总额9335万美元,同比下降37%。

2020年末,梅县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90.81亿元,同比增长11.1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5.50亿元,同比增长10.7%;贷款余额240.22亿元,同比增长31.9%;银行业贷存比为61.47%。

2020年,梅县区中保财产险全年各类保费收入8586.36万元,同比下降16.4%;赔款金额4417万元,同比下降7%。梅县区中保人寿险全年各类保费收入15979.3万元,同比增长6.2%;赔款金额498.2万元,同比下降54.6%。

社会事业

科学事业

2020年,梅县区专利申请量748件(其中发明专利152件,实用新型专利403件,外观设计专利193件),比上年同期增长30.09%;专利授权量577件(其中发明专利23件,实用新型专利394件,外观设计专利160件),比上年同期增长77.54%。年末全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7755人,同比增加3.55%。其中,高级职称1344人,同比增长14.87%;中级职称3719人,同比增加1%;初级职称2692人,同比增长2.09%。

文化事业

2020年,梅县区共有电影放映单位4个,艺术表演团队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10个。图书馆藏书33.52万册,其中校园图书馆藏书8.5万册。全区主动配合梅州马拉松、2020年中国电子铜箔行业年会暨梅州市铜箔产业大会、世界长寿之都授牌暨客都人家《原乡》公演系列活动。全区共有1个国家级人文社科基地,2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11个市级人文基地。全区电视卫星接收站2座,有线电视广播站19个,数字电视用户89252万户。全区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文化场馆有:梅州市大观博物馆、梅县博物馆、梅州市嘉应泓博物馆、梅县区文化馆、梅州市梅县区图书馆、松口图书馆、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梅县区木偶传习所、五指峰天文科普园、梅州市梅县区青少宫、东陵光彩同心客家文化中心、梅州市梅县区精宫博物馆、梅州市梅县区粤海民俗博物馆等。

医疗卫生

2020年,梅县区391个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10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41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95人,护师(士)1401人,药剂人员287人。镇级卫生院共18间。

主要医院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梅州市梅县区中医医院、梅州铁炉桥医院、梅县嘉应康复医院、梅州华南康复医院、梅州市梅县区残疾人康复医院、梅州爱尔眼科医院、梅州德和医院、梅县区慢性病防治院、梅县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梅州市梅县区康乐医院、梅州市梅县区残疾人康复医院等。

体育事业

2020年,梅县区运动员参加市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奖牌9块,其中金牌2块,银牌3块,铜牌4块。各区各级组织举办镇级及以上各种运动竞赛126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12万人次。到目前,我区共有足球场地共131块、篮球场(馆)458个、乒乓球、羽毛球场(馆)480个、全民健身广场21个、社区体育公园3个。体育场地面积达133万平方米,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6平方米。

体育场馆有:梅县富力足球小镇、麓湖山国际高尔夫球场、梅县文体中心、梅县曾宪梓体育场、梅县体育场、梅县体育馆、新城篮球馆等。

教育事业

2020年,梅县区普通高中实际招生人数2906人,在校学生8168人,毕业生2705人;普通初中招生6451人,在校学生17501人,毕业生6451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949人,在校学生2175人,毕业生920人;普通小学招生7988人,在校学生50109人,毕业生676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2165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466人。小学人口入学率100%,初中人口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0%,普通高中录取率61.4%,高中毕业生升学率98.9%,大学录取率92.4%。高考全区参考人数3473人,高分优先投档线上线人数312人(不含地方专项),比增42.5%;本科上线人数1748人,本科率为50.33%,比增4.86%;专科上线人数3449人,专科率99.31%,比增1.97%。

科研机构:广梅航天育种研发中心、仲恺广梅研究院、梅州市华师昆虫发育生物学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梅园研发中心等

