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症(营养吸收障碍)

乳糖不耐受是指在摄入大量乳糖后因无法正常代谢乳糖而出现腹泻、腹胀或腹绞痛等症状。也称乳糖不耐受症。一种常见的营养吸收障碍,一些人吃了大量乳糖后,因无法把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及半乳糖,以致肠内堆积大量短键脂肪酸及氢气,因而出现腹泻、腹胀或腹绞痛等症状。乳糖是一种二糖,其分子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乳糖在人体中不能直接吸收,需要在乳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才能被吸收,缺少乳糖分解酶的人群在摄入乳糖后,未被消化的乳糖直接进入大肠,刺激大肠蠕动加快,造成腹鸣、腹泻等症状称乳糖不耐受症。食用酸奶、低乳糖奶可以减缓乳糖不耐受症。

乳糖不耐症(营养吸收障碍)

症状

乳糖不耐症的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一些胃肠道症状,有腹部紧张、肠鸣、腹痛、排气和腹泻等症状。

这些症状称为乳糖不耐受症。乳糖不耐症状个体差异很大。严重的乳糖不耐受多于摄入一定量乳糖后30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

乳糖不耐症对婴幼儿影响较大,并会同时伴有尿布疹、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成人有时伴恶心反应。不耐受症状的多少和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小肠内乳糖酶活性、摄入的乳糖量以及是否同时摄入其它类食品等。

注意事项

1.进行测试,调整乳糖摄取量,找出适合自己的食用量。

2.补充钙质,以免因乳糖不耐症少喝牛奶而导致钙质不足。

3.喝牛奶时配以其它食物。

4.从每天的饮用量中一点一点增加,训练自己的可耐性。

5.食用酸奶,最好是未经二次低温杀菌且脱脂的酸奶,在食用乳制品前吃一点,可减轻乳糖不耐症的症状。

6.吃奶酪或起司,特别是酦酵完全的硬奶酪。

7.谨防填充剂,因乳糖是许多药物及营养补充品里的填充剂。

五大原因

乳糖是奶类含有的一种糖类,在小肠中必须经乳糖酶的水解变为两个单糖,即葡萄糖和半乳糖后才能被吸收。

乳糖酶缺乏的人,在食入奶或奶制品后,奶中乳糖不能完全被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腔内,使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体积增加,肠排空加快,使乳糖很快排到大肠并在大肠吸收水分,受细菌的作用发酵产气,轻者症状不明显,较重者可出现腹胀、肠鸣、排气、腹痛、腹泻等症状。医生们称之为乳糖不耐症。

具体来说有以下五大原因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指自出生时机体乳糖酶活性即低下或缺乏,是机体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所致,这一类型很少见。

2、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又称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是由于人类世代饮食习惯导致基因改变,发病率与年龄和种族有关,大部分人属于这种类型。

3、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小肠上皮损伤而导致的暂时性乳糖酶活性低下,常见病因如感染性腹泻,机体疾病康复可后恢复正常。

4、婴幼儿乳糖不耐受是由于身体分泌乳糖酶或乳糖酶活性低下所致,喝到身体里的奶水不能被完全分解、消化、吸收,以供身体生长,同时这些乳糖滞留在肠腔内,不能被消化,在肠道里发酵成小分子的有机酸,并产生一些气体,从而导致乳糖不耐症的各种问题。

5、大剂量服用头胞类、内酰胺类抗菌素后也会引起继发性乳糖不耐症。

鉴别

临床常与新生儿呕吐鉴别。新生儿呕吐是指胃内容物和一部分小肠内容物在消化道内逆行而上自口腔排出的反射性动作,是消化道机能障碍的一种表现。典型的呕吐动作有三个步骤:

①蠕动自胃体开始向下传导停留于胃角切迹处,在该处产生强烈的收缩,胃内容物不能向下推进;

②会厌关闭软腭上提,使咽部与气管和鼻腔的通道隔开;

③贲门开放,食管松弛膈肌固定在深吸气的位置,腹肌突然收缩,胃内容物被挤压通过食管排出新生儿的呕吐动作不如成人或儿童典型。为生后即吐,喂奶后呕吐加重为非喷射性呕吐。

呕吐物为泡沫粘液样,含血液者则为咖啡色液体多于生后1~~2天内,将吞入的羊水及产道内容物吐尽后,呕吐即消失如无其它并发症,小儿一般情况正常,不伴有发绀和呛咳轻者不需特殊处理,重者用1%碳酸氢钠洗胃1~2次即可痊愈。

先天性多有家族性。新生儿哺乳后1至2小时即出现以腹泻为主的症状,伴有腹胀、肠鸣音亢进、痉挛性腹泻,严重的伴有呕吐、失水、酸中毒。大便为水样、泡沫状,呈酸性,含有乳糖。

体征:体重不增,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腹部膨隆等。继发性除了有消化道症状外,还有全身衰弱、无力、出汗、心悸、恶寒、头晕、头痛,有时还有心前区疼痛、肌肉收缩。成年人长期患此病会因缺钙导致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以肠道症状为主,表现为肠不适症状,如腹胀、肠鸣、气多、腹痛、腹泻等。亚洲人乳糖不耐受症状相比欧洲人更加普遍,主要是因为先天性遗传方面的原因。

