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MAX是最新的WiMAX宽带无线技术,是基于IEEE802.16标准的无线城域网技术。WiMAX的全名是微波存取全球互通(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将此技术与需要授权或免授权的微波设备相结合之后,由于成本较低,将扩大宽带无线市场,改善企业与服务供应商的认知度。WiMAX(微波存取全球互通)不仅在北美、欧洲迅猛发展,而且这股热浪已经推进到亚洲。
技术发展阶段
基于以上特点。WiMAX论坛给出了WiMAX技术的5种应用场景定义,即固定、游牧、便携、简单移动和全移动。
(1)固定接入业务阶段
固定接入业务是802.16运营网络中最基本的业务模型,包括用户因特网接入、传输承载业务及Wi-Fi热点回程等。
(2)游牧式业务阶段
游牧式业务是固定接入方式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终端可以从不同的接入点接入到一个运营商的网络中;在每次会话连接中,用户终端只能进行站点式的接入;在两次不同网络的接入中,传输的数据将不被保留。在游牧式及其以后的应用场景中均支持漫游,并应具备终端电源管理功能。
(3)便携式业务阶段
在这一阶段,用户可以步行连接到网络,除了进行小区切换外,连接不会发生中断。便携式业务在游牧式业务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从这个阶段开始,终端可以在不同的基站之间进行切换。当终端静止不动时,便携式业务的应用模型与固定式业务和游牧式业务相同。当终端进行切换时,用户将经历短时间(最长为2s)的业务中断或者感到一些延迟。切换过程结束后,TCP/IP应用对当前IP地址进行刷新,或者重建IP地址。
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信在媒体的疯狂炒做下,“WinMAX”已经被我们所熟知,这个基于802.16协议下的无线接入技术空中接口标准已经开始有了一点积淀。简单一点说,这个技术主要是为了更大范围的信号复盖而开发的网络技术,他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上网而准备的。
WinMAX技术可以支持1~6公里的复盖范围,最大传输速度为20Mbps(约等于1.5MB每秒),也就是说用户下载一个MP3文件只需要2~3秒,这远远高于现在的家庭宽带。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它的无线连接能力。
由于WinMAX与现在我们常用的WiFi网络可以实现兼容,所以用户终端的设备成本很低,这是WinMAX网络在应用方面的一个重要优势。
未来的无线让我们无需再设局域网
可能还有人会想,这样的无线宽带虽然好,但我们的局域网应用必竟还是需要的,但现在有一项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VPN(虚拟局域网)。
虽然可以确定,虚拟局域网的网内传输速度比不上真正的局域网,但在很多情况下,依托下一代无线网络的传输技术,在速度上已经足够满足日常的需求,比如传文件、共享、打CS等等。
关于WinMax的一些信息
WiMax是每个问题的答案,或者它看起来就是以下种种:一种替代DSL和cablemodems的无线方案,一种范围更广性能更好的热点技术,乡村宽带的救世主,甚至还可能是3G杀手。
Intel公司对该技术所许下的承诺使得这样的噱头更加壮大。芯片巨头的市场宣传机器已经把WiMax对DSL和cablemodems的预期影响同移动通信技术对固定电话的影响相提并论。Intel对WiMax所要提供的支持如同它会为Wi-Fi所提供Centrino一样。
在早期发展阶段中,WiMax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在早期阶段中,热情过度的厂商们抓住技术的不同部分高唱赞歌,但对其最佳的应用场合却缺乏清晰的理解。显然,从移动宽带到回传链路(backhaul)和乡村宽带(ruralbroadband),所谓WiMax“正处于纷繁芜杂应用的驱动下”的描述并非实话实说。
业界必须将WiMax同其竞争对手们等量齐观。现在已经有了一系列固定无线访问技术,例如LMDS和MMDS等。Wi-Fi已经在各地的局域网市场四处播种,而在个域网方面则有蓝牙技术。如果你希望获得移动能力,整个地球都需要复盖移动基站。
那么WiMax适合用在什么地方?