中学:广东梅县外国语学校、梅县高级中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梅州实验学校、梅县区华师华业外国语学校、梅县区北大新世纪实验学校、东山中学新城分校、梅县宪梓中学、梅州市梅县区广益中学、华侨中学、新城中学、梅县畲江中学、松口中学、丙村中学等(其他详见梅州市中学名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梅县富力足球学校、梅州市梅县区业余体校、梅县技工学校、梅县技术学校、梅县第一职业学校、梅县区云电商职业技术学校等。

社会保障

2019年,梅县区9家民办养老院拥有床位830张,入院人数225人;20家敬老院拥有床位720张,入院人数304人。城镇、农村低保补助水平分别从每月505元、230元提高到555元、290元;城镇、农村特困供养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024元、82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128元、832元;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分散供养水平从每人每月950元提高到1025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57.5元、210元提高到165元、220元。城乡各种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的有31504人,合计资金11531.51万元。

2020年末,梅县区有30.07万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4.8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有8万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有9.3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有6.1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有47.6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有20.2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年社保费征收15.57亿元。

环境保护

2020年,梅县区环保审批建设项目87宗,环保投资0.7138亿元。全区有环境监测站1个,“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2020年,梅县区新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空气质量优良率98.3%,PM2.5平均浓度22微克/立方米。全区6个地表水考核断面(1个省考5个市考)1-12月份平均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平均水质优良率100%,水质达标率稳步提升。

交流活动

2013年中秋节,在梅县文体中心成功举办了以“梅州月·中华情”为主题的2013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

2018年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全国设6个分会场,梅州成为其中之一。

历史文化

侨乡文化

梅县是广东重点侨乡,至2013年已有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100多万人,是梅县户籍人口的近两倍。梅县海外侨胞分布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有不少佼佼者,如港澳同胞曾宪梓、余国春、梁亮胜、林光如、李有权先生,以及印尼侨领梁世桢、黄德新、叶联礼、李世镰、马来西亚侨领吴德芳、泰国侨领赖锦廷、陈晋尧先生等,都是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人。至2013年梅县地区较大型的注册侨资企业已有40多家,涵盖电子科技、餐饮服务、建材、纺织等产业。

红色文化

梅县区是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梅县区叶剑英纪念园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集展现伟人风范、弘扬客家文化、推进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九龙嶂革命根据地位于梅县区梅南镇,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革命老区,是领导粤东北地区革命斗争的大本营、梅县区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乃至全国最早建立根据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地区之一,被史学界誉为“粤东井冈山”。在九龙嶂长达二十多年的艰苦斗争历程中,彭湃、周恩来曾在这里留下革命足迹;朱德、林彪、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6位开国元帅和粟裕、谭政、罗瑞卿3位大将曾在这里战斗活动过;据统计,九龙嶂中心区域经历了大小战斗达233场,牺牲烈士1276人,其中红军烈士302名。九龙嶂根据地人民无私无畏支持革命,为根据地建设和梅州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2016年,梅县区九龙嶂革命纪念馆被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第七批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民间歌谣

梅县区民间歌谣是经过民间长久流传精练爽口、形式活泼、用词和谐、韵律响亮,具有一定音乐美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它的句式自由,结构奇特,常用比喻手法,声调活泼、情趣深厚、意境清新、语言平白、口语化、顺口成章。梅县区民间歌谣来源于群众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以休闲娱乐中所看所思所悟,吸取诗歌精华用平白上口的口语表达。梅县区民间歌谣题材广泛、涉及内容丰富多彩,有鲜明的客家地方特色,生活气息强,朴实自然,轻松活泼,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儿童情趣,身心健康影响深远。如劝人读书的“蟾蜍螺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嘲讽人的“伯劳子,喙哇哇,有喙话别人,么喙话自家”;还有像《月光光》《排排坐》《转妹家》等等都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代代相传,影响深远,经常被学校、文艺团体搬上舞台。梅县区民间歌谣有比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对群众情趣陶冶,身心健康影响深远,对了解梅县区风土人情有一定的帮助。出版有关书刊有《梅水风光》《梅县区客家方言志》《客家文学史》《客家方言》《梅县区风采集》。