据悉,70%的成年黑人、10-15%的成年白人、95%的亚洲人受乳糖不耐症困扰。在中国,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结果,成年人饮用牛乳后乳糖吸收不良的发生率高达86.7%,不耐受指数为0.9。

现状

1、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杨月欣教授等人对中国儿童乳糖不耐症的发生率研究表明,3-5岁、7-8岁、11-13岁组儿童中,乳糖不耐症发生率分别为12.2%、32.2%、29%,乳糖酶缺乏发生率分别为38.5%、87.6%、87.8%。随着年龄的增长,乳糖酶缺乏率也在增长。

2、中国临床医学专家肖玉桦教授等人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健康成人的乳糖吸收不良率高达92%。伊利与医疗机构合作,2006年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三地,对1490多例3-70岁人群的调查研究也表明:乳糖吸收不良、乳糖不耐症在我国有很高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比例在增加。

3、乳糖酶缺乏是广泛存在的世界性问题,远东人群发生率高,大部分人群不出现症状,但在以乳汁为主要饮食的新生儿及婴幼儿中常发生腹泻等症状。

解决方案

1、少量多次:每个人的乳糖不耐症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减少饮用量后就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对这部分人群来说每天多喝几次,一段时间后在增加食用量,使胃肠慢慢的适应后,症状会有所减轻或完全不会发生任何症状。

2、避免空腹喝牛奶:与其它食物一起进食,可缓慢消化过程,减轻不适感。一般来讲,乳糖不耐症者空腹喝奶会有较重症状,但与其它谷物类食物共同进食时,牛奶中的乳糖浓度在特定环境中得到相应的“稀释”,是乳糖不耐症程度降低。喝奶前吃些饼干、面包会减少排气和不舒服感觉。

3、喝酸奶:对于大多数乳糖不耐症的人来说,喝酸奶应该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酸奶是在牛奶中加入一定乳酸菌经发酵后制成的,发酵过程使得原奶中的20%—30%的乳糖被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也分解成为较小的组分,使其更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吸收。

同时,酸奶中的乳酸菌对于正常人群也同时具有助消化的功能。所以对饮用牛奶后常有腹胀、腹泻者的乳糖不耐症的人群最为适宜。

4、干酪:干酪是乳制品中的最佳食品,也是乳糖不耐症人群的理想奶制品,因为牛奶在加工干酪的过程中95%以上的乳糖都已经随乳清排除。干酪的主要成分是酪蛋白和脂肪,并经对人体有益的菌种发酵使得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更容易消化吸收。

目前我国的干酪市场刚刚起步,品种和风味不断增加,随着人们对乳制品营养的逐步认识,可以说各种各样干酪产品一定会有一种适合你。

5、以其它乳制品代替(冰淇淋、奶昔等)代替鲜奶:这些食物仍有乳糖,但绝大多数人对这些食物的耐受程度较高,可以找出适合的种类及可耐受量来代替鲜奶。

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乳制品摄入量的提高,这如何提高乳制品的消费意识及如何解决乳糖不耐症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营养学会在新的膳食指南中,把提高乳类摄入量作为优质膳食模式、提高全民营养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大力普及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症的认识。

我们认为,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或选用发酵乳是避免乳糖不耐症的好方法。

基因治疗

“乳糖不耐症”是一种正染色体之隐性遗传(AutosomalRecessiveInhernance)的缺陷(Suarez,1973),是因为主宰分解乳糖之酵素β-Galactosidase缺乏所引起。

负责制造β-Galactosidase的基因乃位於人类之第二对染色体上,简单的说就是因为负责制造乳糖分解酵素这个基因不健全,使得乳糖不耐症患者小肠之绒毛细胞无法制造β-Galactosidase,因而产生“失去乳糖酶活性(LactoseNonpersistence)”现象,无法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与半乳糖,以供人体力用。

对於乳糖不耐症之基因疗法,费城ThomasJefferson大学中枢神经系统基因治疗中心之Matthew等(1998)曾加以研究。其将β-Galactosidase基因植入病毒之基因中,再将病毒送入大白鼠之肠道中,结果发现有20%之肠绒毛细胞开始制造β-Galactosidase。另有一群新西兰科学家,则将β-Galactosidase基因以病毒为载体送入兔子之肠道中。

结果发现6小时内酵素之活性即出现,并且维持活性6个月之久,这是一种基因治疗上之突破,可用来修补先天缺陷之基因。随著基因治疗法研究不断的进展,或许过ㄧ阵子之后,其将可被制成基因药丸,用来治疗乳糖不耐症患者基因的缺陷。

专家观点

专家表示,每个人的乳糖不耐症程度是不同的。“乳糖不耐症”患者应尽量避免空腹喝牛奶,可以在喝牛奶前先吃一点饼干、面包等食物;不要一次性喝下大量的牛奶,每次饮用量不宜超过100毫升。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乳糖不耐症程度,可以每天增加一些饮用量,逐渐适应。

该文章由作者:【击缶而歌】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