WiMax是基于IEEE802.16标准无线IP数据技术的市场名称。它最初是为运行在10到66GHz频段上提供点对多点的宽带无线访问。它有很多种配置方式,因此可以支持范围广泛的不同应用类型,从标准固定无线宽带连接到手持设备的移动数据服务。
其主要目标市场是大城市空间。毫无疑问,这一技术比Wi-Fi而言能够更好的适应于户外宽带应用。例如,一个针对移动设备的单独的WiMax网络基站大约可以提供三公里的复盖范围半径。
所有的技术都一样,总会有论坛专门把这些已经让人感到困惑的技术搞得让人更加一头雾水。WiMaxForum负责固定、移动、便携以及最终无线宽带连接(无需在设备和基站之间具备直接视距线路)标准的开发。该机构表示,该项技术应该能够为固定和便携应用提供高达每信道40Mbps的传输速率,而对移动设备将可以提供15Mbps的传输速率。后者在2007年之后才有可能出现。
在众多的无线技术中,尽管有Intel力助WiMax出人头地,但这并不能保证该项技术的成功。Intel在对未来技术压注上并非从未失手。在跳入Wi-Fi的队伍之前,Intel曾经是已经灭亡的HomeRF技术的主力推动者。其转战Wi-Fi的举动大不了仅仅是一场略微有些拙劣的演出。
部分媒体对最新无线技术的狂热追捧同样应当被看作是WiMax阵营总部里响起的警钟。当Radioactive同WiMaxForum进行接触的时候,一位委员告诉我们,很多极端的言论都是从很小的起步开始的。“70Mbps的速度是垃圾”,他说到。“1到10才更为现实。”
Intel喜欢高歌WiMax,但其他技术领导厂商则显得更为谨慎。例如,Cisco首席技术官CharlesGiancarlo最近给WiMax浇上了一瓢冷水,主要原因是该技术的应用将通过3G网络来实现,这一网络的全球运行将会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候才能开始。
对WiMax而言,要获得眼球并且逐步成熟则需要业界广泛的支持——不仅仅是那些开发技术标准的企业,同时还有采用与之相竞争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实际上,思想是互补而不是竞争的。例如WiMax可以同Wi-Fi相互融合。WiMax可以用来把宽带引入建筑物,利用内建了Wi-Fi上网功能的WiMaxCPE标准很容易就做到这一点。
WiMaxForum则有条不紊的启动确保技术互用性的工作。很多大牌厂商都在固定无线宽带技术上浸润多年,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但因为缺乏市场标准,固定无线宽带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该论坛计划在2005年6月左右在西班牙开放其实验室,然后在当年9月启动互用性的认证工作。该实验室将会对产品的互用性进行测试,然后对符合标准的产品提供认证。这表明首个通过WiMax测试的产品会在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之间问世。
然而,这个消息并不能阻挡部分运营商们在标准出台之前发布产品的脚步。例如BT公司已经开发了Alvarion技术,由此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提供乡村宽带复盖。该制造商是WiMax委员会的成员,并且还宣称其技术将同WiMax标准兼容。
尽管媒体大力哄抬,如果WiMax消失了,这也不是第一个跳票的无线技术。想想固定无线宽带技术LMSD和MMDS的命运吧。对WiMax先驱们来说,这些WiMax前辈技术都在频谱竞标后,以失败告终。缺乏标准则意味着企业们不得不面对价格昂贵的网络设备以及承受被技术所拖累的恐惧——由此,运营商们的冷静并不能让人感到奇怪。
WiMaxForum必须保证该技术对提供移动数据服务的运营商们具有足够的吸引力。WiMax已经让部分现有技术厂商感到伤脑筋,特别是3G设备制造商。
Analysys最近的研究报告向WiMax制造商们提出了警告:由于随着技术商在3G上不断增加的投入,各种新的技术选择如HSDPA等将会给制造商们在向移动运营商销售技术产品方面带来挑战。他们的研究认为,WiMaxForum应当更为清晰的阐明其移动技术的性能和在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样才能让运营商们开始严肃认真的对待它。