客家语

客家语,又称客家方言,俗称客家话,在梅州地区又称“梅州话”或“阿姆话”。客家人是从中原迁来的汉人,是中原之旧族,三代之遗民。客人来州,多在元时,东河南人,五代时,有九族随五审知如闽,后散居八闽,梅县区周边客民,皆由宁化石壁迁来,方言多古语,犹多古音,后结合本土语言如畲、瑶族等融汇衍生,形成特点鲜明,自成一体的梅州客家方言。

主要分布在梅州城区及周边乡镇(含梅州市区及梅县区),梅州地区始终维持着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州府地位,许多地方的客家人都是从梅州迁出去的,梅州话为客家语代表之一。海内外广播电台、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的客家专栏节目,都以标准的“梅州话”播出。

地方风俗

新屋进火

房子砌好后,主人就要搬进新房里去住,俗称搬新屋。按照客家人传统习俗,乔迁新居最讲究的是进火。进火之日,是要择定吉日良辰的。客家人进火的时候十分讲究兆头,所以,进火的时辰也很有讲究,一般都选择在晚上,时辰太早,路上来往的人多,怕碰到不吉利的事情,怕别人说不吉利的话。进火前,除了锅碗飘盆,其它的东西都可以提早搬过去。进火的时候,做饭的锅里要放米,炒菜的锅里要放上肉和鱼,还要从原来的家中生个火带进新家,再要买一对烛,买三支香,还有一叠纸。主人要用木炭在火盆里烧一炉火,用红线捆三把柴,到了进火的时辰,男主人要端起火先进去,女主人拿着柴和装着米的锅头随后,男主人把火放入新屋的火炉后,女主人立即将准备好的木柴(称火财)放在炭火上,让木柴燃起来,叫做进火添柴(财),接着就鸣放鞭炮,这些礼俗做完后,再搬其它物件进屋。

戏剧文化

广东汉剧旧称“外江戏”、“兴梅汉戏”,1933年改称汉剧。它流行于广东的梅州、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清雍正至乾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广东汉剧的表演程式与京剧、湘剧、祁剧、湖北汉剧等剧种大同小异,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它的武功属南派,脸谱有百多种,以黑、红、白三色为主,黑色象征刚勇,红色象征忠贤,白色和青色象征阴险、奸诈。广东汉剧的音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收昆曲、高腔、吹腔、小调等,并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实淳厚,高昂悲壮,是广东汉剧音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它的伴奏乐器也颇有特色,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广东汉剧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较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现代剧目《一袋麦种》。

中国传统古村落

【水车镇茶山村】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茶山村(首秕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西面,距梅州市区20多公里,区道荷水畲公路贯通全村。村内原有一颗古油茶树,故而得名“茶山村”。该村落源于明代初期,逐渐兴盛,清末达到鼎盛期,村中现存34座传统民居,其中绍德堂为明代建筑,有500多年历史,村中有三百多年历史建筑三座(萼辉楼、创毅公祠、伯荣楼),二百年以上历史建筑五座(畅云楼、德崇楼、司马第、培元楼、承庆楼),其余大部分历史建筑均在百年以上。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代表性的有坐落在梅江区白宫富良美村的联芳楼(又称华侨“围屋”),还有,建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南华又庐”是梅县区最大的客家民居。其建筑造型独特;亭台楼阁俱全,雕龙画风,具有典型的客家民居特色。

民间艺术

梅县区素有“人文秀区”之称,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山歌艺术)之乡”等称号,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县区是文化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其辖内的文化遗产俯拾皆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评价其是“文物由来第一流”。

