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是广东省省属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是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坐落在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和禅宗祖庭南华寺所在地、粤北历史文化名城——韶关市。/n学校以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为主,兼顾研究生教育,面向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地区及多个国家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97万人,成人教育学生0.9万人。开设有文、理、工、农、法、管理、艺术、教育、经济、历史、医等11个学科门类,17个二级学院,74个本科专业。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1个。3个专业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有省级以上(含共建)科研平台2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6个。
近3年,学校获市厅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5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项(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级项目108项,纵向科研项目总经费4253.6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项,获授权专利227件,其中发明专利31件、实用新型专利122件;学校成功申报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华南农业大学——韶关学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办学历史
专科学校时期
1958年9月,广东省属韶关师范专科学校开办。
1962年9月,韶关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韶关专区教师进修学校。
1965年9月,韶关专区教师进修学校分置为韶关师专、韶关专区教师进修学校。
1969年10月,韶关师专、韶关专区教师进修学校合并,定名韶关地区师范学校。
1978年11月,韶关地区师范学校复名韶关师范专科学校。
1989年7月,韶关师范专科学校与韶山市属韶关大学(1985年4月成立)合并,定名韶关大学
本科教育时期
2000年8月,韶关大学与韶关教育学院(1979年4月成立)合并,定名韶关学院。
2001年,韶州师范分院挂靠韶关学院,成立韶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
2002年,广东省韶关卫生学校挂靠韶关学院,成立韶关学院医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n
截至2021年3月,韶关学院设有22个教学学院,74个普通本科专业。
学院名称 | 本科专业 |
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 |
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 新闻学、汉语言文学、秘书学 |
韶关学院化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 化学(师范)、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土木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韶关学院英东食品学院 |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韶关学院智能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物理学(师范)、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车辆工程 |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 心理学、小学教育、数字媒体技术 |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 | 学前教育 |
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 美术学(师范)、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
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 |
韶关学院医学院 | 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 |
韶关学院政法学院 | 法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 |
韶关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 |
韶关学院英东生物与农业学院 |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园艺、动物科学、园林和土地资源管理 |
韶关学院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 旅游管理、地理科学(师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 | 英语(师范)、商务英语、日语 |
韶关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韶关学院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 |
韶关学院ICT学院 | 通信工程 |
韶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 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流行音乐、舞蹈学(师范) |
韶关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 / |
韶关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 / |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3月,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1个。3个专业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