目前,这一技术离成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实际产品尚未问世,而所有的宣传也使得WiMax只是实际应用上一层缥缈的时尚空气。WiMax的支持者们应当为宽带运营商们提供商业案例,并取得移动电信企业的投入。这对于WiMax的发展十分关键。如果WiMax阵营中的成员无法实现这点,那么该项技术很可能会被纳入最后一英里访问技术的范畴,就像是乡村宽带一样,而无法成为大规模都会宽带上网的重量级技术。
角色定位
对话IBM:3G和WiMAX的角色定位
2005年1月17日13:55通信世界网
业务取得成功与否,不只是取决于技术,还取决于政府制定的法规以及生态圈的建立。如果只有技术方面的优势,3G和WiMAX都不能成功。
现在不应该争论3G和WiMAX谁比谁优,谁取代谁,或谁占更多市场份额的问题,而应该关注在中国建了3G和WiMAX网,怎么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让电信运营商与其它服务商撞出火花,提供新的业务。
项立刚:关于3G和WLAN、WiMAX以后的发展,有很多讨论。我的感觉是,原来做电信的人觉得3G肯定是主要的无线接入技术,而一些IT企业,尤其像Intel这样的企业,却经常在鼓吹说WiMAX将会优于3G,3G会活不下去。您的感觉是怎样的?
范宇:业务取得成功与否,不只是取决于技术,还取决于政府制定的法规以及生态圈的建立。如果只有技术方面的优势,3G和WiMAX都不能成功。成功的要素是,这几点必须都存在,都成立才可以,有一个失灵就没办法。
关于3G,最后到底中国采用哪个技术,还不能确定。有媒体说3G终端技术不完善,而WiMAX在技术上是完善的。假设今天3G或WiMAX技术都完善了,后面的挑战是要3G或者WiMAX干什么。如果3G上没有应用,没有数据,3G手机用途并不大。我认为,关于3G和WiMAX,以及WLAN,应该考虑如何把整个应用系统建起来,包括ICP、ISP以及应用服务商,建立怎样的合作运营模式。如果这方面没有人积极推动,即便有了3G和WIMAX网络,网络的投资回报也会很低。
我认为,现在不应该争论3G和WiMAX谁比谁优,谁取代谁,或谁占更多市场份额的问题,而应该关注在中国建了3G和WiMAX网,怎么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让电信运营商与其它服务商撞出火花,提供新的业务。比如说WIMAX在局部地区作为应急系统使用,在一些校园、高科技区、宅区作为本地接入的方式,或者北方的中国网通到南方去,南方的中国电信到北方来,用来解决最后一公里接入的问题。
Bluetooth、3G、WiMAX,以及未来的传感器网络,它们之间的定位各不相同,有些是在小区,有些是在大的社区。我自己对WiMAX、3G都看好。我设想,未来我在北京办公室里打开笔记本电脑,房间里有了WLAN(WI-FI),我要发一个邮件但是我没有写完,我有事情要出去,坐在车上,我可以继续写邮件,通过沿路的WiMAX基站,我在车里就可以完成工作。如果走得更远点,可能那里没有WiMAX,但是有3G/2.5G网络,就通过3G/2.5G网络来完成工作。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网络传输方式以及不同的应用分别有不同的需要,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市场
赛迪网讯2007年即将过去,回顾中国winmax市场,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入围3G标准之前,无论是标准的入围以及市场的商用,都处于一种混沌状态。设备厂商只有华为、中兴加入联盟;运营商态度谨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固网运营商对WiMax虽然保持了关注,但没有实质投入;市场实际商用除大连、成都市政府和英特尔合作部署WiMax网络外,尚未有运营商主导的大规模应用;可用频率被占有,3.5GHz频段已经划分给6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和中电华通等5家新兴电信运营商,作为地面固定接入频率。