至2018年,梅县区共有非遗项目9类43项。其中省级4项,省级非遗传承人3人;市级7项,市级非遗传承人2人;区级32项,区级非遗传承人36人。省级非遗项目有:松口客家山歌、梅县提线木偶戏、梅县竹板歌、梅县客家娘酒酿造技艺等;(其他详见: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地方言

梅县话属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中国七大方言(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之一。客家先民原是居住在中原一带的汉族。自西晋末年始,辗转南徙,大部分定居于闽粤赣三角地带。因地处偏僻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加上客家人具有强烈的客家文化意识,基本上保存了固有的语言和文化习俗,形成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方言。闽粤赣三角地带的客家人,以居住在广东境内的为多。广东境内又以原嘉应州所属各县最为集中。而梅城为嘉应州治所在地,历来是嘉应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梅县话成为客家方言的代表。

埔寨火龙

起源于丰顺县埔寨镇元宵之夜迎锣鼓,烧“烟架”、“火龙”的习俗在梅县区也流行。(详见:埔寨火龙)

风景名胜

中国传统古村落

茶山村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茶山村(首秕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梅县区水车镇西面,县道荷水畲公路贯通全村。村内原有一颗古油茶树,故而得名“茶山村”。该村落源于明代初期,逐渐兴盛,清末达到鼎盛期,村中现存34座传统民居,其中绍德堂为明代建筑,有500多年历史,村中有三百多年历史建筑三座(萼辉楼、创毅公祠、伯荣楼),二百年以上历史建筑五座(畅云楼、德崇楼、司马第、培元楼、承庆楼),其余大部分历史建筑均在百年以上。

桥溪村始称叩头溪;该村四面环山;方圆约1平方千米;明朝万历年间,由陈朱两姓人家先后在此卜筑营居,世代联姻,互结秦晋之好,繁衍生息。该村于2002年用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村内最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有朱氏的继善楼和反围龙式的积善堂等,堪称梅州“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革命老区的一个缩影。该村对研究客家民系的迁徙史、客家华侨史、地方教育史、地方革命史和客家地区的人文习俗、宗教信仰、民居建筑艺术等、提供了历史、科学和艺术的宝贵资料。

万秋楼

万秋楼位于梅县区新城办事处富贵居委夏屋,建于公元1930年,是世代旅居马来西亚华侨夏先生所建,夏先生名以澄,字万秋。当时,夏万秋重生在马来西亚聘请一名专家找到大贮量锡矿而发家后,为荣宗耀祖,在祖家建屋取名万秋楼。

整座楼宇结构完整,揉中西建筑款式于一体,既有西式的尖屋顶大钟楼,又有中式客家的围龙屋,真是中西合璧,富丽堂皇。该楼是由厚实的墙体和百余根直径1.2尺,长有丈余的花岗石圆柱作骨架,石柱的底座和顶端配有花卉或各种浮雕图案,衬托着用石米批荡的墙体,使整座建筑浑然一体,庄严典雅。楼内的大门,小门,光窗及主楼的骑楼,走廊都设铁拉闸防护,天井上空更有“防盗网”的设施。万秋楼因夏先生无后代在家,一直处于空置状态。

人境庐

在梅州市东3公里的杨桃墩小溪边。建于1884年,是清代诗人黄遵宪的别墅。因他有诗集《人境庐诗草》而得名。建庐前三年,他任驻日参赞时结识的日本书法家成獭温为他写了“人境庐”三字门匾,字体苍劲有力,深蓝色,衬以赭红底色,典雅庄重。

千佛塔

在广东梅州市东山岭上。由生铁铸成,上有千佛浮雕,故名。公元965年(南汉大宝八年)铸造。与广州光孝寺内的东西铁塔同为南汉时遗物。塔七层,高约7米,第一层铸有建塔的纪年铭文,上有琉璃瓦亭覆盖,塔旁有清末诗人黄遵宪的南汉修慧寺千佛塔诗等碑刻。山后有红色岩系形成的大东岩、油岩等岩洞。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建于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南华又庐”位于梅县区南口镇,是梅县区最大的客家民居。其建筑造型独特;亭台楼阁俱全,雕龙画风,具有典型的客家民居特色。

