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院于1948年,是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医院占地面积148亩,开放床位1800张,设有一线科室42个,其中15个省级重点学科/专科。在全省学科影响力排名中,呼吸内科、肾内科名列全省第四,消化内科名列第五,心血管内科、医学影像科名列第七。
医院概述
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坐落于成都市北部,毗邻新都区宝光寺。医院始建于1948年5月,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附属医院,2004年8月随成都医学院由军队整体移交四川省。现为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和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先后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抗震救灾工人先锋号”、“四川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坚持“专家治院、质量建院、科技兴院、管理强院”的办院方针,注重“以人为本,诚信服务,内涵发展,特色取胜”,形成了以七个学院级专科中心为主的特色技术群。
历史沿革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原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医院。
医院始建于1948年5月,系华东野战军第二后方医院,在山东省益都县组建。
1949年5月医院随军进驻南京。同年6月底,医院奉命调归第二野战军卫生部领导,隶属二野编制序列,改称第二野战军第二后方医院。其后,医院随军南下进驻四川泸县小市。
1950年6月,改称川南军区教学医院。
1951年4月,改称川南军区医院。
1951年8月,医院移迁至泸州瓦窑坝。
1952年10月,全区医院整编,被编为四川省军区乙级陆军医院。
1953年全区医院统一番号,医院被命名为西南军区第22陆军医院。
1954年9月,全军医院统一整编,被编为第47陆军医院。
1963年9月,全军医院再次整编,医院被确定为成都军区中心医院。
1969年12月30日,医院奉命与第38陆军医院驻地调换至四川新都县城关镇。
1976年7月1日医院由成都军区后勤部直供部领导转属成都军区卫生学校领导,并兼该校教学医院。
1983、1986、1994年,医院历经三次整编,均为中心医院。
1989年3月,成都军区总医院管辖的华阳传染病区(前身系第53医院)转隶并入该院传染科。
1997年9月30日,根据成都军区“九五”期间体制编制调整精简计划,仍为中心医院兼成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医院。
1999年5月1日按照军委命令,医院随成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转属第三军医大学编制序列。
2000年5月16日,总后勤部颁发命令,医院仍保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医院称号,为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教学医院。
2004年8月,医院随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移交地方,正式更名为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医院硬件
人才队伍
医院现有职工1563人,其中高级职称208人,博士后、博士、硕士40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省卫生健康首席专家1人,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5人,“天府万人计划”天府名医2人,四川省名中医1人,省及省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后备人才29人,省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
仪器设备
医院拥有伽玛刀、全身螺旋CT、核磁共振、1000mA数字血管造影机、DR、数字化胃肠X线诊断系统、高端彩色超声诊断仪、电子胃镜成像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荧光基因定量扩增仪、体外循环心肺机、钴60远距离放疗机、高压氧舱等先进设备,设备总价值近亿元。
技术实力
现设有34个一线业务科室,其中有9个学院级专科中心,6个四川省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医院转制后先后开展了肝、肾移植、异体异种皮移植等大型手术。烧伤外科在大面积烧伤的诊治方面已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并获批四川省医学重点建设学科立项建设。
科技学术
转制以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厅局级科研项目58项,获批各级资金800余万元;发表SCI、核心期刊等论文622篇,出版专著7部。获批省级医学重点立项建设学科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医学影像中心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
专家介绍
张磊
主任医师,普通内科(老年病专科)主任,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硕士。从事心血管病、老年病临床及研究工作20年,尤其擅长高血压、心衰的诊治。现为四川省医学会内科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老年病专委会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老年医学专委会委员。
吴红卫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从事血液病、高血压病和老年病的临床诊治,尤其对红、白细胞疾病及出血性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李万成
科主任,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对肺癌、COPD、肺心病、哮喘、肺部感染和慢性咳嗽等有丰富经验。擅长呼吸介入技术、呼吸疾病疑难病和危重呼吸疾病等诊断、治疗。
姜轶
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讲师,医学硕士。擅长于胸膜疾病、呼吸系统变态性疾病、弥漫性肺疾病和慢性肺部疾病的诊断、治疗。
周夏飞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多年从事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道感染、呼吸疾病介入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黎瑶
副主任医师,硕士,四川省医学会内分泌专委会委员。擅长糖尿病强化治疗、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足的诊疗及甲亢的治疗。
王少清
副主任,复旦大学肾脏病专业硕士。长期从事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衰竭、糖尿病肾脏疾病、高血压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疾病肾脏损害等症的诊治工作,在本院率先开展肾穿刺活检术、腹水浓缩透析回输、腹膜透析、永久性静脉制管、可调钠透析、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等技术,擅长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诊断及一体化治疗。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在《中华肾脏病杂志》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学院级课题一项。
医院文化
医院精神
崇道尚德,自强不息。
“崇道尚德”即崇尚道德之意。“道”:技艺,规律,真理,万物之本原也。“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就道和德的关系看,道是客观的存在,是德的合理性所在;德是主观的选择,是遵循“道”去适应和改造自然,以赢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道德”即按“道”的规律去做事、处事。
“自强不息”一语出自《周易》“乾”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坤”卦的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读。意为:如天宇般永不停息,追求卓越;如大地搬宽大包容,容载万物。/n/n
院训
精诚为术,仁爱为医。
“精诚”源自汉•王充《论衡•感虚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和孙思邈《大医精诚》,意为真诚、专注。医道乃“至精至微之事”,“精诚为术”要求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仁爱”出自《中庸》:孔子曰“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爱”乃中国伦理学说的根本,是“医乃仁术”思想的核心。“仁爱为医”要求医者做到尊重生命、关爱病人,实施人道主义。/n/n
院徽
/n院徽整体承延成都医学院校徽,用一致的视觉符号代表两者一脉相承。院徽整体宣示“智圆行方”,意指成医附院人精深广博的医疗技术和方正不苟的医德风尚。
“十”为医疗行业的特有标识,十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分别代表医院在部队和地方两个阶段;亦可分别代表医与患,意指医患和谐,医患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嵌于“十”中的图形由成都市标识“太阳神鸟”衍生而来,形似飞翔的凤凰,寓指医院厚积薄发,志存高远,自强不息。
红五星表明医院曾经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部队医院;同时,意指医院为省内医疗行业一颗升起的新星。
1948:记载医院创建历史,展现医院从齐鲁大地到天府之国,横跨八省一市两万余里,历经三次整编、六变隶属、十易院名的发展历程。
院徽主体为蓝色:代表勇气、冷静、理智、永不言弃;亦有开放和融合之意。
院歌
该文章由作者:【山东高考状元】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