/n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3月,现有教职工2630人,专任教师1245人。全校正高级职称121人、副高级职称417人,博士265人。客座教授、特聘教授113人。现有国家督学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南粤优秀教师10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广东省“扬帆计划”20人,2019年“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项目1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7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5人,入选享受韶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人次。/n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n截至2021年3月,有省级以上(含共建)科研平台2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6个。近3年,学校获市厅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5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项(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级项目108项,纵向科研项目总经费4253.6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项,获授权专利227件,其中发明专利31件、实用新型专利122件;学校成功申报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华南农业大学——韶关学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n教学成果
学校获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4项,省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3项,省级教改项目48项,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项目3项,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3项,省教师教育类系列在线开放课程3项,省级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示范培育推广项目2项。/n学生成绩/n2017-2020年,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1336多项,其中国家级286项。
所获荣誉
学校影响不断扩大,学校在2019年度省直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被评定为一等奖。曾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国‘镜头中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文明校园”“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学生资助百佳单位典型”等荣誉称号。
在中国校友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排名榜》中,我校排名第328位;在《南方网》公布的2019年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我校排名第372位;在《南方日报》公布的广东本科院校2019毕业生“薪酬榜”中,我校排名第29位;在《南方网》公布的广东2018届本科高校升学榜(硕士研究生升学率)排名中,我校排名第19位;在《南方日报》公布的广东本科高校就业率10强榜中,我校排名第7位。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凤凰卫视、学习强国、南方网、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省教育厅官网等对学校进行400余次新闻报道。校园建设面貌一新,被市政府命名为“韶城新十景”之一,图书馆大楼荣获国家建筑最高奖“鲁班奖”,校园风光图片入编全国绿化委员会出版的大型画册《绿色辉煌》。(2021年3月)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徽
韶关学院校徽是双圆套圆形徽标,外环上方是“韶关学院”的英文大写校名,下方是中文校名;内环图案以三根集聚的“S”线由内至外蜿蜒向上扩散为主要构图元素,辅三颗星星和六根横线,内环下方有学校建校年份“1958”。校徽主色调为丹霞红。/n
校旗/n韶关学院校旗为白色长方形旗帜,有横式、竖式两种规格,校旗中央印有启功字体的“韶关学院”校名及英文译名,校名前方或上方印有校徽;校徽、校名颜色为丹霞红。/n
精神文化
校训/n韶关学院校训为“立志、崇德、勤学、创新”/n
校歌/n《韶关学院校歌》迎着丹霞的朝阳,带着北江的激浪,来到韶关学院校园,社会也是我们的课堂。以知识美丽我们的年华,以勤奋绣美我们的青春。立志崇德、勤学创新,学好本领报效人民,立志崇德勤学创新,学好本领报效人民,热血浇出祖国的繁荣。/n牢记人民的嘱吒,肩负时代的重任,面向四化、面向未来,在竞争中闪出光芒,用创作增进人类的幸福,用奉献表达我们的爱心,团结向上,育好品性。为驱除愚昧和贫困,团结向上,育好品性。为驱除愚昧和贫困,奋发铸造祖国的繁荣。
学术研究
建设成果
截至2020年1月,近五年,韶关学院教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含子项目)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7项;市厅级科研项目350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横向课题30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772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收录357篇。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市级以上科技奖57项,中国发明专利博览会金奖3项,国家专利116项。/n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1月,韶关学院有广东省级科研平台14个,广东省级研究室2个,广东省级研究所7个,广东省级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n
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粤北生猪生产及疫病防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粤北生猪生产及疫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n
广东省工程中心:广东省生猪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n
广东省研究平台:粤北机械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物理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广东省粤北特色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禅宗文化研究中心、广东省生猪养殖废弃物减量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信息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现代设计与制造省级重点实验室/n
学术资源
2020年12月31日止,馆藏纸质书刊251万余册,现刊778种,电子图书239万余册。购买和自建的中外文书刊电子资源库125个。设有20余个文献信息服务库室,拥有各类阅览座位2008席。每周开馆94小时,年接待读者91多万人次,年纸质文献流通量7.5万多册次。