鳄骨潭

在广东梅州东南约15公里的郑均峡内。梅江东流至此,两山矗立,河身变狭,水流湍急,中有深潭。相传宋通判陈尧佐戳鳄鱼后,曾弃骨于此,故名。在潭侧石壁上有巨大的“鳄骨潭”三字石刻。北岸有观澜亭可俯瞰深渊。

【松口元魁塔】

松口元魁塔始建于明朝1619年,1629年竣工,为九层高的楼阁式砖石塔,楼梯筑于砖墙中间,仅容一人上下,每层都有对开的四个石窗,位于距梅县区松口镇四公里处的梅江下游北岸,为明末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二何主持修建于明万历年间。此塔为楼阁式八角形塔,共7层,高40余米。塔底正门有李二何亲撰的对联:“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壁之光。”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为粤东第一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由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于1995年1月投资开发的,占地总面积4.50平方公里,1997年10月8日对外营业。度假村背靠阴那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是一个融茶叶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旅游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

特产美食

梅县美食有梅州腌面、盐焗鸡、盐焗鸡爪、盐焗烤鸭、盐焗鸭腿、酿豆腐、酿香菇、酿苦瓜、酿茄子、梅菜扣肉、银芽炒鸡丝、鱼肉酿豆腐、鱼生、卤鸭脚、白卤鸭掌、红烧乳鸽、脆皮乳鸽、羊肉煲、狗肉煲、客家薯丝煲、芥菜芋头煲、客家盆菜、捶肉丸、客家牛肉丸、客家娘酒鸡、三及第汤、油馃子、仙人粄、味酵粄、艾粄、笋粄、黄粄、粟粄、甜粄等;土特产有梅州金柚、客都稻米、客都草鱼、梅县绿茶、梅州梅片、客都米、梅州柚、梅县金柚、嘉应茶擂茶、酸柑茶、客家娘酒、梅干菜等(详见:客家菜、客家美食、客家小吃、梅州美食等)。

梅县特色菜肴有:红焖猪肉、梅菜扣肉、圆蹄肉、姜酒鸡、姜油鸡、盐煨鸡、嫩姜炒鸭、酿豆腐、猪肉丸,牛肉丸、鲩丸、萝卜炒牛肉、炒牛百叶、清蒸鱼、醋溜鱼、炒墨鱼、鱿鱼滚筒,炒虾仁,海参、肠衣蛋卷、炸酥烧肉、炸芋丸等。县人推崇“冬至羊,夏至狗”,常以药膳补养身体。如用艾根煲鸡子:参须炖鸡子;陈皮、草果焖狗肉;黄酒、丝线根煮狗肉;羊肉、红枣炙酒;党参、杞子炖甲鱼等。冬季还有制香肠、腊猪肝、腊猪头皮、熏鱼干的习惯;城乡居民喜吃各种板食,花样丰富,品种繁多。较具特色的有:大床糯米甜板,黄板、发糕(俗称发板),萝卜板、味酵板、煎丸子,煎产子、糍粑、烧卖、粽子、米粉、板皮。清明节喜用苎叶,鸡屎藤,使君子等青叶作板,俗称清明板。炎热季节喜吃“仙人板”(用仙人草及淀粉制成)。饮料有:白酒(俗称烧酒)、娘酒、黄酒(糯米酒糟抽去原酒加清水浸泡而成,又称水酒)。城乡居民均喜在饭后喝茶,有“饭后一杯茶,饿死医药侪”(意谓药店无生意做)之说。炎热季节常以萝卜苗,布惊籽、番石榴叶、鱼醒草、淡竹等泡茶解暑。

梅县区是全国最大的金柚商品生产基地,种植金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995年梅县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金柚之乡”。梅县金柚凭借其“金品质”名扬海内外,不仅打入北京、上海、香港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和地区,还出口到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著名人物