但是,随着2007年下半年winmax入围3G标准以后,首先频率资源基本上解决,市场商用也加大了步伐,可以说winmax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赛迪顾问预计2010年中国WiMAX用户数能发展到900万;从WiMAX的业务收入看,到2010年能达到120亿元左右。
相关图书
WinMAX/802.16原理与应用
【图书简介】
随着多媒体业务不断地推陈出新,无线接入技术正呈现高带宽和IP化的趋势。作为新一代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WiMAX/802.16以自身固有的优势也越来越受关注。无线接人技术所定义的空中接口,通常只牵涉到OSl七层协议架构中的下两层。本书分别讲述了WiMAX的MAC层和物理层的工作原理。
WiMAX是第1个提出在MAC层提供QoS保证的无线接人标准,所以本书详细讨论了MAC层的QoS机制,包括服务流的划分与调度、多种带宽请求的方式、冲突解决机制等。另一方面,MAC层对物理层的支持也是保证WiMAX通信系境能够提供OoS保证的一个重要方面。相比于固定接入的WiMAX,移动WiMAX(即IEEE802.16e)具有更好的市场前景,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本书的第9章深入地探讨了移动WiMAX所做的改进,以及固定WiMAX到移动WiMAX的平滑过渡。最后,本书讲述了WiMAX网络的部署与实现,以及与WiMAX共存的其他通信新技术,如HSDPA、IEEE802.11n、无线网格网(wirelessMeshNetwork)。
本书可作为业内实际网络部署与操作的工程师、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通信等相关专业的师生的参考书或自学用书。
【图书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l章概述
1.1无线接入技术
1.2现有无线接入系统
1.2.13.5GHz无线接入系统
1.2.2直接广播卫星系统
1.2.3本地多点分配业务
1.2.4蜂窝移动通信技术
1.2.5无线局域网
1.2.6无线个域网
1.3WiMAX/802.16标准的提出
1.3.1IEEE802.16工作组简介
1.3.2WiMAX论坛
1.3.3IEEE802.16标准体系简介
1.3.4WiMAX/802.16的技术特点与优势
1.4与其他无线接入技术的比较
1.4.1IEEE802.11/WLAN
1.4.2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5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第2章WiMAx/802.16系统架构·
2.1WiMAX/802.16中的频带使用
2.2WiMAX/802.16参考模型
2.2.1面向业务的会聚子层
2.2.2公共部分子层
2.2.3安全子层
2.3WiMAX/802.16的特点
2.3.1MAC层特性
2.3.2物理层特性
2.4WiMAX/802.16支持的两种网络拓扑
第3章MAC层基本工作原理
3.1面向业务的会聚子层
3.1.1面向ATM业务的会聚子层
3.1.2面向分组业务的会聚子层
3.2公共部分子层
3.2.1PMP网络
3.2.2网格网
3.2.3寻址与连接
3.2.4PDU格式
3.2.5MACPDU的成帧与传输
3.3安全子层
3.3.1分组数据的加密
3.3.2密钥管理协议
3.3.3安全联盟
3.3.4将连接映射到SA
3.3.5加密算法包
第4章WiMAX/802.16的MAC层QoS保证机制
4.1概述
4.2服务流
4.2.1服务流的概念
4.2.2服务流的认证
4.2.3服务流的分类
4.3动态服务流管理
4.3.1动态服务流的创建
4.3.2动态服务流的修改
4.3.3动态服务流的删除
4.3.4动态服务流的状态变迁
4.4调度服务
4.4.1概述
4.4.2上行链路中请求/授权的调度
4.5带宽分配与请求机制
4.5.1请求
4.5.2授权
4.5.3轮询
4.6冲突解决算法
4.6.1传输机会
4.6.2冲突解决算法
4.7ARQ