电子资源年访问量达到了174292多万人次。引进了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CNKI中国知网、超星期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基础教育文献资源总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北大法意网、书生之家电子图书、超星电子图书、超星移动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平台、国研网、中华数字书苑等中文电子资源;以及EBSCO、Medalink百链数据库、Spischolar学术资源在线等外文电子资源;此外,还购买了MET全民英语学习资源库、环球英语学习平台、新东方在线多媒体学习库、维普考试服务平台、Wise-Video实习实训视频库、51CTO学院、起点考研网、中科JobLib就业创业知识数据库、中科UMajor大学专业课学习数据库、软件通、师范教育专题数据库为在校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复习备考各种专业考试、认证考试及专业课学习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
学术期刊
《韶关学院学报》是韶关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0年1月。《韶关学院学报》为《CAJ—CD规范》执行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等数据库和检索刊物刊源,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7—5348;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4—1507/C。1998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1年改为月刊,2017年分“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及“自然科学”出版,其中第1、4、7、10期为社会科学,第2、5、8、11期为教育科学,第3、6、9、12期为自然科学。/n
《韶关学院学报》以“提升学术水平”为追求目标,以“编排规范化”为编辑准则,积极为本校的学科建设服务,努力为中国的学术研究奉献精品。社会科学版设有“岭南文化研究”、“文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法学研究”、“旅游学研究”、“英语语言学研究”等栏目;自然科学版设有“数学研究”、“计算机科学研究”、“物理学研究”、“机电工程学研究”、“化学研究”及“生命科学研究”等。近十年来,《韶关学院学报》获得了多项荣誉:/n
社会科学: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优秀社会学科报,第二届全国地方高校十佳学报;“岭南文化研究”栏目荣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n自然科学:全国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第四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孔云龙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廖益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邓惠毅 |
党委副书记 | 姚红光 |
副校长 | 赵三银、何金明、吴善添 |
历任领导
姓名 | 任职时间 | 职务 |
许明 | 1958 | 任韶关师专党支部书记 |
韦生 | 1959 | 任韶关师专党支部第一书记 |
韦生 | 1960—1968 | 任韶关师专党支部书记 |
李子德 | 1970—1971 | 任韶关地区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 |
刘策 | 1972 | 任韶关地区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 |
温达富 | 1978 | 任韶关地区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 |
陈时良 | 1973—1977 | 任韶关地区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 |
黄志民 | 1979—1984 | 任韶关师专党委书记 |
巫培宇 | 1987—1989 | 任韶关师专党委书记 |
胡国庆 | 1987—1989.7 | 任韶关大学党委书记 |
张达辉 | 1990.12—2001.8 | 任韶关大学党委书记 |
林涛 | 1979.7—1980 | 任韶关地区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书记 |
陈时良 | 1981.12—1983.1 | 任韶关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党委书记 |
陈时良 | 1983.2—1986.1 | 任韶关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
彭文汝 | 1986.1—1989.4 | 任韶关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
黄志才 | 1991.5—2001.8 | 任韶关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
张达辉 | 2001.9—2007.4 | 任韶关学院党委书记 |
曾峥 | 2007.4—2014.4 | 任韶关学院党委书记 |
邹永松 | 2014.5—2017.9 | 任韶关学院党委书记 |
姓名 | 任职时间 | 职务 |
李凌冰 | 1958.9—1962.6 | 兼任韶关师专校长 |
朱一樵 | 1965.9—1968.8 | 兼任韶关师专校长 |
李子德 | 1970.1—1972.1 | 任韶关地区师范学校革委会主任 |
刘策 | 1972.8—1973.1 | 任韶关地区师范学校革委会主任 |
陈时良 | 1973.2—1978.7 | 任韶关地区师范学校革委会主任 |
李立人 | 1978.8—1979.7 | 任韶关地区师范学校革委会主任 |
黄志民 | 1979.12—1981.8 | 兼任韶关师专校长 |
韦生 | 1962.9—1965.8 | 任韶关专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
韦生 | 1981.8—1983.12 | 任韶关师专校长 |
余伯禧 | 1984.7—1989.12 | 任韶关师专校长 |
余伯禧 | 1990.1—1992.12 | 任韶关大学校长 |
李国平 | 1985.8—1986.5 | 敦聘任韶关大学名誉校长 |
邓东皋 | 1985.8—1986.5 | 兼任韶关大学校长 |
李天平 | 1987.10—1989.7 | 任韶关大学校长 |
赖绍鑫 | 1992.12—1993.7 | 任韶关大学校长 |
何思安 | 1994.1—1999.8 | 任韶关大学校长 |
林立芳 | 1999.9—2001.8 | 任韶关大学校长 |
林涛 | 1979.7—1980 | 任韶关地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
陈时良 | 1981.12—1983.1 | 任韶关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校长 |
陈时良 | 1983.2—1986.1 | 任韶关教育学院院长 |
刘清涌 | 1986.4—1996.8 | 任韶关教育学院院长 |
区永圻 | 1997.4—2001.8 | 任韶关教育学院院长 |
林立芳 | 2001.10—2004.1 | 任韶关学院院长 |
魏中林 | 2004.1—2006.9 | 任韶关学院院长 |
刘荣万 | 2007.3—2016.3 | 任韶关学院院长 |
该文章由作者:【唐能通】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