梅县区历来崇文重教,名人辈出,宋有进士、抗元英雄蔡蒙吉,明有侍读学士、翰林李士淳,清有“岭南第一才子”、诗人、书法家宋湘,当代有作家、雕塑家李金发以及开国元勋叶剑英等一大批光耀中华的名人贤士。百年来诞生了229名将军,建国后培养出62名大学校长(书记)和14名院士,郭沫若先生曾赞美“文物由来第一流”。

古代:唐朝进士黄僚、潮州刺史古革、象州刺史古堇、宾州刺史古巩,南宋梅州教育先贤侯安国、抗元英雄蔡蒙吉、四川巡抚廖睿、吏部侍郎东宫侍读李士淳、传胪(殿试第四名)李仲昭、两朝帝师温葆深、岭南第一才子宋湘、福建水师提督颜鸣汉、广东提督邱玉光、湖北按察使杨仲兴、云南按察使林绍龙、山西道监察御史丘玖华、山东曹州总兵黄凤山、甘肃凉州总兵杨奎猷、福建台澎总兵颜鸣皋、清代翰林进士李象元、陈鹗荐、邱玖华、宋湘、王利亨、李仲昭、李黼平、黄仲容、李载熙、温仲和及解元谢天佑、李士淳、李恒熉、叶著、杨时行、梁念祖、叶钧、钟允彝、李汝谦、李载熙、李象斌、黄伯龙、熊曜、曾辉元、房殿魁等;清末外交家梁诗五、外交家黄锡铨、航海旅行家谢清高、广州三元里抗英领袖之一王韶光,太平天国森王侯裕田、顾王吴如孝、心王侯贤提、尧王侯观胜、振王侯玉田、柬王李桂芳、江南文将帅李文炳,古代才女梅州十二钗、岭东女诗人黎玉贞、叶璧华,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黄遵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饶辅庭、周增,辛亥革命广州红花岗四烈士之温生才、陈敬岳、香港和澳门同盟会主盟人谢英伯。

近代:北伐军总参谋长张文,粤军总参谋长邓仲元,广西都督府参谋长林绍斐将军、抗日烈士刘国用、黄纪福、温健公、钟若潮、陈节等,民国广东省政府主席军事测量之父黄慕松上将,民国安徽省政府主席李维源,中国抗日远征军副司令黄琪翔、远征军副总参谋长温鸣剑,民国陆军上将刘志陆、张民达,国民党第五兵团司令李铁军、第七兵团司令黄伯韬,十八兵团副司令兼第一军军长陈鞠旅、十二兵团副司令柯远芬,陆军一级上将黄镇球,台湾前空军指挥参谋大学校长“飞虎将军”李学炎,黄埔军校第四任校长罗又伦上将,国民党情报局局长张炎元、国民党十三太保之一梁干乔,军统站站长谢镇南、谢力公、李克军、梁若节等,中统上海站站长陈彬、中统天津区区长郭潜,中统骨干王应铮、温启民、谢作民、李次温、黎超骏等,海军海防第一舰队司令李国堂及王岳、王皓明、谢良牧、邓伟棠、邓士富、邓道成、古有成、叶法武、叶剑光、叶公武、叶雨东、叶植楠、叶简修、叶干武、丘学训、刘璟、刘国用、刘伯英、刘伟民、刘兼善、池中宽、庄伟刚、庄清源、李荟、李青、李我、李岗、李国堂、李晋天、李鼎曾、李国干、李国圻、李维源、李剑强、李增良、李如杰、李汉冲、李英豪、肖文、肖冲汉、肖毓麟、肖一它、肖宽岳、肖玺明、肖根性、吴今、吴杏宜、余慕陶、邹炎、邹宣祥、邹志奋、张恩观、张志岳、张翘柳、张光前、张凤亭、张伟民、陈节、陈淦、陈海华、陈丹青、陈毓汉、陈复兴、杨冠雄、林一堃、林良彝、林激真、周其镳、周辉甫、饶远苍、饶钦廉、侯梅、徐光华、徐秋宾、郭润华、郭焕章、郭翘然、凌德民、黄承典、黄维恕、黄纪福、黄心维、黄士弘、黄开荣、黄震球、曹维汉、梁一飞、梁世骥、梁顺德、梁特锋、梁国材、曾其清、曾正我、曾涤民、温靖、温克威、温世程、温泰华、谢灏龄、谢鲁倩、蓝守清、赖和平、蔡复生、熊略、潘奋南等民国将领,早期革命家熊锐、杨广存、杨雪如、叶浩秀等,中共隐蔽战线领导薛尚实、李雾仙、温健公、卢伟良、陈伊林、陈超凡、梁铮卿、王华生、陈定昌、陈益昌、廖安祥、熊兰英、温盛湘等,蔡元培先生之女婿林文铮大师、毛主席岳母温吐秀、孙中山先生之孙媳林伦可、蒋介石之儿媳邱爱伦、越南国父胡志明夫人曾雪明、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雕塑泰斗李金发、中国现代言情小说开山祖师张资平,“南社才子”、小说家李煮梦,国学大师古直,武术家熊长卿、梁宽。