4.7.1ARQ块的使用
4.7.2ARQ反馈信息元素的格式
4.7.3ARQ的操作
4.8H-ARQ
第5章MAC层对物理层的支持
5.1频分双工与时分双工模式
5.1.1频分双工
5.1.2时分双工
5.2链路映射管理消息
5.2.1下行链路映射管理消息
5.2.2上行链路映射管理消息
5.3映射相关性与同步
5.4自适应天线系统
5.4.1天线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5.4.2智能天线技术
5.4.3WiMAX的MAC层对AAS的支持
5.4.4MAC控制功能
第6章WiMAX/802.16的测距机制
6.1下行突发描述的管理
6.2上行周期性测距
6.3以OFDMA为基础的测距
6.3.1基于竞争的初始化测距和自动调整
6.3.2周期性测距和自动调整
第7章WiMAx/802.16的基本初始化流程
7.1扫描下行链路信道和同步物理信道
7.2获得链路参数
7.2.1获得下行链路参数
7.2.2获得上行链路参数
7.3扫描和获取上行链路参数的消息流
7.4初始化测距和自动调整
7.5测距参数
7.6基本能力协商
7.7SS认证和交换密钥
7.7.1SS授权与AK交换的概述
7.7.2TEK交换的概述
7.7.3安全能力的选择
7.7.4授权状态机
7.7.5TEK状态机
7.8注册
7.9建立IP连接性
7.10初始化时间和传送操作参数
7.11建立预留连接
第8章WiMAX/802.16物理层
8.1概述
8.2无线MAN-SC
8.2.1概述
8.2.2帧结构
8.2.3MAP消息域
8.2.4波特率与信道带宽
8.2.5无线子系统的控制
8.3无线MAN-SCa
8.3.1帧结构
8.3.2MAP消息域
8.3.3控制机制
8.4无线MAN-OFDM
8.4.1OFDM概述
8.4.2帧结构
8.4.3MAP消息域和信息元素
8.4.4控制机制
8.5无线MAN-OFDMA
8.5.1介绍
8.5.2帧结构
8.5.3MAP消息域和信息元素
8.5.4子载波分配
8.5.5控制机制
8.6无线HuMAN
第9章移动版WiMAX网络相关技术
9.1基于IEEE802.16d的移动宽带接入方案与切换机制
9.2基于IEEE802.16e的移动宽带接人方案
9.2.1IEEE802.16e协议简介
9.2.2物理层
9.2.3MAC层
9.2.4切换方式
9.2.5休眠模式
9.3基于IEEES02.20的移动宽带接入技术
9.3.1MBWA简介
9.3.2MBWA网络的基本特性
9.3.3MBWA的网络结构
9.3.4MBWA与IEEE802.16e,3G的比较
第10章WiMAX网络的部署与实现
10.1WiMAX的部署与实现所面临的问题
10.1.1WiMAX芯片能否及时供应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能否顺利快速推出
10.1.2各国电信企业和运营商是否积极参与
10.1.3基于IEEE802.16e的移动宽带接入面临3G等其他通信技术的冲击
10.1.4其他相关的问题
10.1.5WiMAX网络的功能要求
10.2WiMAX的部署与实现
10.2.1WiMAX网络架构的参考模型与基本原则
10.2.2部署WiMAX网络时RF的选用条件
10.2.3WiMAX频率资源配置
10.3WiMAX组网方案研究
10.3.1WiMAX组网关键技术
10.3.2WiMAX组网方案
10.3.3华为WiMAX解决方案
第11章与WiMAX共存的其他技术
11.1IEEE802.11n技术
11.1.1IEEE802.11n的物理层关键技术
11.1.2MAC层优化技术
11.1.3智能天线技术与IEEE802.11n
11.1.4软件无线电与IEEE802.11n
11.2HSDPA
11.2.1HSDPA简介
11.2.2HSDPA关键技术
11.2.3HSDPA系统商用进展及其演进策略
11.2.4HSDPA技术展望
11.3WMN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11.3.1WMN的研究现状
11.3.2WMN的构成
11.3.3WMN与其他通信网络的区别
11.3.4WMN的关键技术
11.3.5WMN的优势
11.3.6技术方案与前景
缩略语
参考文献
相关论文
WinMax:一场无线技术革命,还是作秀?