现代:开国元帅叶剑英,开国中将肖向荣,开国少将叶松盛、卢达元等,开国大校张孤梅、陈烙痕、王立朝、林杰等,新时期解放军将领谢达忠、张榛盛、叶选宁、古国檀、罗来胜、谢达忠、廖万清、温清澄、陈志杰、蔡军等,武警少将张文辉;台军中将罗文山;原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叶选平,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公安部部长刘复之,原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原国家邮电部部长杨泰芳,原全国妇联副主席黄甘英,原全国侨联副主席谢文思,原中央委员刘均益,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龙云,原上海政协主席李国豪,原天津副市长叶迪生、原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何访拔,原广东副省长罗范群、张文、丘哲、谢强华等,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维、黄友谋等,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陈伊林、李伯球、张展霞、郭翘然、温兰子等,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谢锦汉,原广州市长杨资元,原全国政协常委叶道英,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李菊生,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廖经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吴晓光,中国侨联副主席余国春;海内外院士有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潘毓刚、世界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中国肿瘤学奠基人吴桓兴、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梁伯强、中国物理化学奠基人之一黄子卿、国际著名治癌专家彭淑牖以及江欢成、黎尚豪、钟惠澜、杨简、梁春广、古德生、张楚汉、陈志杰、廖万清、李元元、周湘涛、杨海星、李怡章、侯一钊等院士;影视导演侯孝贤、杨德昌、梁立人、楚原、关尔、古享林、陈裕华等;影视明星张国荣、黎明、黄婉秋、陈建州、谭佑铭、谢宁、李丽珍、钟淑慧、梁韵蕊、楚湘云、彭佳慧、邓美美、森森、李艾、林好、郭芯其;著名音乐人罗大佑、刘惜君、李佳薇、叶晴晴、陈娟儿、陈珀、陈善宝等;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张棣昌、李树化,中国著名词曲作家陈洁明;武侠小说宗师温瑞安,文学理论家古远清,地理学家徐俊鸣,教育家黄药眠、何如、谢晓安、杨凡,经济学家张卓元、林霖,财经作家吴晓波,建筑学家黄锡璆,前中国国家羽毛球队教练侯加昌,前中国国家足球队教练曾雪麟,北京奥运会女子曲棍球赛亚军陈秋绮,中国国家羽毛球队运动员陈其遒;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刘复之,原上海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薛尚实,原武汉大学校长侯杰昌,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李雾仙,原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蔡少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海洋,原福州大学党委书记张孤梅,原杭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烙痕,原贵州大学党委书记陈希文,原华南师范大学校长黄友谋,原唐山交通大学校长熊崇志,原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李任先;中国彩书艺术家何柏俊,著名戏剧艺术家李世济、梁素珍、杨秀薇、邓玉璇等;企业家曾宪梓、曾智明、罗桂祥、罗腾祥、罗芳祥、廖安祥、梁亮胜、余国春、余鹏春、邹锡昌、王华君、李一峰、叶华能、廖平元、梁健锋、徐缓、张波、张频、谢俊明、叶红汉、黄华、林光如、陈小斌、刘德逊、廖清清、廖冬芬、廖淑清、朱莲芬、古尔夫、黄丽群、罗琪茵、罗秀茵、侯薇、李颖、梁爽、邓祎祎、邹圳超等。