如果您对WinMax仍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的话,那并不意外,因为现在围绕这一高速、远距离的无线通信标准引发的争议的确让人有些无所适从。本周,加利福尼亚的Aperto网络公司决定斥2亿美元巨资研发WinMax相关产品,Intel、Nokia、AT&T等业内重量级制造商更是联手力挺该标准,Intel电信公司负责人SeanMaloney声称此标准将使Internet用户激增50亿,然而PyramidResearch的专职分析家JohnYunker说,WinMax这一新标准存在着一些混乱,同时也正被过度的炒作所困扰。
其实,我们可就WinMax与Wi-Fi这一当前颇受欢迎的技术作一比较,Wi-Fi可在50米内通过较小的基站实现移动PC高速(宽带)Internet接入,9%的美国家庭正享受着它带来的便利,但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Wi-Fi的应用也仅仅限于家庭、办公和学校的Internet接入,极少有人愿意花过多费用建设可复盖整个城市的Wi-Fi网络,相比之下,WinMax以30英里的服务范围则会有更佳的应用前景。
WinMax起始目标定位其实是非常合适的:它可以兼容全球不同厂家推出的"固定-无线"的宽带接入设备,它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用户间提供远距离的高速数据传输。这使得用户不必再担心会被困于某一厂家的专利技术内,同时剥除专利费用后也会使其产品价格大幅降低,这当然有助于拓展"固定-无线"的市场。对生活在无法铺设电缆的广大乡村的人们来说,WinMax的发展无疑是个好消息,们们只需在户外安装一个WinMax接收机,并将其连接至这用电脑就可以实现Internet宽带接入。在英国,BT公司已在国内四个乡村地区进行WinMax试验了。
WinMax的另一可望有广阔前景的应用是解决广大发展中国家"最后一英里"问题,它可以给用户提供基于Internet的语音服务,与传统的架设电话线缆的方式不同的是,网络建设者们只需要设置低成本的WinMax发射塔并在用户家中安装一部WinMax电话即可,当然Internet也可以同时接入。SeanMaloney先生称,发展中国家中已有20-30个厂家对该技术表现出极大的投资热情。
目前,WinMax还只是一个固定的通信技术,如果随着进一步发展使之可以移植到移动领域时,Yunker先生说:"它将改变一切"。Intel,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计划于2006-2007年推出基于WinMax的移动PC,界时,WinMax的移动版本也势必会被正式提出。由于前述的种种优势,相信WinMax会有类似于但又远超出Wi-Fi的应用,它的应用绝非仅限于家庭、办公和学校等区域,象出租车内、火车站、飞机场肯定也会有它的身影。移动WinMax当然也会应用于移动电话中,这使得固定电信运营商利用建成的WinMax网络方便地提供移动通信服务。(那时,象BT这样的固定通信运营商出售移动通信产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对这一新生事物,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乐观,DeutscheBank的资深分析家BrianModoff先生则认为,WinMax只是Intel为了获取利益而进行的炒作而已,世界上大部分业内厂家对其多采取观望态度,他们的实际行动恐怕得到该技术完全成熟时。
移动通信行业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将固定通信业务运营商转入移动通信业务其实是个骗局,众所周知,宽带移动通信标准802.20早已在移动行业得到发展和认同。他们认为802.20标准比WinMax更节省频谱资源,并可以应用于汽车、火车等高速移动的场所,而WinMax则不可能做动这一点。正象802.20标准的强力支持者Flarion公司的RonnyHaraldsvik强调的那样,移动WinMax还只是个科学假设,现在谈论以WinMax终结802.20标准为时尚早,不过作为一个新兴技术标准,它是值得关注的。
该文章由作者:【杨女士】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