海外侨胞:罗芳伯、吴元盛、叶来、吴奈温、钦纽、索安、李品元、侯永昌、黄馨祥、杨克林、余德耀、伍伦盼、叶剑桥、叶谋迪、曾仕伦、苏昆、杨玉麟、梁棋祥、黄锡义、丘思东、朱梅麟、王纯万、朱志筠、李基昌、杨尊绍、邓学升、钟律芳、陈念汀、李国华、曾繁兴、杨钦俊、钟富喜、曾宪建、黎发芳、黎世芳、谢其昌、钟万学、熊德怡、谢枢泗、张榕轩、张耀轩、李莱生、张步青、潘植我、潘君勉、古今辉、刘佛良、萧耀铭、林海岩、吴黎耀华、李国贤、张旋龙、伍淼源、伍万通、伍捷朴、熊德龙、李金松、梁世桢、傅志宽、刘正昌、叶联礼、蒙乐提、翁真如、欧阳秋眉、赖涯桥、宋速刚、陈锡淼、丘志明、丘德星、李爱贤、李孝贤、温载伟、朱国盛、刘德光、饶耀武、吴能彬、陈志明、钟家燕、吴德芳、李有权、侯友芳、罗淡芳、侯沐凯、邹祖文、王俊宏、王文康、谢学贤、黎次珊、黎载康、杨溢璘、杨南星、温耀滨、李伟泉、林检祥、林友福、朱长森、朱兆祥、彭肯恩、吴灏、郑海麟、罗家伦、余旸、李铿发、李志雄、陈晋尧、李介夫、李威伦、叶钢书、黄德新、梁璧如、谢益卿、谢梦池、谢良牧、谢逸桥、梁密庵、梁典元、陈隆吉、刘宜应、余连庆、丘燮亭、丘元荣、刘家棋、宋中铨、周仰杰、罗光华、夏万秋、丘星祥、丘庆祥、丘克辉、谢淡秋、黎子达、梁燊南、曾剑乐、杨浩、梁冰珲、张和然、江淼成、廖幼青、黄国栋、曾季瑾、叶正欣、杨健昌、林翊球、林文琏、黄耀寰、周瑞彬、李湘生、陈富声、张运喜、李桐生、郑安寿、刘润德、彭精一、饶实甫、张宽粦、李丹妮、钟玉璇、邓军凯、沈焕盛、张远明、陈寄虚、廖伯鸿、蔡亚萍、温伟民、谢文蔚、熊守炎、江元章、丘正欧、钟正山、黄应荣、谢哲声等。

荣誉称号

梅县区先后荣获中国金柚之乡、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山歌艺术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华诗词之乡等称号,并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

2014年11月15日,梅县区举行了荣获“中国长寿之乡”称号的授牌仪式,标志着梅县区成为梅州市内的第四个“中国长寿之乡”。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梅县区在其中。

2019年12月31日,梅县区被认定为首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特色小吃百佳县市。

2020年3月19日,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推评名单。

2020年12月,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2020年12月,被授予”广东省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

2021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21年9月,入选“2021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1年10月12日,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该文章由作者:【洒洒水】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